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5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毛爷爷,好榜样

    越读毛主席,越觉得他的实践 —— 理论 —— 再实践的人生历程让人震撼。毛主席有很多震古烁今的抬头,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标签太多。这本书回顾了各个节点,毛主席的思考 —— 实践,很有趣。我觉得毛主席身上有三点值得后来者、平凡者去学习:第一、调研。做任何事,毛主席的调研深度,让人望尘莫及。有兴趣的推荐一本小册子《寻乌调查》,机会来源于现场,答案来源于一线。坐在家里、办公室,“运筹帷幄” 是个假努力的问题。第二、学习力。对于任何领域,毛主席的投入度,方法,都是冠绝时代。第三、问题意识。青年的毛主席,总结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在问题牵引下,调研、学习、实践,高强度的思考、投入,让他能洞察本质、从而能解决 “真问题”。纸质版收藏,电子版置顶,时刻阅读,翻翻。学习一下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时候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如果此刻圣人身处此境,该如何处理?”。学习为了改变,先学,即模仿;再习,即复盘,消化。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党史教育,辅助读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感动,原来读人物传记可以这么感动,抚慰了我小时候读《名人传》痛苦的经历(开个玩笑)。我像是重新认识了毛,比党中央宣传中更好、更有魅力的毛。毛和陈先生也带我重新体悟了何为 “政治”,何为 “领导核心”。我愿称之为活了 22 年来读过最好的书。看到陈先生这个系列还有续作,会继续购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与其他书不同,读这本书时,胸中会不自觉涌起一股壮志豪情,仿佛前方的困难都被一扫而空,所有的障碍都能一跃而过,成功的彼岸就在眼前,无非过程崎岖坎坷,几次起起落落,终可到达。有可能是因为书本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尤其在书中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与早年毛泽东的境遇这些篇章,但更可能是因为领袖、伟人的这个主题与毛泽东其人。由这不禁首先想到,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的,有说法把这种影响力叫做气场,气场够强,影响他人,气场不足,被他人所影响。我比较认可这种说法。在排除一些特别的情感的加持之后,这或许能够解释与不同的人相处时的不同感受,为何有些人容易让自己喜欢亲近,与之在一起开心愉悦,有些人容易让自己信赖依靠,与之在一起心安气顺,有些人让自己活力充沛,有些人让人让自己奋发努力。自然,也有些人令自己更为悲观颓丧,躺平放弃,不思进取,降低标准。这大概都是两个人之间正负能量对抗的结果。所以,正确的与人相处,要么让自己正能量足够充沛或适当与负能量拉开距离,要么减少产生自己的负能量或适当与正能量拉进距离。其次,对毛泽东或是对其他任何领袖、成功者,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功绩伟业而将其神话,进而导致盲目崇拜。任何伟人圣人都还是一个人,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不普通,在其品质,在其学识,或在其能力等等。但从其他角度来看,他们也是普通人,一点点成长成熟,一步步迈向成功,也曾迷茫,也曾犯错,也曾经历挫折。他们的不普通只是在长期的普通中逐步发展而产生的质变。一个普通人也能不普通,再不普通的人也曾经普通,这可能是为什么领袖、伟人的成长事迹能够让人油然而生壮志豪情的原因之一。话虽如此,心中却也明白,同为普通人也有区别,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蜕茧成蝶。虽然各种因素还夹杂其中,但是除去客观因素,差距在哪里,如何缩小差距才能让自己不再那么普通,更接近成功,值得深思。差距可能在于不够努力。努力应当包含有恒心,毅力,勤学,实践等等,没有一个人能躺进成功的殿堂。最容易产生的错觉是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实则一方面会发现自己总期待着找点娱乐放松,一放松往往又刹不住车。另一方面发现很多时候自己在做无用功,时间好像花进去了,实际却是蜻蜓点水,打个水漂,没有真正深学深悟,固化成学识与能力,如周岭所说的,未能建立知识的强关联。但更大问题应该是知而不行,毕竟努力实践比努力学习要困难的多,压力也大的多。于是,常常犯的错误是不深刻反思知行未能如一,还总拿 “大道理都懂,小情绪难以自控” 安慰自己。差距可能在于没有方向,什么是成功,怎样才算成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你满意的生活,你是否有目标,这个目标有没有达到的可能性,而达到这些目标,自己又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这样的一个人。不得不说,对于这些问题,自己心中真没有明确的答案,甚至在刻意回避这些问题。或许是因为这些问题与一次考试不同,一旦真正作出回答,面临的不是一次短期努力的考核与检验,而是一生的誓达目的不罢休的拼搏与奋进,以及不断经历失败的磨砺与煎熬。其实,回避也不过是在自欺欺人,更是懦弱的体现,人生本就风雨兼程。总想告诉大家,自己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奔跑,却不敢说要跑到哪里,应该跑多快。可能,心中害怕的不是持续奔跑,而是害怕要跑完三公里,跑完三公里之后又一个三公里,害怕这个三公里要十四分钟跑完,下一个三公里就该十三分钟跑完。但是,不承担目标方向的压力,有时就得吃回头重跑或是落后失败的痛。差距应该还有很多,必定也还有很多。可惜,一方面自己确实难以再罗列细数,另一方面下定决心缩小差距才是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一个成功的理论,都要正确回答这三个问题。人之一生的理论大抵也是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毛泽东” 三个字,蕴含着怎样的历史真谛?他又是怎样穿越时代之门走向今天的呢?他曾经在湘江的波涛中舒展长臂拥抱 “五四” 大潮,成为湖南革命的播火者。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他被称为 “农民运动的王”,把泥腿子们引向开阔的大路上迅跑。在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中,他走出一条新路,站在遥望东方看得见曙光的山头,点燃了星星之火。在远行的红军将士们濒临绝境的时候,他硬是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急拐了一个大弯,拨正了航道。在陕北高原的黄土窑洞里,他开始更为艰苦的理论进军,使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群接受了一次特殊的精神洗礼。在牛羊嘶叫的农家小院,他以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导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战争史剧。在开天辟地的庄严时刻,他和战友们踏着古旧尘封的皇城砖道,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在百废待兴的日子里,他和战友们领导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重振山河,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在战火烧到国门口的时候,他毅然决策,打了一场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在凯歌行进的岁月中,他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的年头,他构想和探索着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面对东西方的冷战对峙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他始终警觉地关注着祖国的独立和安全,并在迟暮之年开创了崭新的外交格局,使中国走向了整个世界。还是他,率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一贯维护世界和平,主持国际正义,在全球不同肤色的人们中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过很多有关毛泽东的著作,看过很多影视,书中和影视中呈现都是万人敬仰的伟人。而本书中让我们看到了伟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以及作为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是如何由一步步成长的。有些历史史料是无法在电影内呈现的,只有通过阅读及笔者的文字才能深刻体会。电子札记一集看过一半,果断买了两本实体书一集,二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