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辈编辑的典范

    传统中国文人用典慎重,出处和个人感悟泾渭分明,现代资讯爆炸,从高校开始就奉行 “天下文章一大抄”,上世纪 80 年代,我那时印象里,妈妈为当教授,出了很多书,我的印象是各种抄书,上大学的时候,专业课的老师属于先于学生读几本西方教科书,开学就开始 “现学现卖”,市面上越来越多的 “畅销书” 都属于文字摘抄剪辑,由此更凸显老辈编辑的学问严谨和珍贵,当然也有些 “那时” 的痕迹,比如讽刺胡长清现代人不查百度都不知道是谁了。中华传统经典浩瀚,糟粕和过时的资料也不少,本书随翻随读,大概知道用典出处,书类似 “古文集锦”,耐看,适合慢读细品。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流传了百年、千年的段子,藏着一个民族的精气神

      这套书很厚,但读起来并不困难,因为所选的 530 篇古文都不足 100 字,有的甚至只有个把字,比一条微博还短。
      一、短有短的好。
      短文读起来没门槛。古文不大好懂,想了解传统文化,古文底子又有些弱的人,长篇大论看不下去,理解这套完全没问题;短文还容易记忆,日常消遣着翻翻,三五天下来也能掌握很多古代文化知识,记住很多文言文原文。
      二、选文选的好
      这套书所选的短文是真的厉害:1 涵盖范围广。古人的思考、衣食住行、迎来送往,都包括了,一套书足以让人立体地了解古人的行为处事、喜怒哀乐。2 这些短文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儿,特别是下册 “临终的短信” 部分,随便挑一篇出来都特别触动人心:
      比如韩玉写给儿子的遗书:“此去冥路,吾心浩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儿可无虑。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尔。” 既有对信念的阐释,又有对孩子的深情。
           三、本是写给自家孩子的,有幸被我们读到
      这套书一开始是作者写给自家孩子看的。作者锺叔河是钱锺书、杨绛的编辑,著名散文家、出版人,已经 80 多岁了。他觉得孙子们的语文成绩不大理想,想帮孩子们理解传统文化,就写了这套书。
      出于爱子之情,他也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看法放进了书里 “主要是在【念楼曰】的部分。有些人觉得这部分内容有点絮叨,我却觉得这正是这套书的可爱之处,好像家里的长辈充满关切地叮嘱晚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故薄厚、人情暖凉,不需要磅礴雄文,古人都写在了书信尺牍的短文字里了

        钟叔河,选文,评点的功夫,胜过当世甚高,品鉴文章的角度,别具只眼,什么叫『江湖』,什么是『庙堂』,什么算 “千古留名”,谁才当得上 “三代文宗”…… 怎么会需要阳春白雪的雄文奇文,不都在「世故人情」里了吗。


        可以讲,老钟把古人的人情文体,选了个遍,所谓『人情文体』,除了盖房子的 “上梁文”,褒评碑主的颂德文字,凡是能够体现人情的文字,悉数入选了。
        前半部分,与《古文观止》类似,选取古籍里的优秀篇目,稍作解义,无非篇目更短,突出一文一评一情一会。
        后半部分,尺牍、书信、随笔、手札、短笺,比这前半部分,更有意思,有意思就有意思在世态人情。
        每一篇选文,都按照:现代汉语译文【念楼读】,钟叔河的评点和原文写作的一些背景【念楼曰】,最后是原文。
        评点,并不强调文章的载道功能,一切落脚点都回到人情,有伤心妻子突然故去的:
        「数十年同艰共苦,而目中忽无此人… 不数日间,遽然化去… 此种伤心,千古皆同…」
        有从战乱中侥幸活命,获得短暂的时间,庆幸还能欣赏月色的:
        「夜来月色映空庭如积水,令人至不敢蹈… 怅然久之」
        不久前,还为了兵荒马乱,东躲西藏,就这么片刻工夫,难得好月色,都不忍心往院子里走,怕惊扰静水空庭。
        还有,临终前忏悔的,这个就是王献之了,没想到大书法家,临了之时,竟然向离婚的妻子,儿时的表姐,倾诉衷肠,深表无奈和遗憾:
        「虽奉对积年」,也可以「尽日之欢」呀,本来我想与你「白头偕老」的,就像小时候朝夕相处那样,「岂谓乖别至此」,怎么也没想到我给过成了如今这副样子,心里头是真的难受,「诸怀怅塞实深」,只怕,我们再也没可能见上一面了,「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怕是永远都没法弥补了,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一点办法都没有啊,还是早点死了吧。
        作为王羲之幼子,王献之书法造诣最高,颇为王羲之喜爱,如此精于书法的大师,人称『小圣』,竟然过不好自己的日子,跟妻子离婚。有意思的是,临终之前,遵照道教徒的规矩,家人需要为他上章忏悔,王献之只说了一句:
        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纵然才情如此,也抵不过一纸皇命,纵然感情至深,也抗不过权力。所以才说,没办法,没办法,一点办法也没有。
        我们会发现,就这么一篇小文,就把人在特定处境里,左支右绌,左右不得,淋漓展现,而且,当事人一点也没有为自己开脱,没讲 “不怪我”“不是我的错”,而是敞开了情绪,任其流淌。
        这是老钟希望给我们看的。
        王献之这篇是『死别』。
        还有一篇『生离』,讲的是苏东坡。
        东坡慨叹,贬谪万里,到天涯海角都没事,现在『归宿田里』,却一病不起,恐怕这日子到头了。
        说到这,不会结束,接下来绝不会哀叹,而是一如既往的淡然和达观 ——『然死生亦细故尔』——,生死,算得了什么,不过天地间一件小事,没啥可抱怨的。
        东坡,永远有这样的『天地』『宇宙』,比自己大得多的视角。竟然跟写信对象讲,要普度众生,以此珍重。
        苏轼,不能说不留恋生活,他一辈子都热爱生活,很会生活很会过日子,然而,面临生死难逃,也能不坠风度。
        列了两个印象最深的:生离的苏东坡,死别的王献之。
        书里都是这样的文字,这样世故人情,也至情至性的文字,亲人朋友,面前的昔日对头,他乡的半生故交,字字句句,都落在人生宏大叙事之外的角落里,从这样的角落里,寻得一丝温暖,片刻慰藉。
        不是要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了不得的知识学问,而是不期然发现了在高谈弘论国家大事的雄文外,还有这么一类细小的文字,一片尺牍,几句问候短笺,人情至性,通透淋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瑕不掩瑜

          历经好几个月终于把这本书读完。好久没有完整的读大部头书了。感觉作者的业务能力还是很高的,选文精到,注释简洁明了,翻译自然、流畅且有自己的见解。唯评论部分不少地方不忍卒读――可能作者在建国初期和文革时受了不公正待遇,这值得同情,但在同一部作品里反复拿来吐槽就颇有祥林嫂的味道。此外,作者对于同行、前辈们也是一再嘲讽、贬损,可见其心量不大、自以为是、为人不够厚道,八九十岁却无甚长者之风,可怜、可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学其短,少写字。

            终于等来了锺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作为一名编辑,锺先生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了。没想到的是,自己也能给这本书写个书评,真是荣幸之至了。
            “念楼” 是锺先生寓所的名字,“学短” 即学其短,是要学古人的短。锺先生在九一年的《自序》里也说,“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 中国的文言文最简约、不啰嗦、少废话,是我们不该忘却和丢掉的。先生又说,“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可以短一些,彼此省时省力,功德无量。” 先生这话虽朴实,却字字珠玑。的确,看一篇又臭又长、华而不实、内容空洞的文章,着实让人头晕脑胀、反胃作呕。与其如此,倒不如写得短点,节省读者的时间。对于常写工作报告的人来说,也是有借鉴意义的。我想,一篇简明扼要、满纸干货的汇报才是老板的最爱吧。
            最近几年国学热,各种国学培训班、国学课程、国学节目满屏飞,《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更是学生必备书目,更有甚者还要搞个女德班、跪拜礼。我想,习总书记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优秀,并不是所有传统的文化都值得继承和发扬。背古诗你能背的过清朝人吗?清朝人倒是背得好,可清朝不也亡了国了吗?《小团圆》里九莉的父亲乃德倒是天天古文不离口,不也一辈子一事无成吗?孔圣人要 “克己复礼”,折腾了一辈子也没实现,咱们这凡夫俗子就能把周礼恢复了?
            学习和传承不是做个选择题、填空题和阅读理解就可以的,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木心先生说:“《红楼梦》里的诗,如水草。取出水,不好看,放在水中,好看。” 学习这些古人的文章词句也是一样的道理,是需要情境的,是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你看到西湖美景有感而发的 “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锋。”;是你哪天也喝醉了坐在湖边喟叹的那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你听到动不动就打台湾时吟出的那句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抛弃了情境,去死记硬背,我看是没有大用的。
            不过,国人向来崇尚矫枉必须过正,说不定真能背出几个国学大师了。我还是少操闲心,安安静静看看《念楼学短》吧,学不了短,起码也能装个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古文观止

              成大事者,大苦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