- 给这本书评了3.0文学史也是思想发展史
这本书是不错的字典式的资料工具书,由 155 位专家学者,用 161 篇文章,记述和评论了近代中国 143 位学者和作家,70 万字我看了很久,文学属于铅字印刷时代(工业化时期)信息的载体,现在网络时代当然还是有各种文学作品,大量的网络小说还是存在,但是已经不是主流,并不能引领思潮开风气之先,当年的《新青年》“两报一刊” 和上世纪 80 年代的每次新的思想浪潮都是由文学引领,所以近代中国文学史,也代表近代中国思想史。本书记载的文学家属于 1870 年 - 2016 年的主要文学家,联系到中国最早出现的《申报》(1872 年),这本书记载的文学史,也可以看成伴随纸媒(报刊)的发展到衰落,影响中国人百年来的思想潮流。教员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出了文艺的底层逻辑,本书主编是留美的台湾著名学者,思想和立场自然可知,可惜基本上没有港台新生代作家,这些地区主流思潮应该已经欧美文学占据了,也很好的放映了西方学术圈对中国近代文学思潮代表人物的评述,对这本书中评述的作家都熟悉并读过其作品,才能称为 “文艺青年”。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如此呈现了诗歌的优美意象和悦耳语言的作品,以迷魅般的力量吸引读者,使他们无形间忽略了诗中的深意。中国一些诗人批评徐志摩乃至整个浪漫主义派为感伤、肤浅,这一看法在 21 世纪初期的诗坛引起了一场论争。这类批评源于对浪漫主义和徐志摩两者的误解,并受到文学史进化观点的加持。正如前文所述,徐志摩与浪漫主义间的密切关系是基于诗人的天性和美学选择,有其广泛而深刻之处。对浪漫主义和徐志摩而言,与自然的精神融合、孩童的救赎力量、爱的永恒延续以及对富创造性的想象力和自由的强调,这些一再出现的主题,其深度远远超出了肤浅的抒情或爱情。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天赋洋溢的诗人,也是现代诗人的一种新典型:勇于突破旧俗,充满个人主义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徐志摩身上,我们看见的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绝佳范例。在他身上,我们确认了如是信念:现代诗歌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花了快 50 个小时,断断续续的看完这本《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可以确定的是,这是相当独特的一部合著之书。用编年体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作者作品。这种集体撰述的合辑无论是在文章体例、观念角度,还是作者们的用词习惯,都难以求同存异,本来就不是很容易讨好读者的。然而总编辑王德威正好将计就计,用这样的众声喧哗去描摹现场、去评价文本、去寻觅关联、去梳理脉络。不求定于一尊,不求定于一言,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哪怕是鸡同鸭讲亦无所谓。这样的自由度,应该是本书最大的特色。虽然有不少篇章相当精彩,但每篇译为中文后不过四五千字上下,多少会觉得意有不足,意犹未尽。可能也是因为这样,所以缺乏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动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西方视角中文语境的文化本书 “从头说起”,时空跨度从晚明、清代、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直到当代的刘慈芯,同时从广义华语语系区域,就是不止中国境内的汉族,还包括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境外的华人、华侨、华裔以及华语语境下的所有人,也反映了政治、民族和文化的进程里,“中国” 有着不同的定义,至少包含如下可能:作为一个由生存经验构成的重层历史积淀,一个文化和知识传承与流变的过程,一个政治实体,一个 “想象共同体”。刻意在本书中寻找国族认同的读者不必急于对号入座,或许从西方视角下看到的华语文化会给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比较专业的文学史类论文合集 这本《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是 “新编” 二字,它是 “近年英语学界‘重写中国文学史’风潮的又一尝试。” 这本书的原作是用英文著述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文合集,作者遍布美欧、亚洲、大洋洲和中国大陆、台港地区。本书是其汉译读本。 本书中关于 “现代” 的定义与我们常说的现代定义(1919-1949)不同,在时间上,前者从晚明文人杨廷筠、耶稣会教士艾儒略等的 “文学” 新诠开始算起。 本书中不少作者都写到了外国传教士对于中国文学 “现代化”、文言文 “白话化” 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过程中,中国本土的文人志士有的受到感染主动学习借鉴,有的依然坚持文言创作。本书所言的 “文学” 概念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小说、戏剧、新诗、散文,还包括绘画、新闻、电影、词典、演讲、书信等。 本书按时间先后顺序将各作者的论文依次编排,各作者也大多就某一位作家或某一类文化现象进行论述。因此读起来会有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主编似乎也意识到我们中国读者的这种感觉,他在前言里作了说明:“尽管就章节表面而言似乎挂一漏万,重点却在于全书各个时间点所形成的脉络 —— 及缝隙 —— 促使我们想象文学史之千头万绪,与时俱变,总有待增删填补。细心读者其实可以看出书中草蛇灰线的布置,进而触类旁通,把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事接着说下去。” 但主编所说的 “细心的读者” 应该是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读者,我肯定不属于此类,所以我在阅读的时候,有时真前后衔接不上,不免感到突兀。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了解的文化现象和作家,读本书作者关于他们的论述时,我能有所理解和体会。而对于我不熟悉甚至未听说过的,读起来真有云遮雾罩之感,只能说囫囵吞枣般看过。 总的来看,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乏是有功一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后感花了多日才将此书上下册全部读完,但并没有读得累的感觉。读后的总体感受是:1、中国文学浩如烟海。此书仅从中国明清近代起梳理中国文学发展,就形成了近千页的长文,而且读后认为还是有缺漏之处,如通俗文学;2、中国文学影响全球。此书的梳理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大陆,而是已全球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学在地域上的广泛影响力,也因此极大地打开了我认识中国文学的视角;3、中国文学底蕴深厚。归功于有如此多资深学者贡献的分析文篇,让我阅读后能更多了解到其背景、更深理解其独到、更宽链接到其关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以往的的现代文学史都是以内地公认的几位大家为主,而且所有的介绍都是你复制我我复制你,都是官方的盖棺定论。究竟世界文坛以及华语世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有哪些声音、有什么样的看法、又做出了怎样的评价,知之甚少。本书最大的不同就是比较全面、多元、丰富、客观,海外的华裔、华人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及创作,视角非常独特,而且更加的公允,都收纳其中。内地作家,包括老舍早年在国外作为文化使者的经历,张爱玲、三毛、白先勇等作家在华语世界的影响,韩寒现象、网络作家猫腻、影视戏剧等都有涉及,非常多元,基本呈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全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