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无事挂碍,自在随性,才能见喜见美。
柳宗悦真是大师!茶道不是喝茶去,而是道法术器的统一。这与老子的哲学不谋而合。道,就是规矩,必须遵守。茶道讲究规矩之内的自由,先有型才有心。茶道讲求的素雅,从物到心都该遵从。这正与俳道里的侘寂相应和。在柳宗悦眼里,今日追求奢靡器物与环境的,都不是茶道。柳宗悦写茶与美是从茶器入手的,却不局限于器物本身,而是从器之形阐释至器之心,从而达到自己直观、无事、自在的美学极致,即所谓 “道”,这里的 “道” 也不止于规则,更不是后世将茶道混淆于茶汤、茶事等琐细流程,而在美学,在心境。柳宗悦认为茶器的堕落,始于留铭,俗于挂碍;日本茶器逊色于古中国和高丽,在于把茶器的制作与鉴赏混为一谈,导致鉴赏对制作的掣肘;现代茶器的日渐变味,则因为被意图囚禁,为雅致所执念,在作为里沉沦,于金钱中堕落,即缺乏自在之心和无碍之美。其实自在与无碍,主要区别于刻意而为,属于无意识之作,与我们传统的天作之合或妙手偶得颇为类似。柳宗悦在书中多次引用的临济禅师那句 “但莫造作,只是平常” 最为贴切,而且不止于茶器与美感,可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柳宗悦享受「悠闲」的方式,是「茶」。在他看来,「茶之美」是「无事之美」,而「无事之美」便是生活之美的极致。什么是「无事之美」呢?是闲暇之美;是闲情逸致;是非功利之事;是不追求功能的美。我们应该给生活多一份「悠闲」的耐心。毕竟,在这个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真正值得追寻、珍惜的事物并不多,其中之一便是 —— 一片精神上的 “屋前空地”。有了这片 “空地”,我们才能更加从容、舒展:舒展眉头,舒展眼角,舒展内心,以及舒展生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完全之物,是不完全以外之物,因此完全之物,是其所具有的 “完全” 的性质所决定的。也即是限定于 “完全” 之内的。所以处于定则之内,并无余裕,也无法给心绪带来一丝半毫的自在。而太过精准,则不免令人感觉局促,不免与舒缓、自在的世界相去甚远。因此,如若以茶碗为例,假设辘轳是正确的,没有任何的倾斜,表面也是平整的,则整体给人以坚固而冰冷的感觉。而正是这种坚固和冰冷,扼杀了美。所以说,太过完全之形,无法将心润泽,亦无法赋予余裕,我们自然是不能称其为无上之美的。而非完全之形,即不完全,便成为了美之要素中至关紧要的一点。娴熟之手所绘的线条,不是完全的线条,这是因为手的不自由,也可以反过来说是因为手的自由打破了完全。其实,这种自由才是生出美的母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