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7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我影响深刻的7句话

    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这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的描述,老子在历史上所代表的是诸子百家中的道家。《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道经和德经,总共有 81 章,每章都有不同的内容主题。我在书中摘选了我很喜欢的 7 句话来聊聊,关于道德经的内容,我喜欢的远不止 7 句话,"7" 是我的幸运数字,索性就选 7 句话。这 7 句话里面包括了一句 "少则得,多则惑。" 也是受这句话影响,所以只选了 7 句。第一句是道德经开篇的第一章(论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家,最重要的字必然是道字。很多译文都译不出 "道" 的意思,可以说是只能言传,不能意会。也有人说 "道" 就是说的意思。我通篇看完《道德经》之后,觉得 "道" 的意思是无常亦或者是无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就类似于佛学当中的境界,例如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是学习道家的基础认知。第二句是第二章(治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当中有很多类似的话语,都是讲二元对立的,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有阴就有阳。我们了解这种说法后可以更客观的去看待差异性,这些话看似是二元对立,其实所说的就是差异或者是对比。最后那个恒也,就是告诉我们世间的特殊性很大,不过也没关系,就算彼此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也可以相处在一起。其次就是感受,极端的体验要走到另一个极端,当然也不用为了追求极端的体验去走向极端,凡事不过度。比如你想要一块牛排变得很好吃,你就必须要节食到饿的状态,不然你很饱吃啥也不好吃,例如一休小和尚带他们皇上去找天下最美味的食品,经过跋山涉水后皇上已经累到不行了,一休拿出几个馒头来递给皇上,只见他狼吞虎咽了起来,最后把馒头赐为天下第一美食。有饱就有饿,只有解决了一个恶劣的常态后我们才会感到快感,比如钱了很久的贷款后好不容易还完了,就如我们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了。所以老子说的这句话就是让我们知道人性的一个底色。第三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自于第 5 章(治国)。前一句话有点宇宙观的意味,或者是想写出大自然和物种的关系。“天” 在古代所代表的几乎都是未知或鬼神的意思,比如古代没有物理学和气象学的知识,在面对风雨雷电,然后又没有解释的能力,只能把这些归结为神仙在作祟;遭遇地震、海啸、台风、干旱等,这些天灾的时候,只能去祭祀,祈求风调雨顺。所以古人们对于上天是有一种敬畏心的,但是老子并非那种迷信的人,他洞悉了世间万物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天地不仁,意思是我们人们都以为上天是会保佑我们的,就像君子一样有仁的德行,所以我们才会去祭祀天神。不过老子认为,天地本来就不管你是谁,甚至不管世间上的所有物种,离了谁地球也一样在运转。不论你如何祭祀天神,该干旱的地区一样会干旱;不论你是君子还是小人,被雷劈的概率也是一样的,上天没有偏爱;不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上了年龄最终结果都是死亡。后面的那句,以万物为刍狗,就揭露了世界的底层奥秘,哪来的什么鬼神,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根本不屑去搭理任何东西。“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刚开始看很不理解,因为圣人最重要的就是仁,说圣人不仁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而且圣人都是特别亲民的人,怎么会把百姓当做刍狗呢?我这人爱较真,仔细一想似乎是这么回事,圣人不仅仅把百姓当做刍狗,他们把自己也当做刍狗。圣人为何成为圣人,那肯定是有被别人认可的本事,比如中国古代的各种圣人,春秋的孔子、战国的孟子、南宋的朱熹、明朝的王阳明、清朝的曾国藩。他们都是有思想的牛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肯定是世人的追捧;他们因为自我反思,然后去反人性的执行他们的所思所想。这种反人性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变成实验工具去研究,所以老子才说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四句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 8 章(修身)上善若水,讲的是一个人的生态位,水在一个生态当中不争不抢但又是不可缺失的,高段位的人就可以做到不争不抢而且能让自己有价值。间谍就很适用于这句话,例如一名共产党员被派往国民党做卧底,这时候他就需要脱离之前的组织,以一个新的身份加入到完全陌生甚至价值观不同的新组织,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就不得不融入进去,展现出一种上善若水的人生态度。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是那些同理心很强的人,这种人和别人共事的时候能够按摩他们的内心,以一种超脱的能力游走在人际关系中间。第五句话 “少则得,多则惑。” 第 22 章(修身)人类天生就有贪欲的心理,佛学也看到了这一点,它们所说的五毒分别是 “贪嗔痴慢疑”。一个人的精力实在有限,或者是一件事物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看一个物质的时候总会有优劣之分,这也是人性的贪欲在作祟,总是想要然后又要。因为贪欲的存在,我们总是想要追求效率或者是完美,面对各种问题都有去解决的冲动,最后会因为懒然后又做不到预期效果。就拿我学习来举个例子,我学习的范围很广,很多科目都略知一二,却没有一个是精通的,所以越来越焦虑,总觉得自己的知识很少,想要学习更多的东西来充实自己。最开始学习金融的时候,学了一段时间发现想要靠金融赚钱呢前提是要有资金,然后资金哪里来呢?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经商;于是我转战学习管理学,又学了一段时间发现管理岗位需要很高的门槛,例如学历、经验、阅历,那怎么办呢,这条路行不通;我开始学习商业,看看经商是否有出路,然后学了一段时间发现经商的很多门道,比如产品。我又转学习了产品,然后光学产品没有用啊,又跑去学习营销、调研、心理学....... 这一通下来我发现确实懂了很多各行各业的基础理论,但都没有一项是精通的。今年年初我就发现自己太浮躁了,为了让自己先稳定一下就选择学习哲学,让自己先专注一个学科,慢下来。学哲学的这两个月以来确实相比之前,要稳定了不少。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然后可以专心的去追求内心的东西就行了。我回顾这几年连续学习的状态,我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是商业,经商和别人打交道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我要把这件事情学好。我没有像之前那样焦虑了,稳定下来细想一下发现很多知识都是有关联性的,之前我总是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是未知的,所以自己很焦虑,现在我可以看到自己知识的存量,放下了焦虑。当你放下了全知全能的心态,不追求每件事情都知道的时候,就能回到自身,看到已有的东西了。少则得,想讲的是人的专注能力。吴军老师之前说过 “想成事,不要想着开始了多少事情,而要看你完成了多少事情。” 啥都想做,啥都做不成,一次只做一件事。多则惑,这是一对相互的概念,要看你能不能理解,很多人可能会抬杠,钱这种东西就是越多越好,所以这句话不能解释钱。对此我想说大道至简,钱也是符合这个道理的,就像很多人刚工作很穷的时候,存了几个月的钱给自己买了个贵的礼物,这时候我们拿到礼物心里会感到充实、高兴。等几年以后,我们的赚钱能力变强了,之前的礼物比如一部 iPhone 的新手机,现在可以随便买,你会发现买了之后没有之前的那种激情了。你的收入提高了很多,欲望也会随之提高,之前买手机会让你兴奋,现在不能了,或许要买一辆几百万的跑车才能达到那种兴奋。第 6 句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 章(论道)老子真是个了不起的哲学家啊,在几千年前就能看出整个宇宙的最基础的奥秘。现在经过很多科学的研究和论证,我们知道了世界的熵增原理,而老子的这句话就是简便的描述出了熵增原理。生物都是从有序走向无序,包括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也是如此,甚至一个星球的变化,比如太阳在燃烧的这个状态,也是在制造更多的热量和能量,实现熵增。之后会坍缩成一个黑洞,然后整个宇宙在很久很久以后会成为死寂的状态,那时的宇宙毫无生机。这句话应该变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 第七句话 “治大国,若烹小鲜”60 章(治国)这里所说的烹小鲜是指不用过多的翻炒,在古代很多国家总是喜欢折腾,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然后又形成一个连锁反应。发动战争需要耗费一个国家很大的财力,国库空虚了又要在百姓身上薅羊毛,百姓经不住这种消耗,最终逼良为娼,国将不国。真正的能让国家发展的其实是和平共处,做正确的事情,等待时间的回报。过多的折腾,没有长期主义的视角终将只能看到当下的利益。我想说的远不止这七句话,《道德经》里面有太多值得思考的话了,一本书能够成为经典还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3年第三本

      用了一年的时间,见缝插针,背诵会《道德经》,真不容易。还要逐字逐句品咂,弄透。沉浸于阅读时,听书,看视频都是最大的浪费时间。这些无用(被他们忽悠是偏见或无知)的举动,却被他鼓吹成惜时如金,甚至还成了自我安慰。如果你认同的他们的话,那我可以说:看《道德经》,每一句话都是你人生路上的明灯,还是路灯,没有焦虑,没有黑暗。学习理解道德经还有一个感受:心疼独裁者了。可怜的家伙。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传说老子当过周王室的图书馆管理员,周王室的藏书,早已失传,所以我们也没法知道老子在里面读的什么书。我们先把散落在文中的,对道的描述收集起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恍惚是什么?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其中还有物,有精,有信,这三个是指什么?我也不知道。[笑哭][笑哭] 从这些描述看,老子写的是他对道的亲身体悟,至少他是知道如何体悟道的,或者叫修道之法。这个修道之法本应该是全书最重要的内容,却不见老子的详细说明!你不感觉奇怪吗?道德经全文中,只散落有几句修道之法。“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 这几句和黄帝内经中的一句意思接近,“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致虚极,守静笃。” 只凭上面简单的几句话,你很难领悟出修道之法,所以老子之后再无人能悟道。是老子觉得修道之法不重要,所以没有写上去?还是被后人抹去了,刻意的不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子》读后

          《老子》读后:A. 人间三道,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诚。B. 吉祥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即慈爱、俭啬、不争。空虚无欲,清静无为,质朴淳厚,知雄守雌,小心谨慎,虚怀若谷,恬淡安宁,被褐怀玉,谦下收敛,贵柔戒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功成身退,宁静致远。C. 金句摘抄: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②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③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④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和吴伯凡老师讲的道德经一起学,体悟更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9岁,19岁,29岁,39岁,49岁各完整读了一遍老子。

              需要人生阅历与之相参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许多没太看懂的地方

                另外此书的翻译可能仅供参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值得反复琢磨阅读

                  老子里面的有些观点其实是很先进的,很有远见。虽然不乏有些也比较守旧传统封建 尤其在治国方面。可能是所处的环境时代不同 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修身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典语录 推荐睡前读物 修养身心最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子五千文是中国人的人生必读书,道就在那里,所有人都知道,但却很难做到,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还过不好人生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十四

                      对经典是不敢妄说的,更何况是国学经典。这五千言细细读下来,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智者在时代的关口发出的振聋发聩的绝响,这绝响并非在尹喜的索取下一气呵成,而是这五千言在圣人心里有着长久不息的,并且经过剧情的无数次验证的回响。这念念不忘中,有老子空前绝后的洞见,有老子反复回味的良方,有老子敢为人先的动作,有老子纵横天地的思辩,有老子细致入微的点拔,有老子洪荒之力的涌动。老子是穿越过去当下和未来的先贤,凝聚的五干言是对过去的追忆,对当下的批判,对未来的畅想。宏大中有悉心教导,教导先人说向谁看齐,向谁学习,谁是榜样,谁是道的标准,谁是德的楷模。这个谁,我想是水。这篇读后,本不敢写,怕丢人,说的胡言乱语,但今天还是觉得该简单总结一下心得,也说明自己有点进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子的道又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道既然是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又是运动规律和法则,就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因为,天地万物的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永恒的,由此才能体现和总结出客观的运动规律和法则;既然运动规律和法则是建立在天地万物物质运动的基础之上的,那么,运动规律和法则就不可能先于天地万物的物质运动而存在,更不可能由此产生天地万物,成为宇宙本体。而老子将宇宙本体、万物之源与运动规律和法则并列乃至混同,就意味着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本原,那么运动规律和法则就脱离天地万物的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成为一种不知所出的神秘力量。所以,老子的道论虽然具有反对天命论的进步意义,也带有神秘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子

                          不读不会知道老子之道 已经融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条文化血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原来《老子》并不算长,中心思想也很明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子》

                              自然的规律,大概就像拉开弓弦射箭吧?弦位高了压低它,弦位低了举高它;用力大了减少它,用力不够补足它。自然的规律,是减少多余的而弥补不足的;社会的法则就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而供养有余的。谁能够用有余来供养天下的不足呢?只有得道的人。[1] 损:减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最粗糙的版本

                                版本译注无一可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写给最高管理者的书

                                  道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多少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这个读了一遍一知半解我实在不敢去评述。我就说说大致看完的理解::1 老子的道德经更多的是告诉统治者,如何管国家,和管好百姓的。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让老百姓整日为生计奔忙,没空想东想西。“饿其体肤,空罚其心” 所以当年清朝的闭关锁国,其实也是为了求稳。2 老子很多语录里富含的辩证哲思。无为而无所不为。福祸所依。及很多话其实说的都是以退为进,浑然一体。韬光养晦,不要过于露锋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修的是逍遥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先人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