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残忍的法西斯 可怜的苏菲娅
《苏菲的选择》这本书看完了,心里有点难受。 女主人公苏菲真是个可怜的女子。在她小的时候,被父亲 PUA,当成秘书工具培养。父亲去世后,母亲又病了,她为了给母亲增加营养,买了肉,却被德国党卫军抓去坐牢,又被送到了奥斯维辛(书中翻译为奥斯威辛)。刚进集中营时,就要面对残酷的灭绝人性的选择:在自己的一儿一女中只能留下一个,另一个要和犹太人一道被毒杀送进焚尸炉。(即便是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都心有不忍。当我看到她的女儿 —— 伊娜最后大声呼喊 “妈妈” 并被带走的时候,我的眼泪不受控地流了下来。德国法西斯真的太没人性了,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二战时期德日两国制造的灭绝人寰的屠杀行为。)在集中营期间,苏菲还被反抗德国法西斯地下组织的人 —— 万达利用,万达自己身为女性,却恬不知耻地怂恿苏菲利用色相为她们 —— 反抗法西斯地下组织获取情报或重要物资。被解救后,流亡到美国,虽然被一个叫内森的男人救下,治愈了她身体上的创伤,苏菲慢慢恢复了健康,并爱上了内森,但是,内森是个精神病患者还是个瘾君子,性格捉摸不定,有时会没来由的对苏菲拳打脚踢,语言侮辱更是不在话下。苏菲不仅忍受着身体的折磨,还忍受着心灵的折磨,最终她没能走出自己的困境,和内森一起自杀了。所有这一切的故事,是通过男主人公斯廷戈的回忆式讲述一步步浮现出来的。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真正爱着苏菲、能给苏菲带来美好生活的就是他 —— 斯廷戈了,然而,最后时刻,斯廷戈还是晚了一步,没能救下苏菲和内森。所以说这是个令人遗憾惋惜又悲伤的故事。作者不仅叙述了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令人发指的行径,突出了德战区的恐怖,凸显了战争的残酷,还叙述了美国当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真实存在并且非常严重的种族歧视地域歧视现象 —— 北方人看不起南方人,白人看不起黑人甚至把黑人当作工具买卖。作者的写作风格很像是报告文学,可能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就像是在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的知识面非常宽,对音乐文学生物社会等各方面内容都非常非常熟悉,读起来有种专业的感觉 —— 至少比我内行。唯一觉得可以调整的地方是:如果再版的话,作者可以要求利用空行和不同字体的形式,把书中的顺叙、倒叙、插叙和意识流部分区分开,否则,阅读时稍不注意就会出现 “不同时态” 彼此交错的混乱感。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当代文学大师,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威廉·斯泰隆的代表作。二战结束后,年轻的作家斯廷戈在布鲁克林的公寓里结识了波兰籍女子苏菲和她的爱人内森。三人彼此欣赏,很快成为朋友。美丽而哀伤的苏菲深深吸引着斯廷戈。苏菲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战后来到美国,与才华横溢的犹太艺术家内森相爱。然而这对情侣的关系似乎热烈、疯狂而又紧张,令斯廷戈尤为不解的是面对多疑、狂躁的内森,苏菲总是默默承受,不愿离开。斯廷戈对这个仿佛背负着谜一般精神重负的女人产生了好奇,渐渐了解了苏菲梦魇般的过往。苏菲有过两个孩子,在纳粹集中营里,她只能让一个孩子活下来,她选择了儿子,而把女儿推向了焚尸炉;后来在打探儿子下落的过程中,她又利用自己父亲反犹主义者的身份,违心地为纳粹军官效力.. 这些痛苦记忆始终折磨着苏菲,让她无法解脱,即使获得了斯廷戈的爱,即使有机会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苏菲还是选择回到她已经疯狂的爱人内森身边,和他一起走向死亡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