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互联网时代的群体现象助力商业

    如果你想理解在互联网时代,因为人与人之间协作成本的改变,出现的各种群体现象,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群体现象,助力商业,你一定要读这本《人人时代》。


    比如,一个重大的突发新闻,以前都是记者接到电话,立刻飞赴现场。但是,我们知道,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的,一定不是记者,而是路人。只是记者有摄像机、录音笔、直播设备,但是路人没有。现在,路人也有了,拿起手机,拍照,发微博。立刻,整个新闻生产的逻辑,彻底改变了。
    这是好的。反过来说,一个社会新闻出现,引起轰动,整个互联网被发动,一起 “人肉”,当事人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隐私,都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人觉得解气,有人觉得恐怖。这到底是为什么?
    你可以通过读这本书,理解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背后的历史洪流。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以往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更多是依附于一个个集体,而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每一个自由人之间的自由联合在我们这个时代得以实现,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

      著名的电影《聚焦》里《波士顿环球报》为我们报道了天主教牧师对于儿童实施性侵害的丑闻,让人看过之后难以忘怀。但在本书中你会发现同样的报道在 1992 年最终只是以牧师被调到另一个教区而结束,直到 2002 年,相同的事情再次发生,虽然让人感觉很狗血,但是这次的结果还算欣慰。罪犯得到惩罚,不能再危害更多的儿童,而包庇的上级也因此引咎辞职。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借助社会性工具,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实现进行联合,信息共享,最终导致结果发生改变。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就是这样:我们常说厂家可以涨价一点点,虽然个别消费者有意见,但是这种意见可以直接被无视,商家可以照干不误。但是现在不行了,商家一涨价,用户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等联合起来,这样造成了对于商家的施压,让他们不再那么肆意妄为。参考一个比较熟悉的案例,疫情期间海底捞的涨价因为用户的吐槽后来又调整回来。

      以往我们以为的乌合之众,只不过是一盘散沙,但是借助科技的发展,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个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这一点最近在美国发生的一连串黑人反抗游行示威肯定会让你印象深刻,也再一次展示了这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所以接下来的值得思考的就是,我们该怎么办?各种传统的组织该如何作为?我们整个社会又该如何与之相处?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引导,才可以避免出现毁灭性的后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好书,不足的是我

        这是一本好书对于我们了解现在的互联时代,以及新的组织形式有很大启发。我对这上面的认识还太粗浅,书中很多内容并不能真的理解。看来是要把相关领域多看看多了解一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社交媒体和工具的发展影响下的人们之间的组织关系

          在互联网自己社交媒体普及之前,传统媒体是掌握话语权的,信息流的方向是基本确定的,中心化的。互联网媒体普及之后,信息流的方式和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与人的协同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协作关系,以往个体办不到的事情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放大来实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维基百科的共创。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对于当下时代如何去理解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新的组织关系是很有启发的,有兴趣的可以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珍惜科技和环境提供的机会,创造知识产权作品。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组织形态预言书,探讨的组织形式的变化,从机构到个人构成到松散群体,实现分享、协作和集体行动比如开源软件、维基百科等。“机构的自我保存成为头号任务,其明示的目标反倒被排在了第二位甚至更低的位置,不管这家机构的使命宣言是如何陈述的。” 大规模业余化的现象在内容创作方面非常普遍,但真知灼见依旧稀缺,呈现幂律分布,因此成为一个创作者是正途,既增长社会资本,更锻炼判断力和思考能力,即便在 2023 年这个进入人工智能的时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本书由《智识分子》p256 推荐。 作者用故事证明网络带来的群体 “涌现” 作用,前 2/3 的故事还挺引人入胜的,后 1/3 内容有一些重复。可以结合《群体的智慧》,《乌合之众》一起阅读。 选择性阅读,不建议购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被低估的书。对经济增长放缓的中国,尤其如此。我们总认为,创新是政府、是大企业的事儿。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反而没有创新动力。任何组织发现一个有效的策略,都会有很强的动力采用并坚持它。即便可能还有更好的策略。因为依靠组织找到好点子的代价昂贵得令人却步。尝试具有潜在价值的行动,花费往往大于成果。这意味着,即使在有创新精神的公司,许多有利可图的行动也不会得到尝试,因为结果难以预计。不过,来自民间的自发创新、比如开源运动,就无需为探索付出任何代价。想象一下,蚂蚁是如何寻找食物的?一群工蚁各自向周围环境展开遍历式搜索;一旦找到食物就沿着最短路径回家,并在路上留下气味;如果附近恰好有其它工蚁,它们也会沿着同样的路径寻找食物,若能找到也会留下气味,这就触发了正反馈,吸引更多工蚁参与到搬运食物的工程中。那民间创新如何展开呢?舍基认为,得成功融合 "一个值得相信的承诺、一个有效的社会化工具和用户可接受的协议"。承诺解决 "为什么" 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要参与其中;社会化工具解决的是 "怎样做" 的问题,如何克服协调的困难;协议则确立了上路的规则,如果你对于这个承诺感兴趣并采用了工具,你可以预期得到什么,以及群体将期望你做到哪些。1991 年,一个叫 Linus Torvalds 的年轻芬兰程序员在一个讨论组上发表了一条短短的信息,主题是关于操作系统的:"我在做一个(免费的)操作系统(只是个人爱好,不会像 GNU30 工程那样大型、专业)…… 我想了解一下大多数人都希望有哪些功能。欢迎你提出任何建议,不过不能保证我会把它们全都实施:-)"。。这个操作系统叫 Linux,它如今是数字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我国政府曾号召 "万众创新",其实实在没有必要。因为承诺是每个追求个性的个体自发作出的,政府放松管制就足够了。~更多内容关注「语道的读书笔记」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