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醒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   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珮,弄影中洲?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怅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拼葬荒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898 本(171)#《以侠之名》🚢东方的侠义精神,经常被拿来与西方的英雄主义相比较。所以这本《以侠之名》特集,在开篇便介绍了东西方文化中四种典型的尚武人格 — 侠、武士、骑士以及牛仔。但 “侠” 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职业或阶层,它更像是对具有某种精神特征的人群的概括。什么是侠?他们可以执剑三尺快意恩仇,斩尽天下不平事;可以策马踏歌,渔樵江渚,惯看秋月春风;也可以为国为民,重诺轻生,此身已许国再难许卿。🚢歌颂游侠的诗歌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往侠客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比如王维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另一类是赞扬侠客行侠仗义精神的,比如李白的名篇《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中国文言武侠小说在唐代走向成熟,在唐传奇和笔记小说中都能找到侠的身影。比如裴铏的《聂隐娘》和《昆仑奴》等作品,便都是在描写侠。🚢许倬云在《从历史看时代转移》中这样定义 “英雄”:“我们所指的是这样特殊的人物:他站在一个枢纽的、举足轻重的位置上,使得历史上的某些成就全归功于他一人。” 或许我们要说的这些人,并不都是时代里的伟人,但他们却曾站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历史节点上,寄托了人们渴望公平与正义的愿望。尽管他们最终还是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但他们的存在,却实实在在或短暂或长久地影响了一些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春秋战国时期,侠的数量不仅未减,反而还增加了。以养士闻名的战国四公子,不仅自己是颇有名望的侠,其门客中的名侠亦是大有人在。到了西汉时期,游侠更是盛行,并且还受到具有先见之明的文人的肯定,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写道:“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从《后汉书》起,史家不再为游侠立传,可这不等于社会上不再有游侠。魏晋南北朝诗篇、唐传奇,以至宋元话本,其中的侠客形象,不少带有其创作时代的生活印记。当表现侠客的任务由史家转移到诗人、小说家、戏剧家肩上时,主观色彩无疑会得到大大强化。随着时代的推移,侠的观念越来越脱离其初创阶段的历史具体性,而成了一种精神气质象征,比如 “侠骨”“侠情”“侠节”“侠气”“侠烈”“侠行” 等等,说的都是这么一回事。🚢在我看来,武侠小说中的 “侠”,并不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可用三言两语描述的实际个体,而是历史记载与文学想象、社会规定与心理需求,以及当代世界与文类特征的一种融合。关键在于考察这种 “融合” 的趋势及过程,而不在于给出一个确凿的 “定义”。🚢“江湖” 是 “侠” 绕不开,并且具有特指意味的代名词,代表了一种生活的状态。江湖原本泛指五湖四海这一地理空间,但是后来随着时代的演进,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江湖一词最早跟侠发生关联,可以追溯至庄子的《大宗师》一文,他在里面写道:“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通过对比鱼在陆地和江湖中的不同表现,谈了人应该超越小环境,而到大环境中寻求真正的逍遥的道理。🚢侠对江湖的意义,则在于为失序的江湖重新构建秩序,竭尽自己所能来拯救江湖世界的危机,这样也就出现了江湖规矩。作为有别于现实统治社会的 “第二社会”,江湖规矩或秩序就像是道德化的 “法律”,其宗旨只是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在这里,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被简化为正义与虚伪、善良与邪恶的斗争,斗争的形式也被还原为最原始的生死搏斗,而决定斗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公道人心,正常社会秩序下的伦常纲纪以及各种清规戒律均不再发挥效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侠士亦有文化

        让我了解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侠的文化和演变,有知识、有内容、有升华,有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挺全面的资料参考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