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萨特与阿德勒思想的比较
阿德勒与萨特思想的比较。岸见一郎认为阿德莱德的思想是:真正的自由就是有勇气被人讨厌。萨特的名言是:他人即地狱。阿德勒与萨特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对两者的思想进行比较。他人就是地狱,是萨特的名言。细究一下,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正确对待与自己选择的重要性)首先,如果自我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目光,那么他人就是自我的地狱。如果自己有意恶化与他人关系,那么自我就不得不承担地狱之苦。(阿德勒说,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 “不幸”。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 “不改变” 的决心。)(二、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和被别人讨厌)其次,如果自我无法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那么他者的对你的评价就是自我的地狱。他人的评判需要听取,但只能作为参考,过分依赖、过分重视甚至将其当作行为准则都会将自己陷入无尽的苦恼中。(在阿德勒看来,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别人讨厌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一种状态。阿德勒是想告诉我们,“被讨厌” 是自由生活的一种证据,是你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现。)(三、正确对待自己与 “自卑” 的价值判断)最后,如果自我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自我就是自己的地狱。我们犯了错,总是从周遭环境找原因,或者寻找客观原因,或者将错误推到他人身上,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既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又不敢负责任地面对事实,还千方百计地寻求他人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落入了自设的地狱中。(自卑感。它描述的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那种不良的情绪体验。第一个这样解释 “自卑感” 的人,就是阿德勒。阿德勒用的是德语,德语里的这个词也表示 “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也就是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感觉自己微不足道。)(四、争取自由与真正的自由,砸碎地狱与课题分离)基于以上三点,萨特提醒人们要 “争取自由”“砸碎地狱”,提醒人们不要肆意破坏与他人的关系。希望人们不要过分依赖他人的评判,为自己制造牢笼,陷入他人的地狱。希望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看待自己的选择和行为。鼓励人们利用拥有的自由权利,砸碎以他人为名的 “精神地狱”,冲破人为的牢笼,重获精神的自由。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这里我们可以再进一步:人际关系造成的烦恼,其实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只要能够进行 “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所以,在阿德勒看来,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萨特说人的自由》1、萨特希望人们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做出自由的抉择,并为之负责。懂得承认人的能力的有限性,尽量去做可以实现的事情。笛卡儿所说的 “征服你自己,而不要征服世界” 就是这一个意思。方向错了,再努力也不过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人是绝对自由的,人的行为构成人的一切,人的选择决定着所有的价值,人因此要对自己负责。正因如此,人始终处于自身之外的一个形成过程之中,始终是一个追求自我超越的一个存在。 3、萨特的他人理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 “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萨特鲜明地表达了 “他人是冲突根源” 这一观点。在他人的注视下,我的存在与世界发生了矛盾。当我们面对一个相同事物,我将它理解为一种客观事物,而别人则有可能为其他的事物,从意识角度来看,这两个观点实质上是无法调和的。我与他人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就好像是 “主体的我” 与 “他人注视下的我” 一样的彼此割裂。 4、萨特认为,人如何在世界上生活,这应该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人先是确定存在于世界之上,然后自由地选择如何存在,而人的行为决定了人的本质。这就是萨特说的 “存在先于本质”。 卢梭曾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句名言在某种意义上道出了自由探索过程中人们遭遇的挫败感,也指出了自由是在限定之中。对自由的探寻是萨特思想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萨特所言,自由的观念人人都有,不过由于每个人受教育的方式被赋予了不同的重要性。 5、过去就是过去,过去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过去的意义是将来的行为赋予和揭示的,因而自由不受过去的制约,但将来的行为赋予过去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的自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