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顿河民族的史诗

    如果要了解中华民族,要读《资治通鉴》《史记》,而要了解俄罗斯民族,读这本书是必须的,虽然是 120 万字的巨著,但波澜起伏,史诗般的全方位生动的讲述顿河民族在 1912 年到 22 年的 10 年间,从帝制推翻到 10 月革命,直到顿河地区完成土改,顿河地区哥萨克的命运变化,反映出当地的民族风貌和性格,哥萨克是最后的游骑兵,从本书体会农牧民族传统的生活状况,平时农耕,召集就是军队。本书难的是既获得 41 年的斯大林文学奖,也获得了 65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到东西方阵营的共同认可,年轻的时候读看情节,现在读从叙述结构到场景描述都是经典,不读原著不能体会,强烈推荐。民族主义是帝国的癌症,灯塔国二战后超越了民族成为帝国。历史上汉族就是使用汉字的民族,如果当年苏维埃坚持用俄语的都属于俄罗斯,那无论是哥萨克还是霍霍尔都能统一在红旗下,本书在 40 年代被左联翻译引入,到 50 年代就要删改了。俄罗斯知识精英没有建立统一的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被西方多民族解构了。越强调自治区反而强化了民族矛盾,马来西亚老总理马哈蒂尔就强烈反对照顾马来人的特殊政策,反而弱化了马来人的竞争力,强化了华族,印度裔在马来西亚的不同身份。苏联当时地域太大,不得已用传统成吉思汗的分税官制度,安禄山犹如今日的瓦格纳。本书主人公哥萨克的代表葛里高里,在红白两军相互游离,也是生存的无奈,百年前就注定了帝国的悲剧。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止战之殇,何时终结?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这条长河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鲜血染红的颜色。每一种杀戮,都被赋予无数种意义,无数个理由。但事实上,所有杀戮,其实都只是我们人性中疯狂的一面,是人类嗜血的本性。对道德的虚伪、对权力的欲望。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各个朝代,都有所谓政权稳固为由的镇压,有打着解放民众的起义,有对外的侵略,在抵抗所谓外族的屠杀,有民族和血统间的争权残杀,有不同阶级的互相报复。《静静的顿河》里面,不满沙皇征兵的哥萨克,怀着挣脱沙皇控制的欲望加入了苏维埃赤卫军,却演变成暴徒,对经过的村庄打杀、强奸、烧抢。葛利高里看到顿河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波乔尔科夫未经审判就枪杀了阿塔曼斯基团军官,心中的希望就破灭了。苏维埃无非就如此,打着正义的旗帜,行不正义之行。葛对 “不经审判杀死被俘的那些军官,既不能宽恕,也不能忘却”。不少原来倒向苏维埃的人,要么逃回老家,要么又倒回原来的沙皇。如果革命是如此肮脏,并不能改善当下生活,人们宁愿要原来的旧政权。此时就变成苏维埃分子遭殃了。在一次进攻中,村子组成的自卫队将赤卫军一队给俘虏了,本来说投降不杀。愤怒的人民,还是作出了裁决,将他们处以死刑。一排排俘虏被押去刑场枪杀,一排排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各种呻吟尖叫蠕动,使到本来兴致勃勃围观的人也吓跑了。这群沾满鲜血的赤卫军,现在同样被人杀掉。而且这种所谓审判,是不是又是正义呢?剥除意识形态,其实就是一部分人报复另一部分人,被报复的人又翻过来报复,没完没了,杀的还是 “自己人”。有时候阅读历史,会陷入一种苦闷:人类历史莫非就是长期的非理智向理智的短暂回归?人类为何那么多残杀和流血?最后提一嘴,就是这个版本的封面设计的还算不错,有一种真理之书的感觉,符合这本书沉甸甸的份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沙俄到苏联

        读《静静的顿河》,我们会身临其境般地感受顿河大地上革命与战争的风云变幻,深刻体味那充满艺术真实的世界带来的人生命运的忧伤、痛苦、欢乐和希望。葛利高里及其一家,以及其他几个家庭的命运、哥萨克的命运和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错综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透过人物的命运展示出历史的进程,而历史发展的趋势又决定着人物的命运、哥萨克的命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关于顿河流域哥萨克人民的史诗,哥萨克是俄罗斯的游牧社群,骁勇善战。《静静的顿河》并不是第一部描写哥萨克的小说,但肖洛霍夫在顿河长大,笔下的哥萨克非常贴近现实,他的个人经历也赋予了《静静的顿河》极高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本书核心内容:一、肖洛霍夫的早期经历,对《静静的顿河》的创作有什么影响?二、《静静的顿河》这部 140 多万字的巨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三、《静静的顿河》与《战争与和平》相比,有哪些异同?肖洛霍夫一边参加革命工作,一边努力学习写作,把早年经历在《静静的顿河》中重现,把自己亲历的残酷体验转化成作品中的艺术活力,成为奠定苏联文学根基的作家之一。葛利高里代表的是整个顿河地区曾经奉为准则的 “哥萨克真理”—— 不受任何人统治。他在两股势力中来回摇摆,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追求真理,为了那些和他一起信仰这个真理的人们奋力拼杀。第一,《静静的顿河》是苏联文学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肖洛霍夫的早年经历,对他的创作有重要影响,许多生活经历都在小说中有所体现。第二,顿河是俄罗斯的英雄之地,也是沙皇俄国时期最重要的哥萨克聚集地。哥萨克既享有特殊的权利,也要承担兵役义务。苏联成立后,反苏维埃政权势力煽动哥萨克一同对抗苏联红军,引发了极为惨烈的内战。主人公葛利高里在妻子和情人之间不知所措,也在革命和反革命势力中来回摇摆。他原本坚信不受任何人统治的 “哥萨克真理”,但最终认识到,那只是个可笑的错误。第三,《静静的顿河》是关于顿河哥萨克人民的史诗,《战争与和平》描写的是俄国贵族的生活。两部作品都融合了家庭和历史小说的特征,家庭生活都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展开,在主题范围和意义方面,两者确实非常相似。但是,托尔斯泰出生在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肖洛霍夫是典型的 “到民间去” 的作家,他所受的教育全部来自真实生活,所以,《静静的顿河》没有过多讨论个人自由、历史必然性等复杂话题,作者关注的是简单的 “人” 及其行为。《静静的顿河》以普通人作为小说主人公,叙述手法强烈体现出人与环境关系,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风格。肖洛霍夫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之处,他选择 “听从自己的心声写作”,原原本本地重现了那个悲剧的时代,他没有美化历史或是描写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就像契诃夫所说:“文学之所以叫作文学,就因为它是按照生活原有的样子来描绘生活的。它的宗旨是真实,是无条件的老老实实的真实。”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