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30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长篇小说式的人物传记

    湖南本土作家唐浩明的长篇人物传记,陆续读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作者作为湖南作家书写一位对湖南影响深远的大人物自然有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这套书从曾国藩四十岁初建湘军写到六十一岁生命终止,二十年的宦海沉浮,血雨腥风,作者看了大量的史料、书信、公文,将曾国藩这位湘军最高统帅的二十年按时间线串起来,作者对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戏的描写都很到位,对于我这个不爱看战争书籍的人也能津津有味的读下去而不觉枯燥。对于曾国藩这位大人物的评说已经足够多了,作为一名湖南人,曾国藩和他建立之初的湘军身上那股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的性格特质一直影响至今,让人一想到湖南人,尤其是湘乡人就联想到霸蛮、倔犟、团结的形象。说到湖南后期能出那么多名人,其实要感谢曾国藩,如果不是曾国藩创立湘军,不是他在湖招募大量的湘勇,一批湘勇大难不死,又因战乱抢掠了一些财物,解散后发了点财的多半回到湖南老家盖房起屋,当起了小财主,送下一代读书识字,也因为曾国藩爱惜人才,由他举荐的人在晚清当上重臣的不少,他对兴办兵工厂、造船厂、送优秀的青年学子走出国门,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很支持,因此湖南当时也新办了很多新式学堂,毛泽东当时就读的东山学校就是其中之一。曾国藩对自我的要求,那种克己的毅力是让我很佩服的,他每天的日课读书写字即使在军营打仗时都不放松一天,属于和自己死磕的那种人,和他的性格也有关系,不出奇招,按部就班,步步为营,他努力克制自己的私欲,常人有的贪财好色他都要克制,但即便对自己要求再严,也挽救不了千疮百孔的大清朝和贪污腐化的人心。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一遍,了解他是怎样的人;再读一遍,学习如何来成事!

      ・他是晚清中兴名臣,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立功立德立言三不不朽,半个圣人,桐城派发扬光大的重要人物・他的读书求学之路可谓艰辛,锲而不舍,七次考试中秀才,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寒窗苦读,靠自己的努力,从庸人到圣人,走上人生巅峰・做圣人是他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他的信仰。・时势造英雄 他的时运不错,太平天国运动间接成就了他;为官初期遇朝中贵人相助;组建湘军抗击太平天国运动,剿灭太平军后他走到了人生巅峰,位极人臣,被世人所称颂敬重・但,天津教会惨案,成为一生的污点。当然 还有其他,比如号称曾剃头,宁错杀一百个秀才,也不放过一个衣冠败类;他还不守信用,杀了韦俊。・他非常自律、自知,早起、日记、读史、静坐几十年如一日,多个方面让他成为了后世学习效仿的楷模。・他会识人,育人,且知人善任,在为官期间,曾国藩向朝廷举荐的人才包括李鸿章、左宗棠、江忠源、沈葆桢、彭玉麟等,这些人都成为晚清的栋梁之才。・他忧国忧民,认识到大清国的孱弱,极力倡导洋务运动、造炮造船、外派青年出国学习,培养了詹天佑等一批重要人才。・他的湘军剿灭了太平军,深思熟虑,权衡之后,敢于对自己下手,最终裁撤湘勇。・他在乎世人的评价,晚年,老成持重的他更加谨小慎微,顾虑重重。跟随自己 20 多年的康福对自己的不理解,不管不顾离他而去,道人陈广敷对他一生中重大选择的评价让他对自己产生怀疑。・他说自己是一枚棋子,谁说不是呢?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了什么是“慎独而心安”

        读书日这一天读完了这本书,学到不少为人处世之道,尤被最后的遗嘱所打动。曾离世时,总结一生之所得,总结如下四条,传之子孙:慎独而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白岩松谈及这套书时,这样说到:每个喜欢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概念,当你真的喜欢一本书,并且被深深地打动,告别是一件依依不舍的事情,但是终究要告别。同感。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曾国藩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仿佛仍能触摸它的脉搏,嗅到它的气息,听到它的生命律动之声。我于是萌生一个强烈的愿望:要把我心目中的晚清描摹出来,绘出一卷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当时学术界流行一句话:没有晚清就没有 “五四”,没有 “五四” 就没有新中国。我要将许许多多对晚清有着极大好奇心的朋友,带进一个气韵生动的时空中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比较好地呈现了曾国藩一生的大书

            这套书,共三部,前后我总共花了四十五小时读完了。当看到最后曾国藩临终那段,我心中五味杂陈,我不知怎么来形容,或者说我没有话来评价,我觉得我没有资格评价他。历来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圣人,看完这部传记后,我也认同这样的评价。他的一生也可以忠君爱国的一生,虽然忠的是大清朝,爱的大清朝统治下的江山,但他的这样的精神不管过去多久都值得我们后人铭记。与此同时,曾国藩他又是一位极自律之人,今天我们从他日记里可以很好感受得到,他不仅在生活、读书还是为官,那种近乎严格的自律让人不得不佩服。关于他死后得到的谥号 —— 曾文正公,可谓到位,一位出身翰林的读书人没有专门从事著述,却奉命于危难之间带领湘军征战沙场,这样的际遇也是少有的。立身多年,不改忠君之决心,可谓之正。现在我最想说一句,不管后人怎么评价您,我想您都不会在意,先生千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拥护清政的曾国藩

              无意中在得到看到这本《曾国藩》,而且这一段时间都会朗读出来。会跟女儿分享读到哪里?有哪些收获,昨天熬夜到凌晨,今天截止到现在终于读完,当看到结尾曾国藩去世倾盆大雨,文中说清朝随着他的保护人的去世而将要灭亡。沉重中想了想我在这本书的收获:曾国藩每天也会记录自己的日记,感想,反思。打长毛,捻军,平乱,虽然身为读书人,而他善于用人。他老人家也学孔孟,老子,庄子,而且对有些人让他叛变,他会面无表情让对方看不出来,而内心会抵触。曾国藩很看重世人,朋友对他的评价,而左宗棠又是那个对他对表扬,错直接开骂。文中写了康福最后去找曾国藩要围棋,其实曾国藩保留围棋就是为了还给他,而康福因为韦俊的被杀不理解曾国藩的行为。从今天我的视角看,曾国藩也没错,他只是在为他的政府做事。康福也没错,他在战争中看到湘军的烧杀抢掠与自己加入湘军报效祖国不相融和。这可能就是他对曾国藩不满的地方吧。曾国藩去世前没给子孙后代留金银财宝。只留了四句话。慎独,仁爱,节俭,勤劳。49 小时读完这本书,简单写写自己的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贪、痴、嗔”中寻找中庸之道

                五星推荐!!!耗时 50 个小时,5 个月看完(因为太触动自己,一直克制自己慢点看)篇篇扣人心弦,页页如醉如痴。回想自己想要的太多,完成的却又少之又少。曾国藩总结一生:那么多的璀璨荣誉中挑选 “为灭太平天军而生,仅此而已。而且胜在运气,胜在太平天军元气已尽。” 居功而不自傲。原来一切都是真的,人生最最最需要的是做减法,自己也要好好对自己反思再反思,寻找属于自己的中庸之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曾国藩》有感

                  2021 年 12 月 4 日收到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便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历时 27 天,终于在 2021 年 12 月 31 日晚上 11 点看完最后一本。书中的曾国藩有爱读书的一面;有爱写作的一面;有遇事不决沉下心来静坐反思的一面;也有从世人不理解处处碰壁,到对为人处世逐渐圆滑的一面;有带兵恩威并施的一面;有多与领导汇报工作的一面;更有礼贤下士,识人用人高超的一面。 书中的曾国藩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处处完美,但他每天都在反思,每天都在成长。 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要多读史,讲格局,多反思,勤总结。希望自己能做到终身学习,终身成长。不求完美,但求进步。 无论领导是否赏识,一定要踏踏实实做事。有他人的不可替代性,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站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终言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多样的曾大人

                      书中的他有血有肉,不只是成功学教父。他早年也好色,初入官场时处处碰壁,遭受过中年职业危机,打败仗受挫会跳江,同时他又越挫越勇,一生勤奋。他很少陪伴家人,还被人骂成卖国贼,老年也爱听恭维话。哦对了,他还官至极品 ——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兵部尚书衔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兼两淮盐政总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督办夫子大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欲成完人

                        曾国藩的传记看过不止一部了,唐浩明先生这篇算是挺不错的了。在对曾国藩内心世界的描述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受程朱理学熏陶了一生的曾国藩,上报君王下安百姓,一日三省其身,妥妥的一个内圣外王的典范。他胸有大志,忧国忧民,痛恨贪腐,生活简朴。这么的一个人,古今中外也少有!当然他也有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的时候,甚至也很虚伪。然而他既想做完人,也近乎做了一个完人,同时也确实并非完人。应了那句话,人无完人,是完人就不是人。对此,我们也不可能苛求古人。就是放在当下又有多少能及上这个晚清名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墨绖出山建湘军,平定叛乱照寰宇

                          昨天晚上读完唐浩明版本《曾国藩》,感触颇深。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客观的事实、艺术的加工以及作者主观的理解。曾国藩的一生波澜壮阔,湘乡荷叶塘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出身,二十七岁进士及第,仕途坦荡,十年时间从翰林庶吉士升至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丁忧期间墨绖出山,任职帮办团练大臣,建立湘军,咸丰四年发布《讨粤檄文》,经过大小数十次的战役,屡败屡战,最终攻占江宁,加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位居宰辅功高震世。后又在湘军鼎盛时期奏请裁撤湘军,整饬两江,北上征捻无功,名誉也毁在了津门。去世前给长子次子留下遗嘱: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历史人物向来争议,自古后世评价无不带有主观色彩。历史事件会被不断地重新表述,历史观也会被不断地重新建构。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是在特定的观念框架里理解历史的。每个时代的人们,也总有一些能够凌驾于特定观念之上来理解历史。最后仿照古人写了一幅对联,便于后期再读曾国藩有更多理解:"墨绖出山,筹建湘军,平定叛乱照寰宇;征捻无功,津门悔名,囿于敬上负平生。" 前尘往事如烟,无需问孰是孰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热血刚毅,到老成持重,再到暮气昭昭,人生必经的那些阶段。

                            三天高强度的阅读,一套白岩松先生推荐的《曾国藩》我确实读完了。但是读完后,情绪却高涨不起来。首先,关于清朝这一段的历史,这是我读的第一套小说。以前只是通过各种历史书,仅仅知道个大略。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重臣在我们的印象中仅仅是一个符号。而且这个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还在我们这一代人短短三四十年的生命中,完成了一次大的翻转。我们上学时,虽然文革已经结束,改革开放已历经十几年,可教科书还是阶级斗争史纲。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和晚晴的那些不平等条约还是教学内容的主体,所以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签署大量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还是卖国之贼,而慈溪已经被妖魔化了。中国百年耻辱史都压在了这个主政大清半个世纪的西宫皇太后的身上,甚至还有各种香艳电影,编纂她秽乱后宫的故事,极尽贬低之能事。随着年纪的增加,阅读量和个人阅历的丰富,虽然可能教科书还是一如既往地说法,可在我心中,李鸿章已经变成了那个挽救清廷半个世纪的裱糊匠,而慈溪也变成了仅仅是为了延续祖宗基业的劳心者。而曾国藩这个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培养出李鸿章,并使得整个清朝中兴的老中堂,甚至已经流俗成了厚黑学的代名词,一度成为市场上最畅销的成功学的著作。直到通过白岩松先生推荐的这套由唐浩明先生写就的《曾国藩》的阅读,才把那些成功学抹黑怹老人家的符号中从我脑海中拽了出来。但毕竟这是一套小说。因为没有读过其他的著作,我无法判定这部书中究竟有多少内容是真正的史实。尤其是书中对曾国藩内心的那些描写,还有一些小的故事细节,在我看来都是为了推进故事和展示曾国藩复杂性格的原因而添加进去的。尤其是里面康福、康禄这对兄弟的描写,总觉得是有意而为之。当然,唐先生的著作还是勾起了我对这段历史浓厚的兴趣。正好之前罗胖也推荐过高阳先生的《慈溪全传》,还有谭伯牛先生的《战天京》,以及我自己收集的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一众书籍,我会慢慢阅读,相互对照着看,争取对这个中兴重臣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过虽然我不能确定唐浩明先生笔下的这个曾国藩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曾国藩,却不影响这本书,这个角色对我的滋养。正如白岩松先生的那句话,叫:老天比较照顾我,幸运的碰到了一套书,叫《曾国藩》一个多月的时间全看完。一下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从此放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部分的情节我都忘了,但是价值观已经是我的了。。。。。他已经牢牢地塑造了你。匆匆在三天读完,我岂敢说自己吃透了这套书,可就是如此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般的读完这套书,都会让我对做人做事,遇事如何思考都产生了全新的思考。这里我不是要说这本书里曾国藩做的那些事都对哈。我觉得唐浩明先生牛就牛在这了。一套书写完,作为书里主人公的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甚至你都无法判断,他做的那些事究竟是对是错,是不是值得我们去效仿。所以,我刚才用的词叫 “全新的思考”,而不是触动,不是改变,不是醍醐灌顶的领悟。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第一部血祭,他血气方刚,宁折不弯,和任何全程、同僚都可以对着来。而经历了回家丁忧,受高人教化后,重读老子《道德经》后,他彻底转变了。虽然仍然克己奉公,却不要求他人和他一样了。他学会了虚与委蛇,学会了权衡之计。而且,在整个第二部里,你可以看到一个朝廷重臣的谨小慎微,看到一个封疆大吏的瞻前顾后,而到了第三部,历经 “天津教案” 和 “刺马” 两个大案时,他的暮气。唐浩明先生在这部书里,对刚刚临朝的西宫皇太后的描写也颇值得玩味。她是时刻关注着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样的汉人重臣的,但是她在曾国藩最为得以的时候,就已经看出了他的暮气,这份眼力也是好生了得。所以,在我看来她之所以后来非常倚重李鸿章而不是曾国藩的原因也就在于此。而全书在我看来最值得玩味学习的就是最后几章。在曾文正公垂垂老矣,命不久矣之时,和九弟曾国荃,和以前的近卫康福,和那个三次点化他的陈广敷,以及他对左宗棠的评述,才是这套书的书胆。可惜,时间原因,我没有细细研读。我觉得里面充满了人生智慧,而这个智慧无论是曾国藩自己的,还是唐浩明先生的,又或者唐浩明先生多年研究曾国藩而总结翻译出来的,总之都是一个位高权重者,有过赫赫战功,一生历经大风大浪的前辈老人留给我们的处世智慧。这一部分,是我以后一定会反复研读的,有些道理是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其实,在阅读过程中,我想了太多个角度想用来写这篇读书笔记的,可随着最后几章的阅读,我突然发现前面那些角度格局都太小了,或者说,视野还是仅仅停留在热血刚毅,或者老成持重的阶段,而没有那些人生智慧的洗礼,所以现在看根本拿不出手来写。这套书读的我太压抑了,身如曾国藩这样位高权重者,做事都如此困难,诸多掣肘,我辈如此平民之躯,有何能力妄想改变社会呢?唯一能做的就是独善其身,改变自己了。我虽然推荐每一个人都阅读这套书,但是,如果你的阅历不足,很多智慧可能悟不出来。这套书应该常看常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幸有曾国藩

                              曾国藩的一生是克己复礼的一生,是忠君爱国的一生,是鞠躬尽瘁的一生,是壮志未酬的一生,是尽人听天的一生,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的近乎完人的一生。作者棋子之论未道详尽,此其一憾,却像极了人生…… 另外,曾式家风家教确实值得取精糟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自认为达到顶点时:物极必反,保持清醒头脑!与人性博弈

                                湘军歼灭太平军后,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多达二十万军队,这支胜利之师是朝廷的荣耀也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曾国藩做到了汉人的官位上的极致,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的处境与 “天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的兄弟曾国荃,总以朝廷的功臣自傲,当鄂抚时与上司官文不和,导致了官场上被人诟病,也因为抢夺了天王宫的财产并天下人讽为 “老饕”。湘军胜利后,曾国藩看到了湘军内部的腐败,内部形成了小团体、小党派,这种 “军痞” 风已经开始蔓延,自己也意识到了湘军会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因此,在他功高震主的情况下,主动提出裁撤湘军,做出了英雄自剪羽翼的举动,保留了自己的名声,也是他老成谋国的体现。在湘军达到顶峰的时刻,他的下属及兄弟都劝他自立,甚至可以推翻朝廷。曾国藩能够清晰地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没有被这种极端的权力欲倾复,他不想成为赵匡胤一样的人物,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也不可能再上演一次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书中介绍到曾国藩晚年,开始反思并借口评价曾国藩的一生,如下感悟:1. 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旁人的思想左右,哪怕是一个极度宏大、正确的理由;比如陈广敷对曾国藩说的,他当时可以借军威逼迫朝廷或改朝换代,曾国藩自己认识到他举兵之处就是扯的忠于王室的大旗,怎么可能反过来推翻他呢,那个时候的湘军还会一如既往的跟着他吗,广大百姓将再次经历以此战火,而不是和平,这是曾国藩所不希望看到的。他靠湘军为大清王朝再次续命,他是大清王朝的功臣!2. 书中曾国藩也自我评价和总结了,有了如此彪炳千秋的功业,一半还是有运气成分,太平天国的覆灭不完全是湘军的功劳,而是气数,湘军有了如此成就,只是在那个时机做了这样的事并成功了,加入李鸿章的淮军、鮑春霆的川军成立比他早,或许这个巨大的功劳就不会是他创建的湘军的。在历史长河来看,所有的一切都是 “天命” 的,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洪流,每个人只能是顺着历史洪流去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经历世事之后,这种宿命感也就越强烈。人如此、朝代也如此。3. 湘军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是功臣,同时也成为了清朝最终的掘墓人。曾国藩的湘军开创了军阀的先例,清朝最终也是亡于军阀!湘军之前,军队是国家的,是满人的,为了剿灭太平天国,朝廷允许建立当地的勇团,且不发饷银。这就意味着这些勇团只能靠自己的 “战功” 来实现自我的生存和财富,这些人当然效力的不是朝廷而是带给他们生存和财富的个人。所以湘军可以说是私人军队,包括后面被裁撤的湘军人员,流落到民间形成了黑恶势力、小团体、小帮派,最终在乱世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军阀格局。话语权永远是掌握在 “枪杆子” 里面!曾国藩的清醒头脑、识人用人之术是值得永久学习和仿效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

                                    终于赶在年末的倒数第二天再次一字一句地读完了这套宏篇巨制,希望这一管鸡血能够支撑我顺利地辞旧迎新。我认为我是没有资格来评价作者和书中的主人公的。可是现在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你懂吧?说点什么呢?这样吧!先抛开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如果你想知道 “屡战屡败” 和 “屡败屡战” 有什么不同,请读此书。如果你想弄明白 “行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的真谛是什么,请读此书。如果你想搞清楚男子汉 “打脱牙和血吞” 式的委曲求全,请读此书。如果你还想俯仰无愧于天地,请读此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为圣贤,变为禽兽。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曾国藩》有感

                                        8 年前买下了一套唐浩明老师的《曾国藩》,随即开始阅读,当时有何感触现已不记得,只是在内心中觉得曾国藩是个伟大之人,随之,这三本书(《血祭》、《野焚》、《黑雨》)就被束之高阁。最近,每逢路过书柜,看到这几本书,竟又有了重读的想法,这也是这么多年仍坚持在买纸质书的原因之一。翻开《血祭》开始阅读,马上又被深深地吸引了,每天像着了迷一样,只要有点空闲的时间就翻开书或打开手机看电子书,从为母奔丧开始,到受命墨绖出山、初办团练、靖港惨败、两次跳江、攻取武昌、为父守孝、再次出山、攻下金陵、裁撤湘军、整饬两江、受命剿捻、主办洋务、到最终的黑雨滂沱,看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作者对人物神态的描述、心境的描写,让身为读者的我看得那叫一个痛快。读完后感觉一个活生生的曾国藩就在眼前,一个重情有义的丈夫,一位严厉不乏慈爱的大哥、父亲,一个倾注全部心血保卫朝廷的大臣,一个懂治军的将领,一个懂育人的老师,其好友左宗棠更是以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总结了曾国藩的一生。重读《曾国藩》又比一刷有了更多的感悟,曾国藩能有如此之成就得益于:1、自身修养(1)每日三省吾身,通过写日记记录每日经历之事,并复盘反省之,以达到登封造极之境界;(2)深藏不露,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中,没有任何人可通过其表情看出其所思;(3)凡事不着急先下手,择时而动,择势而动,谋定而后动。2、识人之道、用人之术无人能及(1)从最初回乡奔丧路途中在洞庭湖遇到的杨载福、摆棋摊子的康福、卖妻的鲍超、钟情的奇男子彭玉麟、湘江水盗申名标,无一不是经过曾国藩之慧眼识珠,而最终成为湘军将领,当然最终有些没有好下场,但不可否认其为湘军最后的胜利做出过贡献。(2)李鸿章曾请教其相人识人之术,其回复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的精辟见解,关于识别兵勇,其更是给出了 “第一看五官。以双目神不外散,鼻梁直,嘴唇厚为最好。第二看皮肤。以肤色粗黑,双手茧多为最好。第三看说话。以木讷寡言为最好。主要是这三条,其他都是次要的。” 之具体方法。(3)在用人时,其 “宁可失之于严,不可失之于宽”、“带兵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与洋人打交道之:言忠信,行笃敬,会防不会剿,先疏后亲”、“世上这人,其聪明才力相差都不太远,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名之所在,当与人同分,利之所在,当与人共享” 之思想,用在现代管理中仍然适用。3、大格局(1)在拟出山办团练时,面对困难,通过用古人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来自勉;(2)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3)面对朝廷的怀疑、同僚们的怂恿,其写了一副联语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4)为了打消朝廷的顾虑,不惜自剪羽翼而表忠心,试问普天下能做到的有几人?期待三刷能有更多的感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结尾处潸然泪下,感慨良多,一人的一生、一家的一生、一朝的一生。无法道明是非对错,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自有后世评价。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