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安忆关于小说创作的自我解剖

    在复旦的十几年里,我听过不少国内外作家的演讲,故作高深者有之,不知所云者有之,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确实写出了不错的作品。没有谁能像王安忆那样,将围护在文学创作周围的神秘主义藩篱拔除得这样干净,把小说的 “物理规律” 归纳得这样清晰。


    我想,这正是因为王安忆的小说从不取巧,从来都是迎难而上,就像武侠小说里用一把玄铁重剑披荆斩棘的侠客。她常常把自己的写作比喻为 “笨拙的手艺活”,我以为正是所谓 “大巧若拙”。
    作为一个被国内外各种知名小说奖加冕的作家,这种自我解剖式的祛魅,需要能力,更需要勇气。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有什么用?帮你发现生活

      王安忆老师的文笔很细腻,本来是为了培养睡意,在睡前像逛书店一样,无意间发现了这本,点进去看了一眼,立即被吸引,一直看到凌晨 4 点多…… 我看这本书时画了好多线,做了很多笔记,恨不得能整本背下来。王安忆老师打消了我对非虚构写作的认知顾虑。王安忆在《小说与我》中讲到的虚构写作和约翰・麦克菲在《写作这门手艺》中讲到的非虚构写作经验,是这个 5 月我最大的收获,接下来,我会刻意练习这两本书中的写作经验,内化到我的写作中。文学有什么用?王安忆说这个问题她真的回答不出来。“它未必能有实际的功效,赚不来很多钱,也未必助你成名,即便赚钱和成名,也未必够平衡付出的劳动。可是,有一点是可以保证的 —— 它很有趣,很有意思。我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我不指望他们有一天变成大作家,每一届的学生积累起来,总有百多人了,其中有一个可以变成好读者,我就很满意了。我只想让同学明白:文学是很有意思的,可帮助我们发现生活,生活其实很有意思,包括化学,那位女生曾被它折磨得忍无可忍,我希望她能与化学和解。这是我数十年写作,仍无一点倦意的原因,也是写作实践课程的目标制定。” 在北京疫情被封闭的日子里,我刻意读了一些文学的书,用其中人性的美来对抗现实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纸上卧游,现实中畅游

        本书由著名作家王安忆老师,在香港城市大学的课堂讲稿润色而成,口语的直白与亲切随处可见,用意在亲历的满满细节里涓滴成河,贯穿全书的真诚讲述,引人不费力读完后,已目睹小说创作的真实过程。作者于文革中插队下乡,后又返回上海,并获机会到世界排名第一的创意写作中心 - 美国爱荷华大学亲炙名师。书里的很多内容,往常只能在复旦大学的创意写作课堂上才能听到。有一位基因科学家曾告诉作者,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的、现实的,另一个是精神的、内在的,这两种生活都是真实的,且能并存。小说展示甚至创造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不因内隐而虚拟,常常决定物质世界。当通读全书后,再随处翻开一页,更能感受如今名满天下的王安忆老师的真诚与睿知,她在书中对自身局限的反思,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倾慕,对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热情褒奖,……,我在不知不觉中,对小说、对生活、对自己的认识加深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

          近些年读过一些小说创作的书籍,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罗伯特・麦基的《故事》。这书的确很好,读一遍和读两遍的感觉并不一样,但鉴于这本书的英文翻译过来,一些用词对于国人来说似乎不太习惯,理解起来也需要时间,随后又读了不少其他创作书籍。这些书籍讲述内容大致相似,无非是如何创作人物、设置悬念、构造矛盾等,这并非无益,只不过真的用起来似乎不容易。  偶然的机缘看王安忆的《小说与我》,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此书并非按照条目所写,而是王安忆追忆写作历程,于追忆过程中,谈创作,谈阅读,当然也谈到了小说的一些创作技巧。这些看似小技巧,对初涉写作道路的我,似曾相识,也颇有感触。兴许写作本身是相似的,用文字展现故事,即使是虚构,也给人一种真实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得我有一种想要去复旦大学读创意写作的愿望。加油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