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9
4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出租车行业是观察城市的窗口

    如果现代中国人穿越回 40 年前,可能最惊讶的是北京最热门的职业不是干部公务员,而是出租车司机,当时首汽进口了一批丰田皇冠,那时这些出租车司机都是往返于涉外星级酒店等高级场所,四季戴白手套,收的是外汇券,和他们比肩的是涉外星级酒店的门童,他们每天的收入相当于公务员一个月的收入。我因为不会开车,一直打车,眼看出租车行业的起落,出租车司机从 “大爷” 沦落到 “祥子”,在网约车出现之前,有张出租车牌照如同有个商铺,无论国内外都是 “一铺养三代”,有几辆出租车牌照也能躺平传代了,可信息社会让民间牌照迅速贬值,20 年前火爆的加油站牌照也会因电动车的普及贬值,现在跑网约车的对平台怨声载道,可如果你把平台看成税务部门就明白原理了,现在普通人还能有机会的只有虚拟游戏社会了。世界上中国出租车费用应该是最便宜的了,因为在其他国家属于差别服务不属于公共服务(公共交通),烟酒,(美容)理发和出租车,牙医都属于有门槛的牌照行业,而出租车司机因为时间不定时和超长,这个行业不受欢迎,只有靠老人和外来移民,中国的出租车司机也有这样的过渡,北京上海的出租车司机也都是外地人承包,双人包车,人歇车不停,北京上海深圳都是外地司机承包出租车。本书作者就是个河南文艺青年,能记录当下社会值得鼓励,有些琐碎,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可闲看,书中记述不少素质差的乘客,醉汉和逃单者,我相信是真的,我现在网约车也很少订出租车,不要说专车,就是对比网约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已经 “卷” 到谈不上服务了,如同旅游景点的摊点,如果是一次性消费很难有自觉提升服务的意愿。国内外都是每次经济危机出租车(网约车)司机是中年老板们下岗后的过渡地,经济好时,出租车司机年龄就偏大。青岛近年出租车(网约车)非常方便,反而说明经济不好。

      1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主驾驶上聆听魔都风云,这是由萍水相逢与昙花一现,所酝酿出的烟火日记。逃单的故事让人回味,迷萌的女孩惹人喜欢,海默症的老人让人怜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私奔世家,耳目一新的同时勾起了自己无限的遐想。去阅读吧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普通人写作的意义

        文笔以及对思考的深度比不上《我在北京送快递》。作者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一开始只是流水账一样记录,在哪里,接了几个什么样的人,目的地是去哪儿。开车时,车上乘客们唠嗑,唠了点什么话。因为都是市内短途,时间很短。对话也是没头没尾的片段式。甚至,有些话也是瞎聊。不过,出租车司机也没有什么娱乐,开车时顺道听几耳朵八卦,也算自得其乐。一开始文笔很一般,慢慢渐入佳境。到最后,竟然写出了很好的文章。中后期介绍了一些上海的都市传说,道路命名的规则由来。这行干久了,也遇到过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乘客。前后文章一对比,感觉作者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也许,这就是普通人写作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上海的出租车副驾上

          英剧《神探夏洛克》里有一集让人印象深刻,聪明的杀人凶手竟然是在伦敦街头随处可见的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虽然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责任,却经常被乘客们视为空气,或者用游戏里的话来说那就是 NPC。《我在上海开出租》里作者黑桃将自己在开出租车的过程中碰到的奇闻轶事向读者娓娓道来。在每一个片段式的小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各色各样的人,更得以窥探到大千世界里的人生百态。1. 透明之人《顺从》一书用科学实验告诉我们当我们以为别人注意不到自己的时候,对方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重视。当乘客视司机为透明人的时候,却时常忽略了对方和自己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得益于此,我们可以借由作者的视角了解到许许多多陌生人的故事。尽管本书和《我在北京送快递》2013 年曾一起在读库与读者见面,但很明显两者还是有些不同的。以本书来说,刚开始的部分并没有太吸引人,倒显得有些枯燥乏味,甚至让我想到了自己小学时写下的作文。对于读者来说挺过这些部分,确实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越过乏善可陈的八卦,你看到的是让你血压骤升的离谱时刻。这些堪称奇葩的人与事不说带给你一天的坏心情,也可能会让你瞬间来到崩溃的边缘。这可能就是出租车司机的至暗时刻。熬过来这些,你最终会看到一些触达人性的小故事。故事可能并不完整,随着目的地戛然而止,可留下的回响似乎至今仍会消失在作者的耳边,你甚至可以说成为了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2. 出租副驾作者似乎像在书中展现出其专业的一面,甚至是让人觉得善良的那部分。可哪怕所言非虚,也更像是带有个人滤镜的一面之词。坐在副驾上听故事的我们姑且听之姑且信之。作者和其他的出租车司机,尤其是在上海开出租车的有所不同。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这份工作以及这座城市的一些个人看法。未必准确,未必正确,甚至有不少值得诟病之处。或许胜在本书序言里提到素人写作的两个特点:真诚与真实。哪怕作序的邢斌教授也曾在送过一个月的外卖后写下过名动一时的文章,可对此我仍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或者说谨慎地选择将信将疑。若是提到本书讲到的那些鬼故事或者说是带有悬疑色彩的见闻,我更是表示怀疑。或许这就像街边说书的人一样喜欢用一些超自然的故事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可作为拥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来说,这些奇谈怪论背后恐怕有着更为合理的解释。作者此举未必会让人喜欢,却倒有些怀疑其多次展现的人文常识更像是一种刻意打造出来的伪装。我对作者本人没有太多的了解,也没有深入了解的兴趣。可单就其在本书呈现的而来,略微感到有些拧巴。似乎既不甘心于出租车司机的身份,又沾染了一些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傲气。3. 偷听之趣经历过曾经的网约车大战,如今出租车和网约车也变得越来越相似。不管是工作本身还是收入水平,故而作者选择开出租车的决定倒也是合情合理。在日常的飞驰中,为了缓解疲劳与无聊,出租车司机或许借助广播电台、手机软件以及和乘客的闲聊来打发时间。有些时候就像作者一样合法偷听到一些有趣的故事。对此作者还引用了英国作家吉尔伯特・海厄特在《偷听谈话的妙趣》结尾的话来解释人们对于八卦那种原始的兴趣。可能我们大多数人有着一颗爱八卦的心,只是缺乏像作者这样的便利条件。当然对于真正热爱八卦的人来说,这可能也是一种折磨。有些话你只能听到一半,有些听着听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相比于偶然之间遇到的完整故事,大多时候你听到的都是残篇。不完整的故事也是一件好事,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客观条件造成的残缺带有一种意想不到的魅力。作者发表的个人见解做出了一种试图添补空白的尝试,但真正有魅力的恐怕还是给读者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4. 摆渡之人作者在结尾说自己开车前行就像摇动小船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摆渡有缘之人。不可否认的是,所谓的缘分大多数是金钱的功劳,哪怕也有个别乘客没付钱。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也随着作者的视角变得丰富起来。恐怕最为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这里真有钱。有钱的地方确实好,但对于像作者这样的外来者来说更像是镜花水月。高居不下的房价就可以将大多数外来人口拒之门外,而那些能留下来的幸运儿也不得不接受这座城市的快节奏以及漫天而来的焦虑与不安。大家似乎都在一条快车道上竭力奔跑,比你拼命的人比比皆是。哪怕是暂时占据一定的优势,稍微不留神就可能会被摔到看不见的角落里。书中那些关于教育和家庭的故事,更会让人想起了《我在上东区做家教》和《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里的纽约精英阶层。在这片冒险者的乐园里,每一个看似荒诞离奇的故事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个体的故事去试图寻找答案,但更不要忘了其所处的外部空间。5. 非虚构类非虚构文学在这些年确实很火,至少是在图书市场里变得越来越常见,以至于让人审美疲劳。好的作品将人品味不断拉高,可实际上真正精彩的少之又少。那些杀出重围有幸来到读者眼前的,可能像本书一样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让人喜爱。对此我非常建议读者在翻阅之前尽可能调整好自己的预期,尤其是不要受到所谓的推荐和营销的影响。降低预期之后,你再看本书的话,可能更容易发现到其中的一些乐趣。尽管如此,也不得不说,在这样一个较为有趣的题材里交出了一个勉强及格的作品。作者本人的阅历是一方面,对此的思考和沉淀也不容小视。或许我们也不必对于这些奔波于生计的人过于苛求,可单就作品本身而言还是有着不少提升的空间。出于鼓励的善意,我们确实应该言辞温和一点。可要是考虑到其已经收到的赞誉和聚光灯,我倒认为读者有必要用实事求是的语言给它降降温,也给这股风踩踩刹车。6. 写在最后非虚构写作,不是谁都可以写,也不是谁都能写的好。不管是出于经济考量,亦或是其他的考虑,读者和作者都应该多一些客观的评价。若是从记录个人和整个时代来说,我更认为留下一些精品要比一窝蜂的粗制滥造好太多。读者若是只图一乐的话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你就像是在坐车的时候听了一位司机大哥侃大山,毕竟现实中大多数司机的日常也是这样。要是对此不太感兴趣或者想要挖掘出一点更深层的东西,那恐怕会让你失望。至于对上海这座城市感兴趣的,以我阅读过的书来说,那还得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最精彩。要是想了解点距今不太久的上海,《长乐路》里的弄堂更有上海味道。要是对于人性或者其他方面有特别偏好的,本书中的故事更像是一种市井传闻。作者所展现的也只是对于普通日常的有限取样,不具有代表性,更不具有指导意义。文学有时没有那么强的实用价值,对于那些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读者,本书更不应该匆忙下手。不妨先挑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翻翻再做决定,否则你可能会再一次领悟到人性和社会有多复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见人见智

            在上海大都市开出租,见多识广。每天都是 “行” 百里路,阅无数人。大人小孩,男男女女……    出租车司机天天跑,全年无休,风里来雨里去,不容易。跑的多了,大脑里有一张活地图,赛过导航。一有人招手,来生意了,跑起来,给人安全送到。在这过程中,各种奇闻趣事,各种形形色色的人陆续登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出租车司机就是闯江湖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和出租车司机聊天,感觉很不错。打开本书看,精彩不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就凭行业只有这一本书,就值得给5星

              就凭行业只有这一本书,就值得给 5 星。我们不需要按照专业文字工作者或者学者的标准来要求这本书。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们永远不知道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是什么样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本书最适合早上安安静静的时候看,里面的故事有代入感,仿佛自己就在上海一样,听黑桃娓娓道来他开车所遇到不同的见闻,这些不同的故事道出了不同的人性,美与丑,善与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着读着有点张嘉佳的感觉,非常好。我也在上海,希望有缘能坐到你的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啧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上海的B面

                      作为一个在上海学习工作生活了近 20 年的河南人,读完这本 “故事集”,一半为老乡的细致文笔点赞,一半在每个故事中感同身受。很多事情,就像一个上海身边的朋友,下班以后在饭店或酒吧小聚时候的闲聊,亲切,欢乐,感动,愤怒。。五味杂陈。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加上细致地描述,才更加深入人心。这就是上海的另一面,平凡但不普通的另一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挺好的

                        休闲阅读挺好的,看到了这个世界另外的一个侧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内容稍嫌少,不过文字很简练,十分接地气。能够随的哥的眼去了解人生百态,是不错的阅读旅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