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3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表达正确的话,在不改变现有社会及政治结构的情况下,有可能对管理和政策加以改进。即使是在 “良好的” 制度环境下,改进的空间仍是巨大的,而在不好的环境下也有一定行动的空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使这些人处于贫穷状态,他们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和我们一样。穷人与我们有相同的欲望和弱点,也并不比我们理性多少 —— 正好相反,恰恰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常常会发现,穷人在作选择时会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然而,我们和他们的生活依然有着天壤之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扶贫之所以难,就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反馈机制,所以更需要去仔细考察穷人的真实需求,这是扶贫的第一步。第二,认知并不等于行动,扶贫工作不但需要告诉穷人什么是正确的事情,而且必须设计激励机制,去帮助穷人改变行为模式。第三,帮助大多数穷人脱贫的最好方式,不是借钱给他们做生意,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好工作。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了几个宏观的原因

          还可以微观化。认知贫穷注意力贫穷时间贫穷缺乏杠杆野心技术文化教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深入剖析了贫困的根源,指出贫困并非单纯缺乏物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如机会缺失、信息匮乏、健康问题等。作者通过大量实例,强调了教育和健康投资的重要性,以及 “援助” 需要精准且尊重当地实际情况。书中打破了对贫困的刻板印象,引发了对扶贫策略的深刻思考,令人深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摆脱贫穷思维

              读的是纸质书,所以滑倒了最后😀作为 80 后的一代人,其实很难想象一天只花 7 元人民币是怎么过日子的,就算是三和大神好像也做不到。但即便是这么少的钱也不是一些人没有力气干活的理由,因为只用 3-4 元就完全可以吃饱,但是很多人是这样的:可以饿着肚子,但绝对不能没有大屏幕电视机;宁愿花大钱找江湖郎中治病,也不肯接受正规医疗机构的援助;不去存钱买化肥提高生产,不克制消费而去支付高利贷款经商,从而在贫困的陷阱越陷越深。这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都有一个底层的逻辑 -- 即时满足。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环境,不会担心没有蚊帐导致疟疾致死,也不会担心没有学上而导致没有文化,也不会担心没有卫生的水而导致痢疾丧命。这些都是我们不知不觉享受的福利。但是我们也缺乏自律,也会为了一杯咖啡而一天花去 20-50 元,也会为了好车而一个月多还几百到几千的贷款,我们同样不能延迟满足。正如《贫穷的本质》中所说的:贫穷就像一道陷阱,让深陷其中的人无法逃离。尽管有逃出陷阱的梯子存在,但梯子并不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踏上梯子。最后愿你我共勉,不喜勿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爸爸妈妈这代出生于农村典型的穷人思维当然也有时代的造就。他们一辈子在金钱方面都没有富裕过,由于生长在农村一直从事农耕,跟外面更是接触得少,信息的封闭,加之我妈妈是文盲,爸爸只是初中水平,可以想象他们这辈子要想走出农村有多困难,但好在我爸爸还算是明事理的人,自己这辈子可以一眼看到尽头,孩子们还有希望,即便我们家当时很穷,还有四个孩子,我爸爸还是坚持让我们读书,他去打零工,妈妈则在家带我们四姊妹读书。五年前噩耗传来,我妈妈直肠癌晚期,在这之前我妈妈从没有体检过,更别说什么保险之类的,因为家里穷,农村医保刚好那年我妈妈她没有交医保,所有的费用我们没有一分减免,最后我妈妈出院由于晚期只活了半年多就走了。我从我爸爸妈妈身上发生的事得到深刻的教训,我要改变,改变思维,改变认知,改变我农村人的身份,走出去,每年体检,锻炼身体,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让我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营养。今天的我做到了,但是我妈妈用生命的代价太大了,如果她能早点预防,今天她孩子我们身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两位经济学诺奖得主的代表作,讲述他们如何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来解决扶贫这个世界级难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谨防“贫困陷阱”

                    面对风险(不仅包括收入风险,还有死亡或疾病的风险)会使我们为此担忧,而担忧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产生抑郁情绪。在穷人当中,抑郁的症状更为普遍。我们在感到压力时更难集中注意力,这可能会降低我们的效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贫穷与身体所分泌的皮质醇水平密切相关,因为皮质醇水平标志着压力的大小。相反,当家庭成员接受某种援助时,他们的皮质醇水平就会有所下降。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出生不能改变,但认知可以

                      电影《华尔街之狼》中,小李子被问道你为什么不去骗有钱人,而偏偏去骗穷人?他说:你傻啊,有钱人的钱那么好骗吗?穷人之所以穷,是他们不但愚蠢,还贪婪。其实贪婪是人类的本性,穷人被骗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无法区分陷阱与机会。201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贫穷的本质》一书的作者。他们花了 15 年的时间,深入到五大州的贫困地区做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贫穷的本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 贫穷源自出生父母贫穷,除了在物质上对孩子影响外,在生活阶层、个人经历、认知眼界都会对孩子的人格、思维方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2. 即时享受,不做长期规划一个打工者,从早忙到晚,回到家中当然想好好的休息放松一下了,让他静下心来学习也不现实。反观真正的有钱人,工作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学习。所以穷人的生活每天基本都在重复,很难逃脱生活的牢笼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穷人的本质其实就是思维古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贫穷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只谈世界上存在什么问题,而不去谈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只能导致社会瘫痪,而非进步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贫穷的本质

                            首先这是一本很枯燥的书,但营养价值很高,也就是很有用,它改变的是一个人对事情本质的看法。总结如下:1,掌握的资源少,信息不对称;2,不坚定,拖延;3,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浪费在了生活琐事上;4,无法搭上社会红利的便车。给我的启发呢:1,多与外界交流互动,见多识广;2,培养个人主观意识,改变自己拖延的习惯;3,做被钱喜欢的事,提高做事效率。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陷阱中的陷阱-我们必须对此谨慎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取决于你是一个非穷人,还是一个真穷人。如果是前者,大概是:有道理,穷人就是这样;如果是后者,大概是:去 nmd!对。一旦我们抛开第一感觉,仔细审查这本书的观点,对它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首先必须说,书的中文名造成了误导。相比之下,本书的英文原名是《贫穷经济学:一项激进的、关于如何与全球贫困做斗争的重新思考》。中文书名《贫穷的本质:如何逃离贫穷陷阱》这个中文名可能不仅并非作者本意,也与本书的内容并不相符:它既没有触及贫穷的本质,也没有给出逃离贫穷陷阱的方法。其次,说说书的内容。之所以说真正的穷人如果看到这本书,他们大概会说 “去 nmd”,是因为,书中对穷人生活的大部分论断,并未提供统计上的研究数据,以证明这些论断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像对这本书观点的第一印象那样点头认同。因为这种认同当中,夹杂着 “穷人之所以穷,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自己” 的成分。我们不怀疑书中的现象会出现在一些贫穷的人身上,但我也非常确信他们当中有那种坚韧、隐忍,懂得积蓄,懂得着眼于长远,或者不做他想,安于现状,等等等等。如果我们的案例足够多,也许能够归纳出成百上千种贫穷原因以及行为模式,然后总结出经济模式,可以肯定的说,绝不仅仅是书中的这几种。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天灾,人祸,外因,内因,穷人自身的责任只是一部分。但是本书可以说彻底切割了政府作为社会的最终救济人的责任,而把贫穷反思为一种孤立的,应由穷人自己负责的行为经济学范畴的模式。这才是陷阱中的陷阱:政府可以摆脱肩上对贫困的责任,至少是大部分责任。这样的贫穷理论家得到诺贝尔奖,不知道那些正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会作何感想。贫穷个体和大规模贫困问题本身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研究,这一点,本书并没有做好区分。行为经济学固然可以解释一些问题,但由于它依靠归纳得出结论,因此它必须有足够大的样本以确保其代表性。这是也本书缺少的。若要研究个体,他所处的环境就不能不考虑,如果要研究一个国家如何走出贫困,行为经济学根本不奏效,这个世界上可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家虽然少,但也并非没有,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所以结论是,如果一个人想避免一些导致贫穷的行为或观念,这本书是有一些用的,但是那些有志于消除贫困的政治家们,应该是不会被这样的小书蒙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该书用九章大篇幅,从营养、健康、教育、生育、风险管理、贷款、存款、创业、政治参与等九个方面探讨穷人的生存、选择和突围,以及援助、制度对穷人的意义。穷人进行选择的困顿以及消除贫困的理论、政策的种种困顿,在这些章节中被充分揭示出来。该书至少给我们充分区分选择的两种状态,一种是穷人的选择,或者说穷人的非选择;一种是非穷人的选择。从该书可知,选择是需要空间的,这空间至少要大于自身的温饱条件,否则由于可供选择项的稀少而使得残存的选择毫无意义,或者说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翻译的太差

                                  翻译的太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贫穷的本质》由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丝特・迪弗洛所著,是一本深入剖析贫困根源的佳作。书中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揭示了穷人面临的诸多困境,如健康、教育、信贷等方面的恶性循环。作者以客观理性的视角,打破了一些对穷人的刻板印象,指出贫穷并非仅仅源于懒惰,而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信息缺失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全球贫困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维度,引发人们对扶贫政策的深刻思考,极具启发性,促使读者关注贫困群体,并探索更有效的减贫路径,是一本兼具学术价值与社会关怀的经典之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写的不错,就是翻译的水平有点差,整个读起来不是很流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贫穷的本质是对穷的认识

                                        1. 信息,预防大于补救 2. 认知,决策机制大于决策逻辑 3. 政策,顺势大于逆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改革,我们不想作过多评论,但也不会忽略这项事业所暗藏的逻辑:小的变化可以带来大的影响。肠道寄生虫可能是你最不想提的话题,但是肯尼亚的孩子为此需要在学校接受治疗,时间长达两年,而不是一年(成本是每年每个孩子 1.36 美元),一个人一生的费用是 3 269 美元。如果杀虫工作更加广泛,它所带来的影响会更小:如果,肠道寄生虫被消灭,那些孩子可能早已投入了工作。我们注意到,2006~2008 年,肯尼亚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率是创历史新高,为 4.5%。如果我们撬动经济政策的杠杆,那么该地经济会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4 年内人均收入将提高 20%,但是,这样的杠杆并不存在。我们不能保证消除贫困。一旦我们承认这一点,我们就获取了充足的时间。贫困已跟随了我们几千年,如果我们打算在 50 年或 100 年内消除贫困,那就行动起来。至少我们不能再假装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我们应与全球其他人一起联手努力,让这个世界再没有人每天依靠 99 美分生活。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