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反思不是进行价值判断

    一部优秀的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是更加深入的思索。在追求历史真相的时候,对客观事实的表述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是亲历者也不可避免地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记忆之中的往事进行重新地分类和存储。当它们被重新检索出来时,想恢复原貌也是极其困难的。一个好的作者,就如同一个拼图大师,把那些零碎的,不同材质的,形式各异的历史元素重新拼合,弥合缝隙,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历史图卷。有心的读者可以探索其中的细节,也可以观其大略,感受到,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折射出其特有的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狱之火

      “1945 年的春夏之际,从易北河畔到大花园,被夷为平地的老城区寂静的灰色景象是一幅令德累斯顿人不安的图景。” 德累斯顿的毁灭只不过是人类战争史上一次又一次毁灭的重演,要知道迦太基早已毁灭了。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描写大轰炸前的铺垫: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是如何悠久文明,越是这样越能凸显大轰炸带来的 “地狱之火”。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全民总体战,没有前后方,只有敌友之分。人类的战争是多么愚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啊,能远离战争吗?

        读后感杨晔 2022 年 4 月 18 日德国在战后的态度以及反思程度,使得英国和德国可以一笑泯恩仇,德累斯顿与考文垂可以结为姐妹城市。1978 年 12 月 21 日,南京市与名古屋市正式签署协议,成为友好城市。2012 年 2 月 20 日,因为名古屋市长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又中断了友好关系。也许德国和英国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使得他们可以共同面对战争灾难,可是中日之间、巴以之间能做到吗?从全球范围来看,战争似乎是不可避免。二战后,世界上的局部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无论在冷战时还是冷战后,代理人战争、边界冲突战争、民族冲突战争和反恐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韦伯难题和交往理性 20 世纪之初,马克斯・韦伯把现代人的理性分成了两种。一种叫工具理性,另一种叫价值理性。工具好用不好用,很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如何取舍,就麻烦了。现代社会已被 “祛魅”,大家不容易相信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于是在价值问题上,大家就没有了统一的标准,这就让现代社会陷入了多元主义,韦伯把这个局面叫做 “诸神之争”。韦伯看出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也找不到解决办法,于是便成为 “韦伯难题”。哈贝马斯出色地回应了这个挑战,其核心就在于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价值观之所以难以调和,就是因为人是有主体性的,每个人都讲主体性,就难免会主观。可是,常识告诉我们:人不只是一个主体,而是生活在人间。人是通过和他人交往,才完成自我塑造的。现实生活里,每个人的行动、观念,并不是诞生在自己脑子里的,而是在人和人之间被塑造出来的。这个 “主体间性”,翻译成最简单的三个中文字,就是 “在人间”,“在人间” 是我们根本的存在方式,我们人类是会说话的存在。语言交流、互相交往是我们所有行动的共同基础。哈贝马斯认为 “讲道理、好好说话” 这件事,它其实也是一种理性的类型,它存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之中,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外的另一种理性,哈贝马斯称之为 “交往理性”。他通过大量的语言学、道德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发现和论证了这种理性。哈贝马斯发现,“交往理性”,也就是好好说话讲道理这件事,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真正的规范的源头。当一个社会失去了好好说话讲道理的氛围,或是由于寒蝉效应变成一个噤声社会,或是戾气横行而变成一个丛林社会,或是在这两种社会之间摇摆,总之,都谈不上规范,人们处于霍布斯所说的 “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的恐惧里。“规范” 自在人心,通过哈贝马斯提出的 “交往理性” 这个标准,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分辨谁在好好说话,谁在讲道理,以及在日常交往中怎么优化自己的行为。提出一个概念,确立一个标准,让大家都知道往哪里走,这是思想家工作的价值。在思想领域,韦伯难题似乎找到了出路。现代生活,人类不会因为价值理性的多元化,而注定陷入诸神之争的灾难。“规范” 自在人心?在政治领域,英美和德国之间似乎已找到了出路,大家能够理性反思二战和大屠杀,德累斯顿与考文垂可以结为姐妹城市,英国可以设立信托基金帮助德累斯顿修复圣母教堂。可是这个世界上,似乎还有很多国与国之间没有找到合适的交往理性。主体间性理论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主体与主体是平等的,在现代社会里,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平等性已经成为共识,所以个人之间的交往理性就比较容易达成,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就比较容易找到规范。可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不一样,虽然联合国里是平等的一国一票,可还有常任理事国的特殊安排。一些西方国家依然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可以站在道德高地去定义他者是否邪恶。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对此既感到被侮辱,又深深怀疑强国总想至自己于死地。不平等的主体之间就无法形成 “主体间性”,就不是 “在人间”。我们在国际新闻里常常可以见到生活中不常见的唇枪舌战、恶语中伤,充满了恶意的谩骂。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和 “规范”,至于别国的利益和 “规范”,那是次要的。因此,在国际政治领域,“规范” 的源头不通畅,矛盾冲突自然也就难以得到解决,时间一长,就升级为战争了。人类啊,能远离战争吗?现在,在德累斯顿会有纪念大轰炸的活动,但纪念的关键在于,必须把德累斯顿大轰炸视为所有战争之恐怖的普遍象征,而非单一事件。人也许有记吃不记打的天性,所以战争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因此,对于战争的记录就非常重要了,展示战争对文明的毁灭、对生命的摧残,有助于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人们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就像让鱼儿知道对它来说水是多么重要。《德累斯顿 —— 一座城市的毁灭与重生》,这本书做到了。最后,摘录一段书中描写的道德困境吧:战争开始时,我在道义上反对一切暴力。经过一年的战争,我退让了,用非暴力对抗希特勒是行不通的,但我在道义上仍然反对轰炸。几年后,为了赢得战争,我愿意去轰炸机司令部工作,但我反对无差别轰炸城市。后来,我认为事实证明无差别轰炸城市在道义上是合理的,因为它有助于赢得战争。再后来,虽然无差别轰炸没能帮我们赢得战争,但至少我的工作是拯救轰炸机机组成员的生命,这在道义上是合理的。直到战争的最后一个春天,我再也找不到任何借口了。希望我们大家永远都不会退至找不到任何借口的春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记忆

          二战给人带来无限的伤痛!本作品是让人不能忘却的纪念!但作者对红色苏联有许多编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战争中的道德悖论

            枪炮战火之中,正义与邪恶无法分辨。雪崩之下,没有无辜的雪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945 年 2 月 15 日,德莱斯顿的居民没有想到以往躲避空袭的方法,成为他们的哀嚎。因为盟军燃烧弹夺走他们地窖的氧气,他们的肺部被撕裂。到了战后,盟军也有意隐瞒真相。很多人都忘记了是他们一票一票将纳粹选上权力宝座。德莱斯顿的工厂为德军横行欧洲提供支持。当年的多疯狂就要为以后的痛埋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值得一读。书中的描绘的战争图景非常有画面感和代入感,瞬间让人浸入那个情景。读这本书缘起也和去过德累斯顿有关。那副几乎所有人都看过的拉斐尔的圣母就在德累斯顿,躲过了空袭…… 巨大一副画几乎占了一整面墙。我会记住那个曾经在德累斯顿看展盯着这幅画的瞬间…… 冥冥之中的保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块被残酷蹂躏过的瑰宝

                  战争创造出它那令人作呕的危险引力,在长达六年的冲突即将结束时,在数百万人死亡,各方都已精疲力竭的情况下轰炸这座城市或许很难再以不是出于报复这样的借口去解释。正如我们不能假定个人总是以完全理性的方式行事一样,基于某种意志而行动的整个组织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很难去判断战争的那一方是绝对正义的。战争或许就是支撑人类社会平衡的基石失调。任何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规模如此之大的战争,最终都将产生回响,开始破坏作为社会结构基石的理智本身,并由此揭露出人类文明内在的微妙之处。当然这一切只有在自由开放的社会,允许社会自下而上充分反思产生的,如同圣母教堂最终由英国机构资助重建、德累斯顿与考文垂结成姐妹城市等,否则战争的伤痛最终只会产生新的仇恨和战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顾那段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有其独特风情

                      一座城市的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更是千千万万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的累积。如此渺小,又如此独特,城市千面,各有风情,希望有一天能到访德累斯顿,听教堂的钟声,街角喝个咖啡,重新翻开这本书……"当时辰交替,圣十字教堂沉重的大钟总会在清冷的黑暗中敲响,发出深沉的乐音。而你会瞬间想起,过去,与你不过一步之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争,一座城的摧毁顷刻之间

                        战争对于城市居民带来了生离死别,以及信仰的崩塌。每一个人麻木,冷漠又无助的面对着发生的一切巨变,毫无改变的能力。故事呈现的画面好似好遥远,我们只能唏嘘一句,太惨烈了吧!然后,继续生活。殊不知,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也许,未来还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其实,也不是未来,当下已经发生着。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美好的城市花费了前辈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因为一场战争,一次封城而彻底改变。重建外在可以用金钱,重建内在已经不是简单的用时间来淡化的!不要随意对一个城市做出一个决定,这影响的不仅仅是当下,还有无数的未来!说不出的无力和伤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