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6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才是心理学

    这本书的推荐来自 InfoQ 写作平台的一篇文章。作者 Jackeyhttps://xie.infoq.cn/article/c63d3841d206ed72f2f2a1f4c(更新:这本书需要在得到单独付费购买了书读完了,值得推荐:即使你对心理学没有兴趣,我也想推荐你读一下,因为它可以帮助你加强自己对于科学和伪科学的辨识能力。在 20 世纪初期,美国南部出现一种叫做糙皮病的疾病,这种疾病被认为是由一种不明微生物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大多数医生都认为糙皮病是与卫生条件差有关。在南卡罗莱纳州斯帕坦堡的人们并不会受到糙皮病的困扰,原因是这里有更好的自来水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这看起来很合常理,但是一名叫做戈德伯格的医生对这种解释表示怀疑,他认为糙皮病是由于营养不均衡引起的,因为拥有清洁管道的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比较好,他们的饮食会更加均衡。这是他发现的 "第三变量",戈德伯格又是如何推翻糙皮病是通过患者排泄物传播的这种假设呢?他在实验中通过控制关键变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戈德伯格给自己注射了一名患者的血液,还和他的妻子以及助手吃下患者的排泄物,最终戈德伯格和他的妻子还有助手都没有染上糙皮病。戈德伯格的经历也告诉我们两个相关的变量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要想证明有因果关系,必须要通过控制变量的实验来证明。所以我们在讨论因果关系时要注意 "第三变量" 的影响,另外戈德伯格的这种对科学严谨的态度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另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是要避免 "爱因斯坦综合症",所谓 "爱因斯坦综合症" 是指科学的跃进式模式,因为相对论在它所在的时代属于一种新的事物。我们总是会听到媒体报道某项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或者认为科学的进步像是科幻片里那样因为一个重要实验的成功就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其实科学真正的进步是通过上百个实验逐渐验证、总结的过程。很多伪科学者会利用 "爱因斯坦综合症" 来打掩护,他们的理论和相对论一样都是 "全新的",他们会把自己的理论先解释为不可证伪的,这样别人就不能拿先前积累的数据反驳他们,然后他们又会说新的证据还没有到来。这样一来伪科学理论看起来就 "天衣无缝" 了。其实从不可证伪开始,它们就不符合科学的特征了。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和关于科学的介绍,希望你读完以后能够轻松的分辨出科学和伪科学。

      7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思维利剑,破虚伪无知

      即便是今天这个科学思维广泛传播的时代,依旧有很多 “伪心理学” 甚嚣尘上,以忽悠、欺骗的方式夺取普通人的认知和金钱,让许多吃瓜群众对心理学产生了误解甚至反感。在许多大众媒体和心理学书籍中,到处充斥着心理操控、星座性格、催眠读心等伪心理学。在如此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如何拨开迷雾、去伪存真就非常重要了。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必然遵循科学的标准,即研究的必须是实证可解决的问题;方法上要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结论要能够被重复验证,并能经过同行评审获得认可。这三条标准也是区分科学心理学和其他伪心理学的分水岭。心理学的研究因此也与操作性定义、实验组和控制组、变量控制、数据统计等词汇联系起来,而不是个人化的体验及感悟、头脑风暴或纯粹的逻辑推导。这本书自首次出版以来就一直被奉为心理学的入门经典,同时也是一本优秀的批判性思维教材。全书逻辑严谨认真,语言幽默风趣,叙述简洁生动,案例贴近生活,带你一步步了解真实、科学的心理学,了解人类心智的真实面貌。以科学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工具探讨人类的心智和行为,丰富我们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和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心理学。拿上这把思维的利剑,斩破虚伪的黑幕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找人推荐心理学的好书,不如自己看这一本

        接触这本书,我是冲着书名去的。——《这才是心理学》。作为一名互联网的产品人,对我来讲,首要任务就是体察用户的情绪,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对产品迭代做出有效的决策。正如梁宁老师在《产品思维 30 讲》里说的那样:“做产品,你需要懂点心理学”。


        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是既失望又庆幸。
        我本以为这本书里会囊括大量的心理学实验以及他们的结论。我能够把它当做一本心理学的百科全书一样,遇到什么场景,在书里一查,诶,答案在这里。然而,它并不是。它更像是一把开启心理学大门的钥匙。它在教我识别什么不是心理学。比如 “我们只用了 10% 的大脑功能”,这个结论没有科学依据;再比如 “做多选题时, 即使对所选答案感到不确定, 也千万不要更改最初的答案”;还有 “学习好或读书多的孩子都不擅长交际和体育”…。
        本书首版于 1983 年,30 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的经典之作,被全球 300 多所教育机构采用。作者以批判思维为武器,重新梳理了科学心理学的概念和边界,完成了科学心理学与伪心理学的切割,达到了为心理学这个江湖正本清源,荡清寰宇的目的。
        本书有两个重要的价值。
        第一个价值:心理学的入门书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其找人建议推荐心理学的好书,不如掌握识别好书的方法。
        第二个价值:侧面启迪批判思维。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质疑,并能自我验证答案真伪的能力。
        推荐你读一读。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学不是什么,比心理学是什么更重要

          很多心理学家推荐给大众的心理学入门书单里,这本书都排在第一位。


          整本书其实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大众对于心理学的想象,到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心理学是否就是弗洛伊德?是否就是咨询师的谈话?是否就是各种问卷测验?是否就是自我安慰?
          色彩、星座、催眠、读心、洗脑,这些内容到底和心理学有多少关系?
          这本书建立了一座桥梁,将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与我们的常识关联起来。读完这本书,你会了解心理学作为一门扎扎实实的科学,能为我们做什么,不能为我们做什么。
          这本书也一点不枯燥。看到市面上有那么多神头鬼脑的人和书,都打着心理学的幌子招摇撞骗,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在书里也忍不住时常有一些精彩的吐槽,非常好玩。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有一个梦想,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读到这本书

            距第一次阅读《这才是心理学》已经过去十一年了,其间又或完整或零散读过多次,这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这本经典无疑是常读常新的(何况它本来就在不断更新,第 11 版最大的更新是最后一章新增一节对心理学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此番重读让我想到最多的,还是疫情期间的种种论争,暴露出批判性思维以及相应的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普遍缺失,即便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乃至专家也不例外。我则在阅读中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我在有关议题上的每一点坚持,都离不开当初那个对心理学乃至科学方法论还懵懂着的小屁孩从这本书中受到的教诲,我甚至发现自己在各种讨论中几乎用到了本书讲述的全部要点,它们已经刻在了我的脑子里。


            关于本书的翻译,因为前几天发了那条微博的缘故,新曲线编辑邀请我捉虫,我就边读边对译文做了二十余处指正。尽管我一直强调目前这个译本是可读的,而且在捉虫过程中我多次对照了第 10 版,注意到两版之间多处译文质量的明显提升;但我还是不得不表示这个译本实在不够好。根本问题在于,译文很多时候只是比较机械地汉化了原文,却没有把原文段落中自带的逻辑流或者作者的风格和文势体现出来,使得阅读时少了很多被原文中智识妙语春风拂面的快感。我尤其感到皱眉的,就是译者把(意见的)“accuracy” 翻译成 “正确”,又把全书多次出现的 “in perspective” 翻译成 “客观 / 正确看待”,须知,观点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人也不可能做到客观 / 正确地看待事物,这样的不当表达大概在思想政治课本里随处可见,但作为一本讲授批判性思维和强调正视心理学的著作,出现这样反批判性思维和反心理学的表达是很讽刺的,作者 Keith Stanovich 若是看到了不知会作何感想。
            附上我七年前读完杨中芳老师翻译的台版第九版留下的短评:不是第一版,也不会是最后一版;不是第一次读,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读。即便是带着批判性思维来阅读这本传授批判性思维的佳作,也会发现它几乎面面俱到地论及了任何你能想到的可指摘之处,以至于再怎么花心思来写书评都成了拾人牙慧的徒劳之举。作为被它深刻影响着的一位读者,希望有一天我能够超越它。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才是心理学》

              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研究中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意识,其通俗易读性也非常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学会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同时,本书也有助于培养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非玄学

                本书不是讲怎样破解心中的小恶魔、怎样给你解梦、怎样解决你的一系列难题的。讲什么呢?这本书将告诉你,为什么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以及它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这也是所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和其他科学,比如物理学、医学、生物学的研究和实验过程有什么异同。什么?还有实验?对,还有实验。只要是科学研究,就要做实验。而且并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为 100%。这也太不靠谱了吧?想想看,病人每次服药后都能 100% 康复吗?不一定吧?一个道理。那些向你保证能解决你所有问题的 “心理学家”,不用肯定,他就是个骗子。 另一方面,了解了这些研究方法,将会帮你建立批判性思维:区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为什么一个言之凿凿、现身说法的个案,并不足以证明一套理论就是正确的?为什么它没有可推广的价值?(比如以自杀率高而闻名的康奈尔大学,并非名副其实。)媒体和网络上的报道和宣传,为什么很多时候会误导公众?(媒体往往对飞机失事大肆报道,却对每天频发的交通事故视而不见。)为什么那些媒体上的 “心理学家” 偏偏只拿鲜活的个案来举例?他们为什么又恰恰大行其道?以上问题,本书都将从科学的角度做出回答。 当然,心理学并不能解释一切。为什么?正因为它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要承认有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当你了解了概率问题、巧合和偶然事件背后的发生规律,你就对很多类似的看起来反常识、反直觉的问题释然了。科学是渐进整合,而不是重大突破。同样,心理学也在一步一步向前发展,也需要耐心和时间。 这本书,将帮你拨开重重迷雾,建立批判性思维,看穿伪科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心理学,这本书有你还不了解的东西。

                  📕 任何人想要理解心理学,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认识到心理学的首要特征 —— 它是基于数据的科学的行为研究。📕 事实上,一些社会、人格和认知心理学家正在探究这些内隐的心理理论的本质。然而,大多数人从来不会清晰且有逻辑地思考自己的这套理论。相反,我们通常只有在刻意关注它们或者发现它们受到某种挑战时,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心理学的这种世俗智慧实证检验者的角色,常常使其与很多根深蒂固的文化信念发生冲突。心理学往往是传递 “坏消息” 的信使,让原本为人们所接受的世俗信念再无立足之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人不仅无视这些消息,还想消灭这些信使。📕 作为一门学科,心理学经常处于一种无法获胜的境地。一方面,一些人反对把心理学称为科学,否认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实证方法来揭示关于人类行为的事实。另一方面,有些人由于害怕心理学在某些人类行为领域揭示的真相会威胁到他们的信念,因而反对心理学家在这些领域开展研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科学

                    心理学在当今很火,也正因为如此,它受到很多误解。这一本书里斯坦诺维奇不是只给心理学正了名,更是给科学正了名。怎样谈论科学,应该是当下人需要注重的一项素养。我曾跟一些人争论过关于科学的话题,具体所讨论的有例如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样的话题,焦点就在如何定义科学上。我不认为对科学有一个绝对完美的定义,但讨论也不该陷入相对主义的困境,一个应当共识的标准是,要怎样指导科学研究是更好的。从这个角度看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定义,这条性质也非常有力的扫除了许多伪科学。除了科学,在这里更应该谈论心理学。它比较特殊,不像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在大众眼中心理学总是跟超自然的现象挂钩,反倒距离真正的科学性比较远。最典型的证据就是,面对物理学大部分的门外汉都可以十分坦然自己的无知,但是面对心理学,好像人人都是心理学家。在这样的局面下,无论科学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更小心地谈论心理学的知识。最后一章我很看重,它是作者后来应读者要求补写的一章(另外说一句这书都到第 11 版也真是了不起),里面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科学里的政治倾向。就美国心理学家而言,自由派与保守派的比例就极为不平衡。哪怕科学家都有良好的品质,不把自己的政治倾向混进科学研究里,但这并不是科学家自己说了算的,就像辩论赛里的评委,如果在比赛前知晓了某一方准备的观点,哪怕他说自己没心证,我们也相信他的品质,但这依旧是不公平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容易被忽略。更重要的是,亚洲的科学家呢?信仰共产主义的心理学家和信仰基督教的科学家之间的差异岂不比自由派保守派之间的分歧大?随着中国科学的发展,这样的文化政治的差异是否会对科学研究造成很严重的影响的讨论,会越来越受关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科学心理学应该有的样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堆心理学的概念中比如原生家庭认知心流精神分析相关性与因果性很多心理学概念我们日用而不知其意很多心理学的小故事我们信手拈来讲给别人听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心理学也是需要建立在可证伪的实证基础之上正本清源才能在热门词汇下发现真正的科学心理学这本身我就是个祛魅的过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活中的心理学,看一本《这才是心理学》就够了

                        樊登读书,清华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推荐一本对伪心理学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书,作者用与时俱进的案例,生动地教读者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学,而什么不是。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分辨能力。非常实用,非常接地气。建议阅读,选择性购买 #Frank 积极心理学书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帮你区分心理学研究者和心理学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不透彻。还要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学人的心里话

                              整本书说是句句经典也不为过。想要学习心理学入门实用知识点的小伙伴们可以止步。这本书聊的可不是基础知识,而且心理学人重要的心里话,也可以理解为抱怨吧,细诉心理学发展中的坎坷、遭受的误解和面临的困难。我们面对的最大反派是媒体,而我们的武器也是媒体,在过去几十年年中,传统媒体一直以一副傲视群雄的姿态对各种专业评头论足,但是我相信在新媒体时代,真理会有更多机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這本書的書名很容易讓人錯過一本好書。它是最全面阐述什麽是科學和真正的科學精神,并且提供了一套可以操作的驗證工具和標準。剛開始讀的時候,你只要能堅持看完前面三十頁,你就會被深深吸引住。美中不足的是本書要付費,但值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就是心理学》

                                  读罢之后,会对心理学有一个客观的认知,明白心理科学的科学性,将其与市面上的伪心理学区分开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什么才是心理学,更准确的问应该是什么才是心理科学?心理学早已成为一门体系庞大门类丰富的科学学科,和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一样是一门科学而不是玄学,医学、物理学等科学有的科学特征,心理学也同样具备(科学的优缺点)    玄学,像占星术、星座等都具有不可证伪性,怎么说都对,而好的科学理论则可以在一定条间下解释一定现象预测一定现象,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指导意见且在新理论出现后可以被证伪,做出部分调整甚至几乎是完全被取代,而玄学则永远正确      科学还强调可操作可控制性反对本质主义,因为科学不能解释一切,不能解释世界的本质等此类问题,科学只能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的可控制范围内,给出相应的理论,具有可操作的理论       个案见证和孤例不靠谱,在概率和统计分析面前没有任何意义        一个理论成立要重视证据的聚合性,单一实验都可能有各种缺陷,但当几乎所有从不同角度所做的实验或所得的证据都可以支持理论的成立,则此理论更可能是成立的    但因为心理学的大量学术用语是日常化的(但具有其科学的学术定义)且给人感觉几乎毫无门槛从而产生误区,所以给心理学向大众传播普及带来极大的阻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分析心理学学科定位的书

                                      这本书我好久之前就被推荐过了,但直到近期,才断断续续看完,感觉受益匪浅。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生出一种,“我之前学的心理学内容是不是都是有问题” 的震惊感和羞耻感,这也是我认为受益匪浅的原因之一。这本书不讲具体的心理学知识,而是从 “学科” 角度来分析现在的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科学。这是这本书第一个给我带来的惊喜,也是大众认知上最模糊的一点。因为现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所以它早就已经与弗洛伊德等人的偏哲学的理论分道扬镳了 —— 现在的理论,需要经过多次实验,统计数据,同行评议等等流程,才能被称为有用,而这些过程是跟物理学等学科一致的。所以,这本书里讲了许多作为 “科学” 的学科所具有的特性:如可证伪性(一个理论必须提供让其本身被证伪的可能性),还有操作性定义(科学理论的概念必须以某种方式建立在可观测事件的基础上)。关联性原则与聚合性原则,则进一步解答了我对 “科学共识” 形成的过程的疑惑:大部分科学理论的发展不是跳跃式的,而是渐进式的,依赖于大量的相关实验研究,通过将它们整合,最终形成共识。最后,这本书讲到了心理学的 “尴尬”: 大众对这门学科的了解较少,并且认为自己 “能够提出有意义的异议”。总的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可证伪性标准、批判性思维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生物和环境变量交互作用的例子和心里特征交互作用的例子。有时,表现出交互作用的是两个心理特征。以反刍思维(指反复思考不愉快的事情,自我强制性地进行思考和分析。接近于俗称的 @钻牛角尖”)和抑郁的关系为例。反刍思维倾向确实能够预测抑郁症状持续的时间。但它与认知风格存在交互作用。只有在消极的认知风格下。反刍思维才能预测抑郁症状持续时间的延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收获一般

                                          本书更多是在探讨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哪些特征,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籍,但信息收获确实不算大。科学的核心要点是,1 / 可证伪性;2 / 概率性预测;3 / 经过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4 / 建立在聚合性和共识之上的科学知识。本书唯一出乎意料的点,心理学系中自由派和保守派人数的比例由 1990 年的 4:1 增长到了如今的超过 14:1,心理学慢慢成为了某种单一的意识形态文化,此点未来会造成什么影响,还有待观察。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