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難以被大面積複製粘貼的風格

    書中作者結合自己的設計師經歷和經典案例,闡釋了對跟中國建築相關的一系列文化問題的深入思考,揭示了中國建築和居住空間中存在的困境與誤區,講解了建築與環境、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幫助我們建立對建築的審美,進一步認識文化對於城市空間的重要意義。中國當代城市和建築面臨著文化斷裂的困境,舊建築和舊生活狀態沒有被充分認識和保護,而新的建築盲目追求龐大體積和光鮮整齊,造成了城市的虛假和不真實,同時,公眾對居住空間的追求也過於奢侈。中國建築亟需建立本土建築美學,重拾以園林為代表的傳統建築精髓,實現現代建築語言與自然環境、傳統美學的結合。隨著中國城市文明近年來水準的提高,全社會開始普遍從環保、文化等角度反思城市發展,作者王澍的建築開始日益受到關注與承認。美國《時代週刊》在報導中提到王澍的作品,證明了中國建築能夠在發展中相容傳統文化。不過在建築業內也有許多人認為,作者確實只不過是藝術創作式的 “業餘建築師”,只適合美術館等個別案例,實用性始終是他的硬傷。建築是工程和藝術的綜合體,既有滿足實用的基礎功能,也承擔文化作用。許多建築師對當代城市與建築的批判反思或許過於理想化、絕對化,但認真對待他們的提示,確實有利於城市的平衡發展。因為總體來說,當代中國城市和建築,對文化和藝術的考慮並不是過度,而是還遠遠不夠。實際上,王澍式的作品也不可能有機會被大面積複製粘貼。對一座城市來說有許多重要關口,決定著它是保存傳統、形成獨特的魅力,還是變得千篇一律、毫無個性。所以在恰當的區域擁有幾座王澍式的建築設計,對恢復城市生態和文化記憶一定是有益的。既然房價這樣貴,我們更應該拒絕缺乏個性的居住空間,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方式,住得更有情趣一些。這本書告訴我們,這樣的追求,可以從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過簡單樸素的生活開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建筑的人抑或对建筑有兴趣的人请一定读一读。

      知道王澍先生是缘于普利策奖。在此之前,最喜欢的建筑师一直是日本的建筑师安藤忠雄。因为安藤先生的《论建筑》,我的建筑之心一直未死。从自己学习建筑知识开始,至今已有十余年了,然目前仍未毕业。和王澍先生执教的美院一样,日本也有东艺大之类的美术院校教授建筑课程,除此之外是工学部里的建筑学科。但是近两年建筑学科纷纷从工学部独立出来成立了建筑学部。这显然是对建筑学的教育理念是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至于为什么改变,我不知道。但是对于建筑学科归类于工学部,在我一开始报考的时候就一直困惑着我。因为在我最早开始学建筑的时候,我就觉得建筑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综合学科,所以在我开始学建筑知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样的社会学书籍,也在得到学习了郑也夫先生的《社会学专题》。即使是归类也应该归到社会学部,为什么要归到工学部?这两年建筑学科纷纷独立,算是解答了我的疑惑。建筑承载的是文化,是社会,是人间烟火。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感知生活,用心去营造服务于人的空间,而不是单纯地建造服务于经济的、新的构造物。这本书会让你重新认识建筑(营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朴素的东西具有最大的力量

        王澍,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公民。在看到这本书以前,我对他一无所知。这本书的内封首先吸引了我,无数形状颜色毫不统一甚至杂乱无章的砖瓦组成了满满的一堵墙,却又神奇的和谐共存着。翻完了他的自序,我特意去知乎科普了一下这位大神,看到了他的建筑们。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果然,他的建筑作品与文字有着统一的风格:通过对自然法则的学习,经过内心智性和诗意的转化,发展到一种心灵与自然唱和的状态中去,从而探索内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注那个曾经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的重建。现在的新派建筑师们所设计的各种光怪陆离造型纠结扭曲的建筑们我是十分不喜的,正所谓 “朴素的东西具有最大的力量”,就像白居易的三间房。“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 寥寥几笔,一幅美好的画卷已经在眼前徐徐展开。随遇而安,应运而生,不冗繁,不嘈杂,简单,平常,安定。素朴为家。源于自然,出于心,归于生活。很舒服。之所以说是造房子,而不是做建筑。点应该就在这里了。做建筑,是创造一件事物,生产一个物品,表现一种观念,是形而上;造房子,是营造一种生活,表达一种态度,创造一个世界,是形而下。一切形而上的文化,其根基一定是形而下的,形而上的东西无形地浸透在所有形而下里,这才更重要也更持久。造房子,绝不应只是竖起一座建筑便则罢了,就像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房屋总是隐在一隅、寥寥数笔,但边界由房屋而世界,向无穷尽处延展而去,房屋并整幅山水,都是整个世界的组成,缺一不可。重点并不在于建筑,而在于人、物、自然的统一,不可增,也不可减,更不可突兀而跳脱。而王澍先生所造的房子,素朴有之,繁复也有之,却无不与身处的自然环境同呼吸。同仁堂的那句话用在这里意外的合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虽然白云苍狗,但人活着,终究是要生活。比创造一件东西更重要的,是创造和选择一种生活,一种生活的态度。在这个充斥着钢筋水泥和人造物的世界里,一颗装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心,尤为重要。在冰冷而机械的物质世界之外,我们还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走到尽处,水穷云起,回头望去,当时明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建筑的意境

          王澍老师的建筑,私以为是中国传统和现代融合的模板,看着老师的作品,觉得建筑可真有意思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什么是造房子

            到底什么才是造房子,读完这本书,我想造房子,大约就是垒一个可以睡觉可以吃饭的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批判性的思考了中国当代的建筑理念和教育体系,认为他们走在了一条错误的路上,这种错误从精神根源上来讲是由于文化的不自信,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对西方的简单照抄,丧失了生活的价值判断。他认为重新找到中国的价值判断,是最重要的,超越一切技术。通过潜心山水画、园林、甚至是风水与工匠营造,从中他找到了中国的营造价值观,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强调 “自然之道” 的东方态度,并通过瓦山、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等作品展现了这种东方营造观的当代版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各行各业的顶尖高手写的东西自然值得一看,作者大牛自不用谈,难得是阳光的去看待每一件事物中好的一面。虽然我并不认同他一定要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传统中国思想,他在追求格物致知的天道,而我却认为这个世界总归还是俗人居多,如何让俗人的爱好得以满足可能更为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容很有意思,我一点也不懂建筑依然还能看的津津有味,有很多作者关于建筑美学的讲解,可惜的是其中插画还是少了一些,内容量也是短小精悍的,极力推荐!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