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8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熊蜂记

    作者是 “熊蜂” 专家,全书写作者的野外寻蜂笔记,文笔流畅,作者也身处现代化的都市伦敦,对城市化我们也深有同感,我小时候还经常看到 “熊蜂”,小孩子怕马蜂,对各种蜂印象深刻,对肥壮的熊蜂避之不及,我那一辈人在孩童时期还会捕捉各种昆虫,无论是蜻蜓蝴蝶还是蝗虫螳螂都是儿时的乐趣,小学也没读书,到中学班上近视的并不多(不到 10%),如果戴眼镜还被歧视的叫 “四眼”,上大学时也不到一半,现代研究证明近视眼最大的缘由是孩童成长期户外活动不够,看现在孩子中学近视已经超过 70%,近几年青山绿水运动,城市绿化和森林公园都不错,可惜孩子没有时间外出了,呼吁起码在小学阶段,家长完全可以放弃 “学业”,多去 “寻蜂”。作者也谈到这无用之学,造就了达尔文。赶快带孩子去公园野外吧,一同观察自然,比考试分数重要。(现在中学的自然和生物课完全是纸上谈兵)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物竞天择是必然的吗?

      生物学家在不停地警告我们,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开发,一个物种接着一个物种正走向灭绝。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而言,也是大自然演化的结果,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大批的物种被灭绝,这是人类的错,还是大自然的错?人类导致的大批物种灭绝,之后还会不会有其他新物种填补这个空间?亦或人类与这个世界一起走向灭绝?人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做的努力会有回报吗?太多的问题需要人类去思考,可是这些答案会如人类所愿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蜂旅程

        机智幽默、对大自然充满孩童般热爱的昆虫学家戴夫・古尔森 是理想的旅行伴侣,从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到萨塞克斯郡的灌木丛,从东欧的波兰到南美洲的厄瓜多尔,跟随他的脚步,我们得以发觉,原来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丰富多样的蜂儿正嗡嗡谱写着生命的乐章。非凡的昆虫世界里,隐藏着令人着迷的博物学真相。这是一段纵贯 的寻蜂旅程,也是献给坚韧自然的生命赞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轻松有趣的寻蜂之旅

          这本书虽然是讲蜂,但跨学科讲了很多当地历史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人文、很喜欢,作者写得也很有趣,比如当年西线战役导致英国军方买了一块地在上面开坦克,结果坦克压出来的坑养活了丰年虫;比如 “西方人携带天花病毒灭了北美印第安人” 的历史是如何在熊蜂身上再次发生的;比如围观作者如何苦于给蜜蜂定种而每天观察熊蜂的生殖器;比如城市里被工商业弃置且有污染的 “棕地” 是如何支撑起独特的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正如作者所说,自然总是会想方设法溜进来,但首先我们得给它留🈶一线生机。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269本

            夜莺大都在夜间迁徙,因此雄鸟会选择在夜间歌唱,它们希望用自己的小夜曲把正在黑暗中飞行的雌鸟吸引过来。它们以歌曲动听而闻名,其中有液体流动般的颤声,也有高声的啭鸣。估计是因为雌鸟很难被打动,因此雄鸟需要充满激情地高唱才有机会赢得某一只雌鸟的芳心。所以,可以想象一下查理邻居的遭遇,他们每晚都要听着夜莺不停地鸣叫,而且这颗心还在滴血呢。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故事有一个美好的结尾。现在这些居民知道了噪声的真相,最终懂得了夜莺的价值,甚至喜欢上了它,意识到了自己多么有幸能拥有此种特权。正如我之前所说的,我们人类的一个怪异之处是拒绝改变,哪怕是向好的方向改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我们规划《寻蜂记》的翻译事宜到这本书行将付梓,中间经历了挺久的时间,然而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寻蜂记》是一本好书,值得期待。这本书的自序是我非常喜欢的部分之一,作者讲述了自己从无知孩童成长为生物学家的历程,那是一段让人瞠目结舌的童年时光,充满了科学、激情和火光,可以被家长吊起来打的那种,让人感叹小孩子能长大真的不容易(笑)。人虽然长大了,但这种冒险精神仍然贯串着作者的人生,只是少了那份鲁莽,多了反思与睿智。总体来看,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到世界各地寻找熊蜂的故事。从更大的角度上来说,熊蜂应该属于蜜蜂类,但是它们当然与我们用蜂箱饲养的意大利蜜蜂等物种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家养蜜蜂仅属于蜜蜂类中被称为蜜蜂属(Apis)的极小类群,尽管后者也包括了野生类型,但整个蜜蜂属的物种数不超过 10 个。熊蜂则要多得多,有数百种,遍布在各个主要大陆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熊蜂的体形更大一些,看起来更加粗壮,有些 “熊” 味。相比之下,熊蜂的社会组织规模和精细化程度不及狭义的蜜蜂,但是它们更加多样化。在不同的地方,你会遇到不同的熊蜂物种。作为重要的传粉昆虫,熊蜂的数量和状态变化能够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为我们带来有意义的提示。本书的作者大概也是抱着这样的期许踏上寻蜂之路的。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期待、失望、兴奋、无奈、叹惜等情绪,也能够读到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越是读到后面,这种体验感便越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共存

                喜欢书中作者的一个愿景:如果世界上的每座花园都是野生动植物友好型的,种着村舍花园里的香草、野花,以及自己种植的健康蔬菜,或许在角落里也有一座自制的供独居蜂筑巢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花园和城市中禁用杀虫剂呢?世界上有一些城市已经这样做了,而且并没有出现害虫泛滥成灾的情况。再想象一下,如果用市政厅的土地来养育野生动植物:路旁草坪和环岛不需要几天就割一次,而是种上野生花卉;公园中的草坪可以长时间生长。我们应当说服本地有关部门不要在每个春季摆放一年生的花坛植物,而是在公园的狭长花坛中种植能吸引蜂类和蝴蝶的多年生植物。在大学和中学的校园中,我们还可以建一些长满花的干草草地。在工业区和科技园区中,不要再种植常绿的外来植物,而是种植能开花的本土灌木,这样就可以为蜂类提供食物,也能为鸟类提供浆果。为什么不能在郊区的街道旁种植苹果、梨和李树呢?这样,居民就能在街道旁采摘水果,孩子们也能在上学的路上品尝苹果的味道。我们可以在建筑的屋顶和墙体上种满绿植;可以保护野生动植物丰富的棕地,让它们对公众开放,而不是把它们都铺成柏油地面;可以绿化城市,让野生动植物生活其中,并创建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而这些根本不需要额外花钱。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更加亲近自然,更加尊重自然,能够在高高的草地里用手捕捉蚱蜢,能够观察蜜蜂在荷包豆间飞舞,能够在本地的河渠中寻找蝾螈和边纹龙虱。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讲述了自己从无知孩童成长为生物学家的历程,那是一段让人瞠目结舌的童年时光,充满了科学、激情和火光,可以被家长吊起来打的那种,让人感叹小孩子能长大真的不容易(笑)。人虽然长大了,但这种冒险精神仍然贯串着作者的人生,只是少了那份鲁莽,多了反思与睿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棒的知识又增加了~~

                    环保始于家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回收利用所有可以回收的东西。我们可以做到完全不产生注定被扔掉的垃圾,尤其是可以选择不去购买过度包装或利用不可回收物进行包装的食物。每个人都应该尽力购买由本地有机农场生产的食物。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它们需要我们的支持。家养蜜蜂仅属于蜜蜂类中被称为蜜蜂属(Apis)的极小类群,尽管后者也包括了野生类型,但整个蜜蜂属的物种数不超过 10 个。熊蜂则要多得多,有数百种,遍布在各个主要大陆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熊蜂的体形更大一些,看起来更加粗壮,有些 “熊” 味。作为重要的传粉昆虫,熊蜂的数量和状态变化能够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为我们带来有意义的提示。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期待、失望、兴奋、无奈、叹惜等情绪,也能够读到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越是读到后面,这种体验感便越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微观世界启示录

                      总概,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到世界各地寻找熊蜂的故事。真的是去到世界各地,带着一颗童心,或者一群低头族学生。作者好奇又执着地想要解开熊蜂这个物种的生存现状和轨迹,于是,他便把它当做自己的人生课题。是的,人生课题 —— 这类词语后面常常接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人生课题是什么?我们不用去百度或谷歌检索书中成串成链的博物学名词,除非有哪一个能在一刹那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悸动 —— 此时,倒是应该停留一下,弄个明明白白,不辜负好奇心的影子。哪怕 “明白” 也是暂时的。比如,我检索了欧石楠,还查询了一下英国周边和加勒比海,找到了作者野外考察过的那些岛屿。但它们的名字,我现在一个也记不住了。读完整本书,我记得熊蜂以及它们亲戚们的美图,隐隐觉察到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对物种对环境对这颗星球的担忧。就算不是城市化,生而有年,有些世界,我们永远也无法亲眼看见,尤其那些深受我们生存所扰的微观世界。伟大的探索者,用文字记录自己所见所思,提醒我们:你们并不是这颗星球的独裁者,你们也只是这颗星球的居民而已。切莫肆意而为,罔顾其它生命体。如此这本寻蜂笔记,便也是寻找自己。这是来自微观世界的启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走遍世界寻找熊蜂

                        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非常热爱自然的科学家,从被家长吊打的孩童成长为一个专业的生物学家,走遍世界各地只为寻找各类熊蜂,被这种精神触动了。现代社会,在城市里,大多数人都不能像儿时那样在乡村小路上接触各类昆虫,和自然仿佛也越来越远了,这本书里虽然有很多专业名词,但是不去硬记,就当作一个科普知识读下来还是蛮有趣的,也很适合当作给小朋友的科普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既然与日俱增的城市化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就应发挥想象力,让我们的城区变成自然保护区的延伸,在那里,人类与野生动植物可以和谐地并肩生活在一起。或许期待我们的城市变成 “英国的雨林” 有点异想天开,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去尝试了,那我们的子孙一定会感激不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刻理解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黄石公园养狼的例子联想到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讲义中说到的好心办坏事,以及重新认识河狸以及各种蜂类,大鸨求偶这段描写记忆深刻。一种生物的出现与灭亡对自然界会有多米诺骨牌效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找熊峰的故事

                              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到世界各地寻找熊蜂的故事。从更大的角度上来说,熊蜂应该属于蜜蜂类,但是它们当然与我们用蜂箱饲养的意大利蜜蜂等物种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家养蜜蜂仅属于蜜蜂类中被称为蜜蜂属(Apis)的极小类群,尽管后者也包括了野生类型,但整个蜜蜂属的物种数不超过 10 个。熊蜂则要多得多,有数百种,遍布在各个主要大陆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熊蜂的体形更大一些,看起来更加粗壮,有些 “熊” 味。相比之下,熊蜂的社会组织规模和精细化程度不及狭义的蜜蜂,但是它们更加多样化。在不同的地方,你会遇到不同的熊蜂物种。作为重要的传粉昆虫,熊蜂的数量和状态变化能够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为我们带来有意义的提示。本书的作者大概也是抱着这样的期许踏上寻蜂之路的。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期待、失望、兴奋、无奈、叹惜等情绪,也能够读到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同时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了太多的物种名,越是读到后面,这种体验感便越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位昆虫学家的环球旅行。更具体地说,作者古尔森是一位专门研究熊蜂(膜翅目蜜蜂科熊蜂属动物的总称)的熊蜂学家。他寻找的,都是熊蜂。熊蜂研究属于昆虫学里一门显赫的学问。这是因为熊蜂属和蜜蜂属一样都是社会性昆虫,可以被人工繁殖用于农作物授粉,而且其个大又喜阴,在某些情况下比蜜蜂属更有优势。荷兰、比利时有几家专门繁殖欧洲熊蜂(Bombus terrestris)的公司,向全球几十个国家出售蜂箱,主要用在西红柿、草莓等作物上。鉴于蜂类授粉涉及的作物产值超过每年二千亿美元,这当然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但古尔森很不喜欢这种以直接的经济回报衡量动物价值的方式。他更相信对不同生命本身的尊重和重视将对人类产生更大的益处,因此他的研究不是仅仅盯住欧洲熊蜂这样能挣钱的个别物种,而是关注整个熊蜂属的特性和福祉,尤其是那些日渐濒危的物种。与熊蜂息息相关的生境,当然也是他的关注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灾难是人类发展的成本,那么只能承受,无从避免。

                                  我不知道今天我的这个认知是属于傻冒悲观派,还是属于理性乐观派,无所谓了,我只知道,如果经济发展会带来生物灭绝和地球表面的气候变化,人类是不会为了这些停止自己的发展的,那些我们不愿看到的情景却必然会发生。比如生物大灭绝,比如极端天气,比如病毒造成的人类大量的死亡,环境污染,地球变暖,一切不好的事情都会发生。这是人类发展的成本,无可避免。就拿书里这位生物学家想的那样,似乎全世界只要少喝五分之一的可乐,就能维护住他眼中的生态平衡,这是小学生一样的简单思维。社会复杂的永远不是一道算术题能计算清楚地。在最早进入工业革命的大不列颠都搞不定环境保护,像中美这样完全以发展为导向的大国,又怎么可能为了区区一些终将消亡的物种而阻断经济的发展呢。即使有哪一人领导人头脑发热,这样的事也是做不到的。何况,任何这样的政策最有可能的就是好心办坏事。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记得电影《后天》里的那个桥段,当气候学家,说随着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加,极端气候会频繁出现,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而当时的副总统的回复是,我们的经济一样是脆弱的。后来,在电影里,确实证明了生态是脆弱的,副总统是愚蠢的,而且,在最后总统遇难后,副总统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让国民逃向他们一直欺负的墨西哥的境内。可那也只是电影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现实生活中,只要不是真的发生大的灾祸,国家机器永远是以经济发展为主的。而且,即使发生了灾害,只要精英阶层,当朝的统治者不会受到侵害,或者可以用金钱来避免的话,又怎么会顾忌百姓的死活呢。看看五年后,同一个导演拍摄的《2012》就清楚了,十亿元的船票,宠物狗可以登入诺亚方舟,而预警的科学家却不行。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再拿 2020 年的新冠疫情来说,除了我们国家真的靠真金白银在守护百姓尽量不受到侵害,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哪一个不是精英阶层优先呢?所以,虽然整本书,作者都让我们看到了生物多样性的美好,也提供了一些解决思路。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也就是心怀美好的理想主义者的臆想罢了。从原始智人开始,活下去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为啥有了人类之后,大型的动物几乎消失殆尽了。看过德爷的单挑荒野也好,看过美国那个荒野求生的大奖赛节目也好。当人类吃不饱肚子时,即使凶悍如黑熊、猎豹,在这些人眼中都是一顿肉而已。而像角马、牦牛、麋鹿这些大型素食动物,兼职就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福利。试问有多少人,在看这样的节目时,不是站在人类的一边呢?那么随着人美物质追求的增加,谁能让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几十亿人口统一认知,不再伤害地球,破坏生态,消灭物种呢?笨寻思也知道,这就不可能实现。还有那么多穷人吃不上饭,看不上病,衣不蔽体呢,你让他思考环保?而且,地球会因为人类这样的物种就毁灭吗?哈哈哈。有一部名为《人类消失之后》的纪录片,直白的展示了,地球绝对不会毁灭。没有人类存在,地球会变得更好。宠物猫后变成野生猫,生存力比宠物狗可强多了。而任何建筑物也好,现在的那些钢筋水泥的城市也罢,一年的时间,就会野草丛生,五年之后,就会被之辈淹没。能支撑最久的也就是像胡佛水坝那样的纯石材建筑,也就是能挺几百年的事。那个让我们寝食难安的塑料污染,无非就是在底层中增加出一层不到一毫米的断层罢了。所以,不要总喊保护地球,地球不用我们保护。我们也不会被什么外星文明消灭,唯一能消灭我们的就是那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说好听的就是努力奋斗,过上更好的生活,说难听点就是无止境的贪婪,而且,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贪婪。你可能觉得自己不贪,但是你会不会为你的家人奋斗,那你就会和别人起争端。而你听到美国卡我们脖子、日本又参拜靖国神社了,韩国又叫嚣什么都是他们国家的是,你生不生气,你有没有要为国捐躯的想法,爱国那是人之常情,但爱国,就会和别的国家产生利益冲突。那么自然就不会有惠及全球的政策出现,人类无论是大国家还是小团体,都是面上道貌岸人,背后尔虞我诈的,各种阳谋、阴谋的碰撞。这样的局势是不可能扭转的。你理性乐观也好,傻帽悲观也罢,人类文明的发展根本不受人类的控制。即使全部人都能达成共识,这么干下去,早晚得出事,也没有人能拽停发展的势头。所以,即使我们明镜的知道,极端的气候会越来越多,物种会加速灭绝,冰川会融化,还是什么都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敬候灾害的来临。如果灭绝不了,就重新开始,如果灭绝了,那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任何人。所以该吃吃该喝喝吧。对你把控不了的事,不必担心,过好自己的日子得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审视自然,你将更理解这个世界。

                                    你能想像人類生活有多依賴蜜蜂嗎?日常中許多食物,包括蘋果、草莓、綠花椰菜都需要透過蜜蜂授粉來繁殖,不過 2006 年以來,北半球卻有至少 4 分之 1 的蜜蜂離奇消失,科學家更警告,如果蜜蜂完全消失,人類頂多只能再活 4 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科學家 Jon Hoekstra:「蜜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牠們承擔了基礎的工作,對我們和對環境都是,那就是幫植物授粉確保植物能繁殖。」一旦蜜蜂消失,人們冰箱空了,沙拉變得索然無味,單單在美國就可能造成 150 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更可能威脅到人類生存。就連棉花也有賴蜜蜂來繁殖,全球紡織品就有 4 成是來自棉花,對於蜂群消失的說法包括病毒、殺蟲劑和寄生蟲,而氣候變遷讓情況變得更糟閱讀完本書後,更能深深體會自然的重要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蜂蜜是人类社会最初的能量

                                      生物多样性很喧闹 —— 有的走,有的爬,有的游,有的俯冲,有的嗡嗡叫;生物灭绝却很寂静 —— 除了我们自己的声音以外,一切都很沉默。—— 保罗・霍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寻蜂过程中看人与自然

                                        城市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只能通过动物园和植物园来认识大自然,而动物园、植物园只是大自然的冰山一角!不仅是城里的人,也包括农村的孩子,毕竟农村正在消失。🙏人类在改变自然的路上越来越自以为是。本书作者通过寻找熊蜂,带读者去体会自然探险的魅力,去思考人与自然共存的关系,强烈推荐现代的孩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英国昆虫学家戴夫・古尔森以幽默风趣的笔触,记录了他横跨英国、波兰、厄瓜多尔等地的 “寻蜂冒险”。书中不仅追踪蜜蜂、熊蜂等昆虫的生存故事,还揭示了蜂类在生态链中的关键角色,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书中融合了昆虫学知识、旅行见闻与生态反思。作者通过蜂类的生存智慧,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并呼吁读者关注看似 “不起眼” 的昆虫对地球生态的贡献‌。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