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3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先降低标准,有能力了再挑三拣四

    我现在对很多事的态度就是俩字 —— 取舍。我不做后悔的事,即便做错了能补救就补救,能改正就改正,但我不想一直在抱怨里。别老想着以后还来得及,其实你会发觉,有的人,有些事,真的会来不及。总感觉什么事都 “不着急”,最终都变成 “来不及”。从马尾到卷发,从衬衫到长裙,从帆布到高跟,从青涩到成熟,青春也就这么长。所以最好的年华里应该好好地过,别总为了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太伤神,浪费时间还嚯嚯生命。十几岁的姑娘哪里会丑,光是年轻就赢得了所有,我可羡慕年轻人了,多好啊,我要能回到二十岁,那我会高兴到天上去。带不走四季的风,就卷走一路的风景。遇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再等等。最后我想说,尊严这种东西,你得有实力扞卫,否则,那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我们都有一个最大的弱点,不是贪婪,不是懦弱,而是一切都想尽善尽美。改改吧,瞬间天地宽。

      27
      2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惜此刻,莫言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也不知因何能邂逅先生,在这场跨时空的交流中,心中的很多疑惑都能在先生的百年智慧中找到答案,这的确是一桩幸事。这 40 篇文章中,分别从先生对时间流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对人间真情的热爱,无不散发出先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先生一生的经历缩影,经过岁月的沉淀与发酵,我想这份对人生的参悟和豁达的处世态度是给我们年轻人最佳的生命礼物。愿你我人间清醒,活得通透,过得舒心🍀🍀🍀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不忘初心,人生自在亦欢喜人生百味,随遇而安无不可静观天地,一世沧桑赤子心      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受益良多,自己的心境也多了几分平静和淡然,季羡林先生是当代当之无愧的文学巨擘,在世事沉浮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燥。智者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困惑与迷茫。季老的一生,沟坎起伏不断,失意得意交替,内心却一直自在充盈、淡定从容。在季老眼里,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无非是方向明确、脚步坚定,只有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坦然接受人生的不完美。生活就是平平淡淡、起起伏伏,顺境时一往无前,坎坷时柳暗花明,重要的是对待时间的态度,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时间,时间就会给与什么样的回应。他对人生的参悟和豁达的处事态度,或许我们还难以抵达,但可以不停追寻。关于思念他是这样说的: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关于时间他是这样说的: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关于人生他又是这样说的:“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 “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人生须臾,不过尔尔。不经一事,不懂一人,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岁月是最真的分辨仪。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有月辉。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 “天人合一”。宋人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 的意思是伙伴。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我的座右铭一直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阴影,渐渐地爬过了西墙,墙隅的蜘蛛网,树叶浓密的地方仿佛把这阴影捉住了一把似的,渐渐地黑起来。只剩了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苍老的枸杞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俨然如来佛头顶上金色的圆光。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师的文字,其实我是不想做书评的,直接看就行了,每一篇都会让我有动态画面感,特别是吃鱼的那一篇。最近常做酸菜鱼,洗杀好的鱼会被突然的鱼跳吓到。我最多来一句,尼玛命真大,然后给鱼头来几刀背,敲几下。- 在脆弱中有坚强,在简单中有深刻,在淳朴中有繁缛,在平淡中有浓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读后感

              被这文艺的书名吸引翻开这本书,季老先生的书读过不少,虽然这本书里不少篇目在季老其它书里也有,但仍值得一读再读。在书里,你能看到一个乐观向上、勤于思考、终身学习的 "年青" 老人,许多文章虽然是在他九十多岁高龄写的,但思想之清晰、逻辑之缜密、语言之活泼,完全感受不到 "老"。此外,在书中还能看到许多年前季老对环境问题、新型疾病的担忧,让身处疫情中我们感慨万千,这完全是神预言嘛;你还能看到季老先生在许多年前写论文时用到的现在推崇的卡片笔记法;还有季老先生如何看待生死、看待顺境逆境时的感悟,扎实的国学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豁达开朗的性格,以及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无论年龄多少、境遇如何都是一副严谨认真、热爱生活、俏皮可爱的样子。对,你没有看错,是可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就把时间投入在那里,这朴素的道理我们都该知道且践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难得空闲看一看这样的散文,都是短短的短篇,看着也挺有趣,恍惚间有种看以前语文课本的感觉… 平时经管社科类的书籍看多了,这种富含情趣的书倒是看得极少。文人的眼中到处都是景,而心中也处处都有情。最深刻的印象还是季老的豁达和修养吧。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场苦难,可是这些老文学家们,却依旧热爱这个世界,令人感触颇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的起点肯定不一样,然而多知道一些,就能多自由一些

                  这本书里的收录的文章时间跨度 70 年,通过对时间、人物、动物、景色的描写,让我了解了季老一生的坎坷,经历过清朝、辛亥革命、洪宪称帝、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经历过新中国的建立、文革、改革开放,真可谓是尝遍了酸甜苦辣,经历了喜怒哀乐,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通过这本书传递出季老对世界和人生的态度 — 在脆弱中有坚强,在简单中有深刻,在淳朴中有繁缛,在平淡中有浓烈。 这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季羡林先生的《永远的悔》,季老从小有个心愿,是将来赚钱以后,让母亲吃上白面。但母亲的突然去世,让他的心愿从此成了泡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和亲不待",也就成了季老永远的悔。 季老在文中说过 "我一向有一个看法,我觉得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拼搏。人的降生,都是被动的,并非出于个人愿望,既然来到人间,就必须活下去。然后,活下去并不容易,包括旧时代的皇帝在内,馅饼从来不会从天上自动掉到你的嘴里,你必须去拼搏,这就是一个人生存的首要任务。" 做真实的自己,接受自身的不圆满。努力进取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唯一途径,重点不在于理论而在于去做,用自己的思想去包容人情世事。人生不求太满,小满既是圆满。 时间从不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时可死,处处求生,纵浪大化,心海清平。

                    悲喜人生,苦难重重。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天朗读 20 分钟,感觉真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收录了季羡林先生 1933 年至 2006 年间创作的 40 篇散文,跨越七十余载人生历程,涵盖季先生从青年至暮年的思想沉淀‌。本书采用 “小事见大义” 的创作手法,将哲学思辨融入日常叙事‌。如通过养猫经历引申生命观照,以草木生长隐喻时间力量‌,实现形而上思考与生活美学的融合。虽收录文章创作时间跨度极大,但通过晚年编撰时的注解与反思,形成青年激情与暮年通达的复调对话‌。这种时间纵深下的自我对话,赋予文本超越时代的普适价值。本书用的是季先生习惯的 “文以载道” 传统,以 “真”“忍” 两字箴言浓缩处世智慧‌。语言风格兼具学者理性和文人诗意,在平实质朴中暗藏机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美句:“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 “傻瓜” 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在雨天,牛乳色的轻雾给每件东西涂上一层淡影。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多年来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老者的路,人间值得

                            感觉本书更适合作为消遣,是一位学者,知识分子,文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与态度。现代人,包括我,在进入社会后,浮躁而轻飘飘,很难像季老这样,能够从自然间的一物,一景悟出道理,收到触动。或许人生就是要在泥泞里淌过,才能理解 “复得返自然” 的真实。我最是喜欢书中的标题:时间不语,但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不言,但见证了所有真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大多是作者望九之年的作品)凭题目加入书架的,平时很少看散文集,旨从本书中开始了解季老先生。清华大学就读,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德国十年,瑞士半年,四下日本,五赴印度,两访韩国,去过香港澳门,走过大半个非洲。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清朝 "遗小",经历过辛亥革命、“洪宪称帝”、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日寇入侵、抗日战争,其间在欧洲住过十年,亲身经历了 “二战”,又经历过解放战争,经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改革开放以后,已年近古稀。从 “志于学” 到超过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 1911 年 8 月 6 日 —2009 年 7 月 11 日我们敬爱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先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这本书像是一本自传更像是一本散文。季羡林在别人眼中是一个文学大家,更在火地文梵文等领域独领风骚,可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一位充满好奇心的邻家爷爷诙谐中带有对生活的热爱,好多篇章写的是一些家长里短花花草草小猫小狗,并不是写的特别大的主题,在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依旧保持着好奇心。     生命是一个过程人不管多么的辉煌与普通总要来开这个暗淡蓝点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里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我改变不了那就拼命适应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人,万物之灵,食物链的顶端,谁都无法制约。造物者便想出主意让人去制约人。人类的幼崽弱小的连头都不会转,得把奶头放在他嘴边他才能吮吸。因为照顾,便有了感情,母子情,男女情,手足情,朋友情。有了这些感情,人就拥有了铠甲,也就有了软肋。从此悲欢常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淡淡的美

                                      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 “傻瓜” 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除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外,不久就会有一个第五知:人知。他是不把别人当作傻瓜的,还是老百姓最聪明。他们中的聪明人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他们不把别人当傻瓜。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日记是当时的真实记录,不是我今天的回想:是代表我当时的感情,不是今天的感情。在脆弱中有坚强,在简单中有深刻,在淳朴中有繁缛,在平淡中有浓烈。我一向主张,对小孩子和小动物这些弱者,动手打就是犯罪。我常说,一个人如果自认还有一点力量、一点权威的话,应当向敌人和坏人施展,不管他们多强多大。向弱者发泄,算不上英雄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我一向有一个看法,我觉得,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拼搏。“面子” 这个词儿,外国文没法翻译,可见是中国独有的。俗话里许多话都与此有关,比如 “丢脸”“真不要脸”“赏脸”,如此等等。“脸” 者,面子也。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国粹 “面子” 的主要卫道士。写论文,他们强调一个 “新” 字,没有新见解,就不必写文章。见解不论大小,唯新是图。论文题目不怕小,就怕不新。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学术才能 “日日新”,才能有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 “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西方科学优秀之处,必须继承;但是必须从根本上,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以东方的 “民胞物与” 的 “天人合一” 的思想济西方 “科学” 之穷。人类前途,庶几有望。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人不仅有逻辑,他还有思想感情。逻辑上能想得通的,思想感情未必能接受。而且思想感情的特点是变动不居。一时冲动,往往是靠不住的。因此,想在思想感情上承认自己能笑着走,必须有长期的磨炼。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春天里,满园里怒放着红的花,远处看,红红的一片火焰。夏天里,垂柳拂着地,浓翠扑上人的眉头。红霞般的爬山虎给冷清的深秋涂上一层凄艳的色彩。冬天里,白雪又把这园子安排成为一个银的世界。在这四季,又都有西山的一层轻渺的紫气,给这园子添了不少的光辉。这一切颜色:红的,翠的,白的,紫的,混合地涂上了我的心,在我心里幻成一幅绚烂的彩画。我做着红色的,翠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各样颜色的梦。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多年来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子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火车风驰电掣,顷刻数里,一刻也不停。而太阳也是一刻也不停,穷追不舍。她仿佛是率领着白云、朝霞、沧海、苍穹,仿佛率领着她那些如云的随从,追赶着火车,追赶着车上的我,过山,过水,过森林,过小村。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季羡林散文随笔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的随笔散文,读起来很轻松愉快,又富有哲理,能从这书中观察到民国知识份子的风采,他们大多学识渊博,学历高,有海外留学经历,可以说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季老从小的记忆就是饿肚子,对思念母亲的情怀到 90 多岁还没有丝毫减弱,终其一生和母亲相处的日子其实不多。人的一生要想成功,天赋、‌努力、机遇、贫穷、缺一不可。书中讲到跟了先生 60 多年的一个德国制造的刮胡刀,质量是真的好。说明了德国人的严谨,几百万字的德文著作,连个标点符合都不会错,对学术的认真可见一斑。还有北大住所旁边的花花草草,猫猫狗狗,每一个目所能及的事物都能拿来写作。像一个百岁老人给后辈讲那遥远的故事。在德国的等了他 60 多年的姑娘,终身未嫁。不会说德语的章太炎的太太。在德国躲盟军飞机轰炸的故事。纪念胡适的二三事,也有一些在低谷的时候引用苏轼的诗句。每一篇都能打动人心,值得细细品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 细腻而温暖的笔触,写景又不止是在写景,但老先生笔下的朝阳、落日、花与草,猫与狗,万物都有灵性,都跟随着自己的生活节律,自由生长,随之衰亡。老先生对于死亡的看法,透彻而豁达,让人钦佩。但既知死,便应好好活,来人间一趟不易,定要按照自己的活法来。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