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告白:爱与罪的一线之间
主要谈谈我欣赏到这本书的写作技巧,简单说一下感受。首先是叙事上用的是叠叙。小说是从班主任的自述开始的,倒叙她的过去,重要的是她有孩子后发现对方有艾滋病。为了孩子,男方拒绝结婚了。万幸的是森口和孩子都没被传染。小女儿爱美很可爱,但她死了,还没到和 “叔叔” 一起出去玩的时间就死了。后来又顺着时间线,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来叙事。其次是突发式悬念的设置上非常巧妙。第 1 章神职者,在平静而克制的表达中,我认为受害人家长森口老师是个神职者。后来发现,她用自己的方式来报复自己的学生,法律不会严厉处罚的学生(未成年)—— 她把爱人的血液注射到那两位加害者的牛奶里。有杀意的聪明人 a 同学检查发现自己没有感染,班长检测了,牛奶里其实没有血液。怎么回事呢?老师作为神职者?不是的,是艾滋病人发现她抽自己的血,就更换了牛奶。本以为是有杀意的 a 杀害了爱美,后来发现还没死,是没有杀意的 b 同学害怕被当做同谋,把她扔游泳池里,伪装成意外。实际上呢?b 同学也有杀意,他把她扔水里之前,发现了她还活着…… 再次是通过管中窥豹的方法,揭露了未成年保护法的不合理之处。当法律失去了保护作用,失去了裁决的力量,私仇就会私了。在旁观者的视角,我很同意森口老师的做法:逼疯 b 同学,设计 a 同学让他打算炸死全校学生的炸弹,在他唯一爱的母亲身边爆炸…… 简单的下杀手,实在止不了丧亲之痛。最后,是每一章的开头,都设有金句:愚蠢的庸人们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力。我唯一爱的人因为我的存在而痛苦,让我非常难过。前一句是有警醒意味,后一句的感染力很强。我是个非理性的人,很早我就想过,如果我在乎的人被伤害了,法律不能帮我,我会放弃一切的报复。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时,我很喜欢松子这个形象,所以对于她的被杀,我无法原谅罪犯未成年人。绝对忍受不了松子的侄子愤怒狂吼,却做不了什么。也无法像龙洋一那样眼神凄苦的向上帝祈祷:神是可以原谅不可原谅之人的人。我做不到这样闷着,当我看完这本书,看完森口老师的报复,我觉得非常解气。旁观者看起来只是解气,但对我来说,这是我的救赎。为什么这么极端?因为我害怕发生类似的事情。如果我很凶,别人就不敢惹我。当然,平时不树敌,有事时有能力守护,这是最好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你是否玩过名为“生活”的剧本杀游戏剧本杀的游戏模式是这样的:一个剧本由若干名玩家共同参与,不同的玩家选取不同的角色剧本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该角色的视角去看待一个事件,最后通过大家的交流分析还原推理出事情的真相。
这种游戏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当你对角色的经历深信不疑时,却往往会被他人所颠覆,交流中不同的人所看到的事件的不同侧面会不断冲击着你的信念,直到真相大白时玩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每个人所看到的都只是自以为的那一点点小世界。
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告白》可以看作是早在 2008 年就完成创作的一部极其优秀的剧本杀作品,全书由五个角色剧本构成,从各自的角度描述了他们所看见的事件真实全貌,这种创作思路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罗生门》(本书也在 10 年前拍摄了同名电影,个人认为达到了 90% 以上的还原度,画面、色调、音乐配合都十分精彩),但与 “罗生门” 这个概念稍有不同的是,本书中的角色没有任何人故意编造过谎言去掩饰什么,而是在他的世界中,世界的真相就是如此,即便是不真实的却也是他所深信的,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并没有不同,只是理解的方式不同。
本书题为告白(こくはく,罗马音 kokuhaku),这个词在日语里主要有三重含义:一是坦白说出秘密,告诉他人,偏向于自白和诉说,二是表白,指的是向心仪对象表达喜爱之情,三是带有宗教意味的坦白,向神明诉说自己的罪过。
其中的第一重含义在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事件的每一方都向读者讲诉了只有他的独特视角才能看到的秘密,这也使得作案动机和犯人内心的描写深刻而细腻,引人入胜,从表达方式来说,角色们也纷纷选取了在班上口诉、日记本记录、视频记录等,是不折不扣的告白。第三重含义也在书的每个章节标题中得到了体现,神职者、殉教者、信奉者…… 虽然全书与宗教毫无关联,却在标题中为每一个角色打上了带有宗教色彩的烙印,而他们每个人,也都有自身的罪过所在。
但还有一重是爱,冰冷的少年杀人案件,令人发指的复仇,极端的偏见与疯狂…… 在这所有无情的元素中,偏偏读者还是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以下轻微剧透)拼命地自我表现只是为了让妈妈在意自己的少年、明白孩子走错路而愿意同孩子一同赴死的母亲、完成了最恐怖的复仇却还告诉学生是他重新做人的第一步的老师…… 尽管很多的爱,是畸形的、错误的、异常的,但爱本身,依然存留在每个人内心深处。
然而这场剧本杀的震撼不仅仅止步于真相大白,在了解了那么多人不同的小世界之后,我们又会发现,这些世界竟然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大世界当中,对青少年的溺爱抑或不负责任、对标签化身份的偏见与歧视、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生命意义的迷茫和不理解,盲目在孩子身上强加的爱与目标的偏执,法律对少年犯惩处的不合理之处…… 这些并不是架空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的生活本身,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而当你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你将开启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你所看到的是否就是真相,你以为的是否就是别人所想的,你选择的是否就是真正正确的。
如果你想知道这个案件的真相,请开启《告白》这场绝妙的 “剧本杀” 游戏,而如果你想探寻,人,是否可以真的理解他人,请开启生活这场无与伦比的剧本杀游戏。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人性的善恶转变似乎只在一念之间,但绝不是偶然的作者凑佳苗是一位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1973 年出生于广岛县中庄町(现尾道市因岛中庄町)。她的代表作品包括《告白》《赎罪》《少女》《夜行观览车》《往复书简》《花之链》《闺蜜》《蓝宝石》等。凑佳苗的作品以刻画登场人物的性格为基础,构建细致的故事结构,使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她擅长通过多个人物的独白来讲述一个故事,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事件的真相。她的作品常常探讨人性、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凑佳苗是日本推理小说界的重要成员,是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和本格推理作家俱乐部的成员。她的作品在日本和国际上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漫画。首先,关于 “告白” 这个题目。虽然很多词语我们知道大概的意思,或者常用的意思,但是很多时候,解释一旦落在纸上,往往写不明白或者过于口语化。所以,我搜了一下关于 “告白” 的解释,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表明心意。在情感方面,通常指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也可以是对内心深处的其他情感的袒露,比如对亲人的感恩、对朋友的真诚等。二是公开声明。向公众宣布某一重要事情或自己的立场、观点等。具体到这部小说的题目,大概是取第二个意思。小说一共分为六章,分别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去叙述。对于同一件事,从不同当事人的角度去了解,可以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到事件的细节。也能够让读者了解到作者所构建小说的细节,又从细节处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想要展现的故事。这部小说是一部社会派的推理小说,通过事件的展开,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描写,从而引发读者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主要针对的是少年犯罪,一开始只是对于少年犯罪法律上的处罚的不满。随着从不同视角对事件的叙述,慢慢揭示了少年犯罪背后的复杂原因,如家庭成员的缺失、父母教育的不当、社会事件的不当宣传、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忽视等。不是单纯的少年犯罪,而是周围的环境、人群对于少年的影响和引导,使得少年滑向了犯罪的深渊。小说中对于人物的描写也是非常丰富的。通过不同人物对于同一个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同人物行事的动机,行为的欲望,以及性格的弱点。通过人物不同的选择,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也许是因为这是一部社会派的推理小说,小说中有不少让我深思的段落,摘抄如下,“对于同一件事,因角度不同,看法天差地别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也就到头了,从而直线下降;有的人没有成绩也不焦急,继续努力,保持现状;还有的人把现在看作需要加把劲的时候,努力地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绝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有着想要受到别人赞赏的需求。但是做好事,做惊天动地的事太难了。那么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谴责做坏事的人。即便如此,率先发难的人,站在谴责最前线的人还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因为很可能只是自己孤军奋战。而跟着带头的人去做就简单了。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一句 “我也同意” 就足够了。这样既当了好人,还能发泄日常的压力,岂不是可以获得无法形容的快慰吗?一旦尝到了甜头,当一次制裁结束后,为了获得新的快感就会找寻下一个制裁对象吧。一开始的目的是要谴责罪大恶极之人,渐渐就会变成想方设法去制造能够制裁的对象了。愚蠢的庸人们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力……”“内心软弱的人会伤害比自己更软弱的人。被伤害的人除了忍耐或寻死之外就别无选择了吗?”“一个人的价值观或标准是由成长环境决定的。而判断他人的标准,我认为依据的是自己最初接触的人,一般来说,这个人应该是母亲。”“我第一次意识到,杀意,原来是在本应保持一定距离的人越过了界限的时候产生的。” 一部很不错的社会派推理小说,推荐阅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所谓“告白”,只是每个内心受到创伤的人的孟婆汤写在前面的我很喜欢松隆子,所以我从那一版《告白》的电影而来。我也之前从未读过凑佳苗的任何作品,我甚至都不知道 ta 是男是女。带着这种心态,我把这本书在自己的电子书阅读器中封存了 3 年。直到昨天,我打开它的那一刻…… 观感这是一个与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或者《非常嫌疑犯》的创作内核有点相近的文学作品,不同在于《罗生门》并没有给出实质的结果,而《非常嫌疑犯》和《告白》都通过在对白或者自述中将原有事实推翻。这部小说,从森口的自述起,到悠子老师(同一个人)的自述终,丝丝入扣,真是 “吃了一盘拍黄瓜凉菜,又上一盘热菜葱烧海参,还没凉的时候,甜点布丁又上来了,直到吃到最后,你会发现,前面那道拍黄瓜实际上,浇了鲍鱼汁。时间线 1. 这部小说的时间线设置非常精巧,而且带有大师级的感觉。最初的森口的叙述风格,让你就似曾相识。仔细一想,就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篇”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 以一个未来的视角去看待过去发生的事,这种基调也贯穿了整个小说。2. 虽然整本书都在描述三个月内发生的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可实际上每个人的时间线都不一样。比如森口,她的时间线从与警世鲜师的相遇开始,一直讲述到整个事件终结。其他人的时间线,都从一个点开始,从这个点开始,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足以能够影响爱美死亡的这一事件中的角色。这种慢慢展开时间的方式,也像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一样,耐人寻味。人物关于设计的人物形象,我完全被凑佳苗的高超技巧惊到了。1. 悠子:保护学生的单身复仇者母亲 2. 修哉:遭到母亲遗弃的天才少年 3. 直树:用鼓励方法教育出来的平庸少年 4. 直树妈:完成父母两个角色的妈妈 5. 直树姐:下一个直树妈 6. 樱宫:释迦穆尼化身 7. 美月:被群体边缘化的优等生 8. 露娜希:微博记录杀人过程的女孩 9. 八坂教授:错过机遇却要怪罪孩子的古怪高材生老妈看看,这么提炼出来的话,是不是每个人都栩栩如生了。尤其是,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ta 们都有自己的过往,决定 ta 们成为这个形象的既往史。这些人物,也不是独立设计的。其实都是相对设计出来的,不信?我来搞一下。一、樱宫和悠子:一个要劝人向善,一个是全力复仇。二、修哉和直树:天才和平庸三、美月和露娜希:同一个模板的正反面四、直树妈和修哉妈:一个热情似火,什么都要照顾,甚至不惜一起死;一个冷若冰霜,随便就打骂孩子,还在离开孩子时说 “你是我的唯一孩子”。这些小技巧,其实是可以学习的。换句话说,凑佳苗的小说真的非常的技术化,国内的读者应该很少拥有读懂这些技巧。社会现象 1. 小说里涉及了非常多的当代日本现象:牛奶、校园同质化、校园暴力、单身母亲、未成年人法…… 可是最终归为两条线:一、家庭教育;二、学校教育。2. 虽说学校中的老师都在说,学校的教育比不了家庭的言传身教。但是学校的教育仍然是第一位的,因为家中的父母既缺乏有效的与子女的沟通(就像直树的爸爸),也缺乏交付这些知识的能力(修哉的爸爸)。3. 当然,学校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当日本的所有学校都使用相同的配置,相同的教师工资水平的时候,教师就是一种很好的职位。应聘这类职位,如果没有好的道德体系匹配,就没法发挥教师的作用。4. 对于低龄少年的保护,似乎已经过了头。《未成年人法》的作用,不是为了让犯罪者脱罪,相反这是为了帮助那些没有能力控制自己行为的同学。结论看这部小说的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行走,而你能够依靠的只有作者给你点亮的一个手电筒。凑佳苗先给你点亮一个地方,然后慢慢掏出几样工具:万花筒、望远镜、放大镜。你通过万花筒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人生,你也可以通过望远镜回溯到影响这一切的最初时刻,你还可以通过放大镜来找到每个亮点中的细微差别。不过,从我自身的阅读体验上来看,作者最想让每个角色都用上一种工具:孟婆汤。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碗忘川河水煮的孟婆汤。那些爱过的人,那些无法放下的事,那些滚滚红尘中数不清的悲欢离合都只会随着 “孟婆汤” 的缓缓入喉,永远凝固于走在奈何桥上那欲言又止、充盈泪水的黯然回眸间,化做缥缈云烟,淡然散去。是一世匆匆的悔恨?是阴阳永隔的遗憾?还是挥刀斩袖的决别?…… 都已然不再重要了。因为在饮过这孟婆汤后,一切都已淡然。不管是修哉、直树、悠子、直树妈,ta 们的共同点都是:执念。这些执念控制了她们,让他们活在了幻想中。在著名的心理学著作《不要用爱控制我》中,艾文斯解释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以及危害性。当长期处于这种幻想中时,就会从外到内地创造出一个新的自我。这种自我可能无意识的否定自己,也可能自我先天不足,没有深度,与社会无法融合,还有可能没有理性、温情、宽容,还有可能用这种幻想控制别人、甚至控制自己的孩子。凑佳苗一定是深深了解这种感觉,她感觉到了,于是想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而呈现出来的作品,确实叹为观止。凑佳苗也给出了她自己认为的解决方案:告白。通过告白的方式,每个人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也许不是全部,但至少可以达到能够淡然接受的程度。不如说:所谓 “告白”,是每个内心受到创伤的人的孟婆汤。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当代罗生门凑佳苗用四个 “告白” 撕开校园犯罪的伪装,每一页都在刷新我的三观 —— 老师的复仇告白:森口老师在结业式上平静宣布:“我的女儿不是意外死亡,凶手就在这个班里。” 少年的暗黑独白:两个凶手学生的视角看得我脊背发凉✨“我只是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杀人原来这么简单” 原来看似天真的少年心里,藏着比成人更扭曲的恶意… 全员恶人的人性拷问: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每个人的告白都在颠覆前一个人的故事🌪️当正义以极端方式伸张,你会发现:“恶意从来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早有预谋的溃烂。” 这本书最绝的是多视角叙事!每个章节都是新的反转,读完像看完一部沉浸式悬疑电影🎬“你以为的真相,不过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假象。” 故事没有刻意渲染恐怖场景,却用细腻的心理描写让人细思极恐 —— 青春期的盲目恶意、家庭教育的缺失、法律与正义的拉扯,每个角色的行为背后都藏着现实的影子。与其说这是悬疑小说,不如说是对人性深渊的冷静剖析,读完会忍不住反复琢磨:当善恶边界模糊时,我们该如何看待那些隐秘的人性角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到了这个地步,就和中世纪欧洲的女巫审判没什么两样了。愚蠢的庸人们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力……* 从佑介朝修哉君扔牛奶盒的第二天开始,修哉君的书桌里就塞满了牛奶纸盒。严重的时候,不仅有一星期以前的 —— 令人不解的是,之前这些牛奶盒子都藏到哪儿去了 —— 还有破了口的。他的鞋箱和储物柜也未能幸免。修哉君每天早上来学校后,第一件事就是默默地收拾它们。他的笔记本、运动服等不翼而飞是常事,我还看见过他的课本每一页上都写了 “杀人犯”。尽管大家都无视修哉君,但搞恶作剧的只是少数几个忘乎所以、不明真相的同学罢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