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苏轼波澜壮阔的一生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819 本(92)#《苏轼评传》🚢苏轼确实是那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思想家,甚至在他的生前,他的名字后面已经跟随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千百年来,仅仅是这样的传说,已经反映出一部人心中的文化史。每一个中国人,若认真省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必会发现有不少甚为根本的东西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苏轼的(这里指的当然不仅仅是文学观念,而主要是就世界观、人生观而言),称他为中国人 “灵魂的工程师” 绝不过分。🚢古今学人在论述唐宋时期的社会政治、学术思想及文学艺术时,心目中早就隐然有了一道分水岭。在社会政治方面,对门阀制度和科举制度的起盛衰亡作研究时,唐代就会被认作这两种选官制度更替的时期,而宋代则意味着这更替的完成;在学术思想方面,所有的论著都会把汉唐经学与宋明道学区分开来,并且对于这种区分,宋明道学的创造者们是非常自觉的;在文学艺术方面,情形更觉明显,我们所谓 “国画”,是从宋代算起的。🚢变法的实质是要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设法改变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之局面。王安石的一系列 “新法”,是从商品经济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看出了某些规律,而想以政府代替大地主、大商贾来做东,将 “利” 夺归政府。这就是司马光等人指责的 “与民争利”。国家作为机构实体,需要经济收入来支撑,“争利” 是必然的;但同时,它也要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其 “争利” 也得通过某种政府干涉商品经济的有效手段,而不至于太背离经济规律,造成社会经济破产。🚢苏轼与王安石之间,一个因 “议论异己” 而不断排挤对方,一个因反对 “新法” 而屡次攻击对方,就个人政见而论固各有是非,就宦场公德而论,则王安石排斥异己在先,为了让他的改革计划减少一个预想中的反对者,而企图堵塞苏轼的政治前途。对苏轼来说,无论其政见如何,击败王安石都是他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其奏疏措辞激烈,不能像司马光那样平心静气,是可以理解的。🚢苏轼在地方上却是颇有政绩的。他的天性中有自由放达的诗人气质,却并不妨碍其处理实际事务的才能。他是个关心民瘼的良吏,也是个果决任事的能吏。在杭州,他帮助知州修复钱塘六井,还巡行属县,监督捕蝗,赈济灾荒,甚至在除夕之夜野宿城外。在密州,他碰上严重蝗灾,处境艰难。他一面上奏朝廷要求蠲免秋税,一面带头节俭,还亲自沿城捡收弃婴,设法招人抚育,所活达千人。🚢苏轼这位宋代最大的诗人,因为写诗而得 “罪”,迎来了他一生中第一轮贬谪生涯。“黜置方州,以励风俗,往服宽典,勿忘自新。” 据说是宋神宗在一片诛杀声中曲意保护了他,实际上谁都明白,苏轼得以度过险境,保留性命,所凭借的真正的力量,绝非谁的保护,而是他自己的学术文章在天地间的巨大声誉。🚢苏轼可谓与长江有缘,家乡眉山有长江上游支流岷江经过;当年沿长江出蜀,写下第一批诗歌;游宦于杭、密、徐、湖数州,亦曾横绝大江;这次谪居,则又在江岸。故他一到黄州,就感到重见长江的欣喜,写下 “长江绕廓知鱼美” 的诗句,而且,初至贬所即 “横江”“破巨浪”,到对岸的武昌(今湖北鄂城)西山去游玩了一番,兴致不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