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4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学体验三十讲

    我极少读文学小说类的书,偶然被这本书吸引了,恰好沉醉作者的造诣和解读。本书通过文学作品分享孤独、情感、形象、记忆、自我、失败者、兽性、追求、死亡、衰老、财物、童真、爱情、婚姻、寂静、旅行、幽默、八卦、生命之书、文字、比喻、卡夫卡、昆德拉、诗、阅读等体验,篇幅短小寓意广袤,最喜欢书中心声总能扣动我的心弦,莫名其妙地倾诉、深化、凸显相通的感觉。省去了阅读原著的漫漫时光,用极简的方式品味文学体验,可能不能尽收眼底,但也能感慨良深。闲来无事翻阅小说,想来也是一件妙事ღ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保持阅读的能力

      黑塞的话 —— 如果现在,阅读的能力仍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你就像带着护身符的幸运儿。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龄文青的独白

        阅读是干什么用的?其实没什么用。那写作呢?看电影,旅行呢?似乎也没什么用。而文艺的人所做的,就是把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做出价值来,给这个世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阅读量广其实不稀有,稀有的是你能打通文艺不同形式作品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本书里,苗炜老师讲一部作品,会给出许多你想象不到的联系。比如他谈小说《艾皮凯克》,紧接着又讲电影《死亡诗社》,请问这两部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吗?有的,前一部里,一个机器人学会了写诗,然后自杀了,后一部里,一个男孩读了诗开始追求内心,也自杀了,那么文艺作品是不是有种危险的气息呢?这就是寻找内在关联。阅读靠意愿,写作靠积淀,审美靠培养,文依靠熏陶。当你去往布拉格,你会想到哈谢克,卡夫卡或者昆德拉吗?当你走进巴黎的咖啡馆,你会觉得自己在与萨特隔空对话吗?不仅看过原著,也看过改编出的不同版本的电影,甚至还去过故事的所在地,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在我看来这是对文学的极致热爱与对美的无限追求。这一套做法,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文学的价值在于提供一种生活方式,阅读的价值在于体验这种生活方式,而文艺,带我们走向任何一种生活方式。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是感谢我刘老师的推荐。文学有啥用?我感觉其实就是心灵之旅,是共鸣。人有孤独,有愤怒,有怜悯也有快乐。如果你孤独,会发现在文学中有人比你孤独多了,比你惨多了,有了共鸣有时候也就得到了某种慰藉。我们活不了那么多种人生,去不了那么多的地方,我们自己这故事有时候过于平淡,所以我需要文学。和哲学一样,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哲学算是在烧脑过程中获得快感,文学很多时候是在虐心中获得另一种快感。然后让人平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值得反复翻阅,一读再读。

            苗炜的书,我真的很喜欢,大有找到同一类人的惊喜,尽管他太有才了,而我一介凡人,但论精神而言,都是平等的。他的另一本书《给大壮的信》,也值得拥有,而且要纸质书。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体验 30 讲,是苗炜先生以三十个讲题,讲述了包括百余本文学作品及一些经典电影集为内容,希望能通过解读这些经典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所经历的时代背景,及人物故事的过程,能触及到现代人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发现相互间的连结和不同,从而引起读者反思,并能有所借鉴。 日本文学评论家厨川白村曾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本书作者也说:「文学体验其实就是讲我的感受,这些体验大多跟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有关。」中国古人对早期出现的文学作品诗经的说法,也以 “诗言志” 之说,定了文学作品就是表现心中情感的基调;可见生而为人,就会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等情感表达的需求,但通过环境的作用,和个人天赋享禀性的独特,就变成包含著共性与个别性的,独一无二的动人华章,作家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文学里的人物,如同艺术家雕塑人物的形象和行为,他们的笔下的人物,也同样活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人群中,因而我们会关心这些人物的故事和感受,比如:在人群中不被了解的孤独和若苦闷,对爱情的追求和失落、摆脱不了的现实与理想间的缠绕和冲突、或是被社会隔离如同抛到荒岛的孤绝、或是面对死亡的态度又将如何、... 等等,当我们阅读他们时,实际上作者个人借故事人物,以表达他们对生命的观照,以及对人物角色的评价,他们用文学的、感性的、诗性的语言,引导我们透过故事去体验作家的体验,关注他们想关注的问题,同时又在提醒我们,无论什么时代,人的本质都是如此相似,是否我们也应把追求外在不断变化而显得虚无的世界的心眼,回到自己心灵的世界里,而且当面对心灵困境时,有所借鉴,有所感悟,从他们的经历中,找到解決和救赎的草蛇灰线。 文学希冀带给当代人,时时不忘回到内心世界,的清醒,通过阅读西西弗的神话,或卡夫卡的变形记,或加谬的局外人,或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等等,在阅读书中故事,解构自己,在不间断的滌清、对话中,寻找到灵魂的安顿的栖居所在,狄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等等多达 100 多部著作和电影,作家以个人的理想,意图为我们所铺陈的缤纷的各种人生故事,逐个去解构那些人物,他们如何抗拒时代变化中,为生活带来的焦虑,如何想挣脱被固化在日复一日生活困境中的压抑,用变形和异化的自我,去俯看自己的生活;而在特殊情境下,爱情在社会规训与生存策略,以及浪漫和原始本能欲求间拉扯,博弈时的自我心灵对话,或如看到一个受社会制约很深的鲁宾逊,在漂流荒岛时,却不忘以之前从社会习得的信仰和教育,以规律的、辛苦的努力工作,并一边祷告上帝,让渺小的个人,获得力量和信心,终于回到原来的社会中;而另一种如加谬的局外人,又是如何透视了时代带给人的荒谬感,从而叽嘲生命现象中各种的荒诞不经,而以直面虚无和死亡,去寻找生命的意义?还有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作家塑造的少年霍尔顿的故事,写出了青少年成长中的噪动与不安,对于成人所造就的充斥谎言的世界,产生的迷惘、彷徨、空虚、困顿与不宁,对特立独行的青少年来说,这本小说读来可能会更有感触。而我以为,每个人的生命阶段中,都可能有过一个善良,但反叛的霍尔顿,在爱情追求中,也会有个看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原型,或默尔索、或百年孤独中的某某... 他们有时幻化我们自己,通过作家及书中人物走过的路,一起直面及确认那些苦闷的真实性,因而增加了我们面对不同问题的智彗,也因此洞明书中人物在性格及环境上的局限,而得以学习自我省思,以及让心灵这方寸之地,变得更为宽广和通秀。 正如作家所期许的那样:「当文学祛魅成为可能,我们反而获得了直面情感真相的勇气。」在这个信息爆炸而意义匮乏的时代,《文学体验三十讲》这样的书,提醒我们注意到 “文学 “在当今时代,对人心灵上的需要性变得更黏稠,更强大。 文学不再只是象牙塔上的审美对象,而是承担我们精神世界中守望者的角色。 当我们在文本的迷宫中寻找人物的出口时,或是在文学花园中感知到情感带来的美感时,实际上,也正是我们在这块广袤田野上,重构自我认知的坐标系,以及享受挑李春风的欢愉。 作家苗炜提醒我们:「文学的本质不是答案的陈列,而是问题的觉醒。每个读者都在这个觉醒过程中,完成对自身存在境遇的再认识与再出发。」这种与文学对话的永恒关系,也正是文学生命力壮阔和包容的特性,由此方是其穿越时空,被人们不断上下求索的原因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书杂谈一种

                这本书是读书杂谈。三十篇文学评论组成一本书,提到的书偏个人推荐。这样的组合成书法应该比单独去写一个单主题的书要容易些吧,好多书都是这种写法。文学体验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吧,读了这本书留下一个印象,那些过去的名著不适合读了。是这样么?得个人去尝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烈推荐

                  其实遇到这门课实属偶然。却让我越读越开心。百度了一下背景,这是疫情期间互联网上这场 “篝火夜谈” 的精华凝聚成的文字版,由浦睿文化出版。对于很多人来说,2020 年的春天可能是人生中最难熬的一个春天。疫情肆虐,日常生活的秩序轰然崩塌,整个世界被未知的恐慌所笼罩,每个个体都被迫退回足不出户的孤岛状态。但在那些日子,却有数万人围坐在 “文学的篝火” 旁一起取暖,在苗炜的带领下,跳出逼仄紊乱的现实,在文学世界经历多样人生,妥善安放自己的孤独、焦虑、恐慌。音频课程《文学体验三十讲》犹如 30 个文学体验之夜,让很多人沉浸其中获得了心灵的疗愈。5000 多人留下了私密的听后感,分享听课途中勾起的回忆、感悟、悔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爱自己的方式很简单,带上最爱的书和世界装聋作哑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本最爱的书。因为经历过巨大的洗礼之后,人往往很难给出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只能够沉默不语。此刻,拿出这本书,就有一种归乡的踏实感。你的那份踏实感烙印在哪本书上呢?01. 什么是文学体验?苗炜 2015 年做一期读书节目,谈到最爱的一本书,说他深爱《麦田里的守望者》,从 20 多岁读到了现在,每当他有心理危机的时候就会拿来看一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少年看到了成人世界中的很多虚伪,感到了不适应,他一直梦想着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装聋作哑,但是,这种想法很难实现。苗炜年轻的时候读这本书,很喜欢主人公骂骂咧咧的风格,对什么事情都加以嘲讽十分符合年轻人心里的想法;可是当他结合作者本人的经历之后,才发觉《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经典之处在于:伟大的作品都要经历一些大事情才能造就出来,可是经历过后的人们却选择沉默不语、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过隐没的生活。其实,很难讲清楚大事情和沉默之间的因果联系,可是在内心深处这种关系却真实存在。而这,就是文学体验。文学体验是一种游离在科学和哲学之间的思考。诚如昆德拉说,对世界一般有两种解释体系,一种是科学的,一种是哲学的。当人们发觉理性进步的时候,自己不那么愚蠢了,于是越来越强调理性,以至于单调乏味、刻板偏见、无知又自信。这个时候,小说家就不耐烦了,我们对世界应该有三种模式:科学的、哲学的、小说的。科学负责有问必答、哲学负责答非所问、小说负责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是沉浸式思考)。02. 拥有文学体验为什么越来越难?其实说到文学体验,已经是一种稀缺资源了,谁能拥有就是幸运的。因为这个世界太吵,静不下来在一本书里待一会。前两天听到姜思达的一期播客,他也谈到了类似的话题:自从他离开《奇葩说》这个节目后他就不再看《奇葩说》了,可是偏偏他的前任喜欢看。每次定时定点守在电视机前,两只手拿着瓜子,左右开弓塞嘴里,“咔咔咔咔咔”,眼睛盯着《奇葩说》的一众辩手。不出几分种,就会引来姜思达的抗议:你可不可以不要再看了?前任很奇怪:这不是你曾经上过的节目?姜思达觉得这和上没上过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觉得很吵。我们习惯了吵闹的综艺节目,喜欢看辩论表演,觉得那种要赢得观众、战胜对手的表演特别来劲,谁的观点正确?谁说的是真相?谁能说服谁?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嘈杂到已经无法感受寂静的魅力了。寂静有什么魅力呢?它可以让你我少很多不耐烦。有一位心理学家写了一篇文章《每一个人自我都太聒噪了》,因为我们缺乏对安静的自我的培养,才让那个不耐烦的自我像个猴子一样上蹿下跳。因为不耐烦,所以没办法平衡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这叫缺乏共情;因为太吵了,所以没办法把经历的一切看成是人生的旅途,难以收获问题背后的智慧,这叫缺乏成长思维。然而巧得很,共情和成长思维恰恰是阅读的品质,因为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打开眼界,而不是印证已有的成见。少了阅读的品质地疯狂刷书,自然也就找不到任何体验感了。03. 我们缺失的仅仅是文学体验吗?就拿我自己来说,一年的阅读量在 150 本左右,有一间敞亮的书房、有一个柔和的香薰、有一杯温热的红茶,静怡的环境却没让我找到阅读的品质,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过山车一样的颠簸:阅读之前,我会迫不及待开始;阅读中间,我享受到战胜焦虑的巅峰体验;阅读之后,我立刻被下一份焦虑按在地上摩擦,思索 “我究竟图什么” 这个伟大的话题!如果说 OOXX 之后男生想把那个女人一脚踹下床是男人的 “贤者时间”,我想我这过山车一样的颠簸就是阅读者的 “贤者时间”。百度上说,贤者时间是一种无欲无求的圣人模式,可不是吗?“我究竟图什么”,这个拷问欲望的问题总在我阅读高潮结束后拷问我一遍。而我,该如何回答这个 “贤者时间” 的问题?这本书到底能带给我什么?这本书对我的性价比高不高?这是我们这一代读书人总爱问的问题,荐书者的书评也基本围绕着读完之后的个人收获 1、2、3、4、5...... 展开,甚至还出现了拆书稿这样的东西,目的就是证明你花 10 分钟就能掌握这本书的精华。我不知道价值论、性价比、收获感、拆书稿等等到底有没有带给我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满足感,我只感到我自阅读以来,“贤者时间” 的那个问题从没饶过我,“我究竟图什么”—— 与阅读欢愉过后,我空虚到倦怠。这样的阅读每多一次,都是一次折磨,就像一夜情之后的厌恶!“为什么卡夫卡那么难读”、“为什么毛姆的小说总有八卦的味道”、“捷克式的幽默是什么?” 就这简单的三个问题让我这个已经读过《变形记》、《城堡》、《月亮与六便士》、《贞洁》、《好兵帅克》的人懵逼,那种感觉就像是最近被许知远吐槽的张大大一样:“如果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说出那句‘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那么请问张大大这个屋里,一共有几个人?” 张大大一脸懵逼,尴尬地说了 “三个人”。还记得张大大的那个表情吗?没错,这就是每一个阅读者 “贤者时间” 的表情:只知道这本书讲的是啥、却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请问,我们究竟图什么?04. 装聋作哑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记得有这样一个笑话:两个人在森林中遇到熊,一人连忙换上跑鞋,另一个人说,怎么你还能跑过熊?那人回答说,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只要跑过你就行” 这或许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所图,阅读也罢、工作也罢,我们拼命孤独地拯救自己,只为不跑输身边的 TA。成功不是绝对的,成功是比较出来的。这是《推销员之死》中最扎心的结局:老推销员死了,他一生追求成功,甚至希望儿子继续为他的光辉事业奋斗,可是讽刺的是在他死后,他们家才过上了无债一身轻的日子。而这是 1949 的故事。今天呢,2021 年了,多元化的时代下我们却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穷人故事了。为什么呢?因为穷人的故事不代表成功学,我们在 “跑赢身边的人”,我们不喜欢负面的东西,因为那不能给我们带来成功的希望。甚至身边的爱人听到负面情绪的时候,都会说 “大家都挺忙的,不要内耗了好嘛?完全是浪费时间”,负面情绪不利于竞争、我们必须孤独地冷酷着、孤独地做小小的我。也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我没想着图什么,就想找一个 “哑巴” 聊聊天,说说我的孤独。而这个 “哑巴” 就是书。诚如《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那些找哑巴吐露心声的人一样,每天详聊的话题都不同。有的鸡毛蒜皮:今天和谁发生争执了?为什么不能和儿女和谐相处呢?如果今年我搞一个演讲,人们会不会听呢?有的就有理念多了:如何生活?如何实现自己的理念?行动计划是什么样的?每一个人都想找哑巴说,因为其他人没空搭理他们,他们就想唠嗑,偶尔吃一吃哑巴端出来的酒和小吃。最可怜的是一个叫做米克的小姑娘,她每天要上学、照顾弟妹,她很忙,这是她生活的 “外屋”;她有自己的梦想,弹钢琴、写首歌,这是她生活的 “内屋”。原本生活的 “外屋” 不干扰 “内屋”,她就还能应付。可是心酸的是,米克家里发生了变故,欠房贷、欠别人的钱,她不得不出去 996、007 的打工,再也没时间管 “内屋”。直到有一天,米克发现即便拼命在墙上画几朵花、几片叶子也没办法留住 “内屋”,她的世界彻底坍塌了。我们像不像小姑娘米克?我们要买房子、要努力晋升、要结婚生子,而这每一项都要在 30 岁前完成,我们是每一个进入倒计时的米克,我们跑赢身边的人,却习惯了内心的坍塌,仿佛我们的自我从没拥有过。因此每一个 “贤者时间” 才发觉心里有个大窟窿。05. 最爱自己的时刻是背对世界的时刻我固然承认,每一个人都需要生活的外屋和内屋,一味追求自我,活都活不下去,还怎么谈内屋和外屋呢?我当然也不指望这样的一篇文章就让你从此的阅读都是无目的的与 “哑巴” 唠嗑,我也做不到。诚如,米克小小的内心怎么抗拒外界的巨大变化呢?周围的吵杂怎么可能因为我们一个人想偷会懒就关上呢?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利用 2/8 法则,让自己偶尔背对世界,以对抗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生活不易呢?有一位俄罗斯作家叫索尔仁尼琴,他说 “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我时常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智慧的,而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会犯错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天去遗憾和后悔呢?正是因为外界的吵杂、压力总是唤醒每个人的欲望,欲望压过了智慧,人们就会选择容易的事情,而不是正确的事情,从而落得遗憾而终。想想那个幸福的 62 岁男人吧。《背对世界》里的海因里希 27 年前英姿勃发,和自己的情人在酒店里享受着温馨的时刻;27 年后的他步入暮年,没什么好衣服穿了,肚子也发福了,四五年都没性生活了。而他的情人呢,带他去买了衣服,跟他上床。“别着急,你还没那么老,你还能做爱,你不要现在就开始等死。” 而窗外呢,柏林墙是否坍塌,对这个 62 岁的老人来说,一点都重要。生命的回馈就在背对世界的时刻,谁管世界发生了什么呢?我只想此时此刻对自己最好。我相信,那一刻海因里希没有 “贤者时间”,他被唤起的生命力才是重要的;同样地,作为阅读者而言,总有一本书是海因里希的情人,27 年前带我们走过年轻时候的战火,27 年后按摩我们的心灵,告诉我们 “别着急,你依然美好”。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一个俄罗斯作家叫索尔仁尼琴,他说过一句话:“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他的意思是,不要知道太多没用的垃圾信息,要过一种充实的生活,要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该主动排斥一些鸡毛蒜皮的事。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山看水,想攀想渡

                        我自小喜爱文学这可能是骨子里唯一的爱好但幼时农村无书看新借一本书像过节深夜昏暗灯光下看世界名著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时最憧憬的是上大学有装满世界的美丽图书馆后来有一天我站到大学图书馆前我欣喜,我满足我来,我看,我走,我借慢慢地时代变了带来快乐的不仅仅是书外面世界情感诱惑太大手机有情游戏有瘾电影有趣综艺有笑墨香书本不再香我也逐渐远离它多年后闲情看书像是一种复古艺术偶然拿起也是工作需要焦虑让我抱着职场书假装求上进越看越焦虑越看越功利曾经幻游文学世界的风轻云淡呢偶尔午夜梦回多想在冬夜再捧一回书静静享受那个注定会在往后记忆中来回游荡的当下虽然已经忘了怎么看如今看书犹如看山看水第一层未透第二层未达第三层未想但本书已经教我多看先看再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像小说像评论像教科书

                          当读完第一章有关孤独的内容,就立即被吸引。这里有故事的吸引,有超脱的逻辑线条交织,有现象背后的逻辑理性,还有生活的方式方法… 无论从哪个视角,这里都让你直呼有趣有味有道理。我多次反复的阅读,深深感觉这是又遇上了好书。这里有很多著名的小说,但用一条不同寻常的线索讲给你听;这里像一堂文学评论课,又像是文学创作课,有分析有结构有章法有点评;这里顺带还有人生哲理课、历史地理课… 你在聆听或阅读的当下,同时感受多层次的内容。特别值得推荐 [呲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就是人生

                            每个人的阅读应该都是从文学开始的,人生经验少的时候,要从书中获得 “经历”,经历多了以后又从书中找到共鸣。作者个人的体验包含着时代、过往、好恶…… 短时间内就可以收获很多,所提的书基本都没看过,也可以当作是推荐书单了,有限读完的《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生活在别处》等几本也基本不喜欢,但也能获得不少共情,每个人都在世上艰难的生存,可能获得一点财富,一点感情,也可能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除了给你丰富生活经验,还教你看到高手是怎样阅读,怎样思考的,怎样理解世界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真诚分享的读书体验

                                作者选了三十个点,用一到几本书来说说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想法。之所以喜欢,就在于,言语的简单、真诚。不是在讲道理,也不是在教知识,只是在认真而放松的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不需要判别观点,就当一个个问题在哪儿,作者举个手说:我这么我觉得… 你一读起来,却又让人爱不释手,停不下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温暖世人

                                  一百年前,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英国小镇上写《达洛维夫人》;过了五十年,有个十五岁的学生,在洛杉矶自己的家里读《达洛维夫人》,这个学生后来也成了一个作家,写了一个剧本,把《达洛维夫人》变成了电影里的叙述脉络。有一种说法,说古往今来的作家,都围坐在一张大圆桌上,你不知道谁和谁谈得来,谁又在影响谁,他们不是按照文学史的传承来写作,他们有自己阅读的脉络和喜欢的前辈。我们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不知道遇到哪本书,会突然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发现原来自己的那点儿小心思被很久以前的一个作家写过。他穿越时空,讲述他的故事。你捧着书,发觉从来没有一个人这样贴近你的心,这样温柔熨帖地跟你说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私人的阅读体验也有美学的价值

                                    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书评集,但就像影评一样,有人写的影评可以激发读者去读原著的欲望,有人的影评则让读者抬不起精神。苗老师写书评很有一手,他的文学体验带领读者走向一个已经却又未知的世界,看到一幅又一幅不同的人生画像。作者把私密的阅读体验诉诸文字,这里的体验有抱怨、感怀、美妙、通透、哲理等等。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其实我看到了作者对于阅读本身价值的重视,即便我们所能遇见的知识载体越来越多,但是阅读的感受所激发的是一种美学,字里行间看到的是具体的人在具体的时代所面临的时代问题。有人说电影也可以完成同样的任务啊,但从个体体悟来讲,我每次看完电影后都是一种怅惘和失落,因为不管是一个好电影还是坏电影,结束了它就是结束了,再也唤不起我其他的感受,但是阅读结束之后,余韵悠长,反复沉吟。而且,有些作品特别是非虚构,本身也很难透过电影进行表达,更不用说一些学术作品(狗头)。我向来认为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即便是读同一份文字得到的体验可能完全不同。而且,读什么书、要不要读某本书本身就是私人的体验和需求,我以前总是读不下大部头的古典名著,但是大部头的现代作品却愿意花时间看下去,很多人说我可能缺失掉一些非常愉快兴奋的文学之旅,但如果我都读不下去,我如何快乐?所以读书是很私人的,有些书读完可能就没了,有些书读完到现在还在脑中盘旋那些动人的细节和语句,我至今为止仍然感受的到 07 年读罗曼罗兰《名人传》那本书作者在结尾处对贝多芬音乐生涯歌颂的图景,或许这就是我一直不能理解却一直在感悟的美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苗炜老师的这本书引用故事之丰富,语言之精炼,令我十分惊奇。从推荐阅读角度来说。这本书里引用的文学作品都十分沉重,阅读的体验不太好,因为会勾动自己的悲伤,情绪相当强烈。读这本书评就仿佛在阅读余华老师的活着,直面人生的痛苦,悲哀而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读

                                        特别好读,曾今读过早已忘记的书又回到记忆中,没有读过的书在这里读到介绍也很开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大众媒体需要保持一定的一致性,以符合读者的期待;而小说创作则更像是作者的自言自语,并不是在对读者说话,这是两者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2. 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个人创作。3. “读小说可能会有点儿用,比如逃避一下现实。我们赖以获取经验的阅读应该更广泛,读科学,读历史,都比读小说重要。”——《文学体验三十讲》4. 我以前认为文学的一个作用是锻炼人们对痛苦的耐受力,现在仍然相信这一点。然而,现实中的痛苦往往比文学中描述的更加难以承受。5. 能够呈现人类痛苦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而其他的历史只是故事的历史。6. 经典的小说或是电影,是一代人的共同文本。7. 文字所塑造的美已经在读者脑中固化,因此许多文学形象很难被真人演绎出来。8. 文学至少在我们心中构建了一个空间,让我们意识到人的生活不仅限于眼前的事物。9. 年轻时,我们可能会站在进步派的立场,嘲笑那些守旧的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们自己逐渐变成保守势力时,反而会对历史上的传统思想产生兴趣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