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5.0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安娜出走

    1️⃣《安娜・卡列宁娜》是一个被反复演绎的婚外情故事。婚外情的背后埋藏着比道德审判更深邃的现代性困境:当蒸汽机车的轰鸣碾碎了莫斯科郊外的白桦林,当农奴制庄园经济在资本主义浪潮中土崩瓦解,安娜的纵身一跃,恰似被工业文明撕裂的灵魂发出的最后哀鸣。 安娜的情欲觉醒发生在铁轨延伸的时代。铁路不仅是沃伦斯基与安娜的定情符号,更是吞噬传统生活方式的怪兽。托尔斯泰以惊人的洞察力捕捉到,工业文明创造的 "自由" 如同列车时刻表般精准而机械 —— 安娜可以自由选择情人,却无法摆脱作为贵族夫人的寄生性生存;沃伦斯基可以自由追逐爱情,却必须依附沙皇军队的晋升体系。这种经济依附关系,使他们的 "自由恋爱" 沦为精致的商品交换。 在农奴制解体的轰鸣声中,托尔斯泰安排列文在田间地头寻找救赎。这不是偶然的文学对照,而是对工业化信仰的深刻怀疑。当莫斯科的沙龙里谈论着达尔文主义与铁路股票时,列文却在麦浪中触摸永恒。这种对土地的皈依,与安娜在火车站台的毁灭形成神学意义上的对话:工业文明许诺的解放背后,是精神家园的永久流放。安娜服用的吗啡不仅是镇痛剂,更是整个时代的精神鸦片。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宗教意象构成绝妙反讽。卡列宁用东正教道德捆绑安娜,沃伦斯基用骑兵军官的荣誉准则自我感动,而真正具有宗教性的,却是安娜临死前对扫轨工人那句 "请饶恕我" 的忏悔。托尔斯泰在此撕碎了所有制度化信仰的虚伪面具,暴露出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灵魂的赤裸状态:当传统信仰体系崩塌,人们只能在欲望的泥沼与机械的异化间或挣扎或沉沦。2️⃣安娜的困境仍然困扰着现代人。托尔斯泰 1873 年写《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 1879 年写《玩偶之家》。鲁迅 1923 年发表演讲《那拉走后怎样》。虽然《安娜・卡列尼娜》写的时间最早,但它却成了鲁迅演讲的完美注脚:出走的女性要么堕落要么回来。安娜纵身一跃,被滚滚而来的火车碾落成泥。我们每个人都困在一个 “局” 里。女人更是被时代这个 “局” 捆得更紧。2022 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安娜离不了婚,现代的女性也离不了婚。《出走的决心》中的真实女主角直到鬓已沧桑付出 15 万元现金后才获得离婚。 今天重读《安娜・卡列宁娜》,我们依然能听见铁轨的震颤。这个发生在蒸汽时代的悲剧,预言了现代人永恒的困境:在解放与异化并行的文明进程中,娜拉们出走后的道路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系统性的精神危机。

      4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善良 、信仰就是生活的意义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史诗,表现的主要对象是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的情节基础是女主人公的命运,是一部家庭小说,爱情小说,悲剧小说。而《复活》更像是一部思想小说,一部道德忏悔录。列文和基蒂的家庭生活一开始也是艰难的,日子在希望和失望、争吵与和解中流淌。列文觉得,家庭生活就像是水中的一只小船,看它在河上漂流觉得很轻松,可是操控起来却很不容易。在小说的结尾,列文依然在进行紧张的精神生活。在哥哥的死亡和儿子的出生之后,他始终在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和生活的意义问题。他甚至不敢把枪带在身边,害怕他的思考结果会让他选择自杀。终于,他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意识到,爱、善良和信仰就是生活的意义。小说以列文的这样一段自白作为结束:我照样还会跟车夫伊万发脾气,照样还会和人争论,照样还会不合时宜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我心灵最神圣的地方,和其他的人们,甚至在我和我的妻子之间仍然会有隔阂。为了我自己的恐惧我还会责备她,并且还会因此感到后悔。我的理智仍然不可能理解我为什么祈祷,但是我照样还会祈祷。但是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什么事情临到我的身上,随时随地,不但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没有意义,而且具有一种不可争辩的善的意义。而我是有权利把这种意义贯注到我的生活中去的!列文和基蒂的爱情,与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构成对比,托尔斯泰想用这样的对比来图解他这部小说的第一句话,也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当然,托尔斯泰笔下的列文也并非一直都是 “幸福的”。不过,从长篇小说结构的角度来看,这两条叙事线索相互支撑,最终在某个点汇合,形成一种拱形或圆顶布局,我们就将这样的一种结构称作 “拱形结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系与命运

        1️⃣「安娜」与「列文」同一类人,活在不同的关系环境中,造就截然不同的命运。2️⃣关系决定命运健康的关系都是相似的,有病的关系各有各的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己与爱人

          看似与安娜决然不同的列文,也一直受到自杀的诱惑。然而最后他终于还是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在于行善和爱人。安娜与伏伦斯基 vs 列文与吉蒂。对照组的这两对儿。对照的是:不幸与幸福;道德与背德;放纵与约束;欲望与责任;还有更重要的:爱己还是爱人。安娜和伏伦斯基,加上卡列宁。他们的不幸有些错综复杂的原因。而三者的共通点是:他们都更爱自己,而缺少爱人的能力。即使狂热地爱着对方的安娜和伏伦斯基,根底里更爱的还是自己。这一点上,列文与吉蒂和他们形成了对比。当然列文和吉蒂也是爱自己的,但是他们有爱人的能力,也切实地爱着。当下对生活的意义的困惑也并不少。这和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也有些一定的关系吧?!当过度聚焦在个人的需要满足、欲望满足,于是可能遇到欲壑难填的客观现实。与此同时,孤独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又恰恰缺少与人相处的经验,网络时代更是让人沉溺虚拟的关系。于是爱己之外,无爱人之心或者有爱人之心却缺少爱人的能力,已经不鲜见。于是人生虚无感乘虚而入。和传统社会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各有不同,每个人各安其位。而现代社会摧毁了这样的主体间结构。人自由了,人也被抛掷到绝对孤独的境地。爱人也是一种能力,而过分呵护的家庭成长环境,有时恰恰培养了被爱的能力却忽略了爱人的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时代的悖论,甚至夸张地所,是我们时代的悲剧。意识不到爱人的意义,当然不会有爱人的实践。就如阳明先生所说岩中花树一般,“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未意识到,当然更是不会重视不会践行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以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恨纠葛以及列文的故事和人生思考为主线,展开了一系列对爱情、家庭、伦理道德、社会义务乃至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探索。安娜和列文可以看成一体两面,安娜代表无止境追求欲望,终究迷失自我,殒命消亡;而列文代表了对人生理性的追求与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最终找到了精神寄托,开启了新生。进化让人拥有了自我意识,却没有给出其目标与方向,于是人类就自我探索,有了宗教与信仰,但这种探索伴随着危险,因为很容易误入歧途。人生到底应该如何自处,没有标准答案,也不会停止探索。就列文而言,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的是,人生如何自处,是有一种来自人类本性的能力,就是去接受和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顺其自然的活,过多的思考反而是没必要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绝对的五星,大文豪就是厉害,写得好细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这本书之前我有了解到本来的名字叫《两个家庭》,就是列文家和卡列宁家,可是因为托尔斯泰在写作过程中,安娜这个角色有了自己的出彩走向,才把这本书改名为现在的名字。每次看完此类小说,我都特别感恩,自己生活在现代社会,我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安娜所处的时代,她是没得选的,她的选择就是会让她一败涂地。她知道自己做错了选择,却没法回头,她所造成的伤害已成定局。虽说托尔斯泰对她很残忍,她最后也对作者喊话了,“你再也无法折磨我了 “。然后卧轨自杀了,可是托翁也算她对她手下留情的。没让她知道她的儿子谢辽沙长大一些后是看不起她的,甚至以她为耻。另一边列文从一个非常别扭的贵族地主,因为婚姻而变得内心宽阔。安娜追求的是电光火石的浪漫,列文拥抱的是细水长流的平淡。可为啥前者摔得粉身碎骨,后者却能安稳度日?安娜把爱情当成了救命稻草,以为抓住它就能逃离窒息的婚姻,结果反而被这根稻草勒得更紧。而列文呢,他的爱情里带着烟火气,知道日子不光有花前月下,还得有犁地播种,这种接地气的爱,反而扎得稳。“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其实哪止家庭啊,每个人的挣扎不都这样吗?我们总在追求些什么 —— 爱情、理想、认同,可追着追着就忘了,能抓住的从来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手里的六便士。书里面安娜死后是给渥伦斯基很大的冲击的,因为他身败名裂,一心想去战场求死。而卡列宁带走了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孩子,小安娜,并让孩子跟了自己姓,于是她是小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之前这个孩子一直是没有姓的。这本书等孩子大了,我必定推荐给她,让她知道当时的女性被困于家庭之中是什么样子。其实我很理解安娜想要逃脱卡列宁,因为卡列宁太爱她了,让她没有自己的空间。这时候不禁想结婚的誓言,所谓的爱的只剩彼此,并不是什么好事,这会让人窒息也会让人患得患失。安娜最后变成了卡列宁,让渥伦斯基想要逃离。现代女性可以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收入,有自己的一片天,不同当时,一切都是丈夫赋予的。甚至孩子都是得跟着父亲,那样才能拥有头衔,拥有权力,拥有人脉。我很讨厌历史,因为在历史中,女性是隐形的,她们只是谁的母亲,或是谁的配偶,从来不是她自己。可是我又不得不看历史,这让我更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