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5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这本书从不同角度给了解读

    想要实现碳中和,首先要建立全面的碳交易市场。碳市场是一个政府主导建立的市场。要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作用,尽可能地降低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政府按照从紧的配额总量把碳配额发下去之后,要价格波动交给市场,政府做的事是立规矩,严监管。政府要做的是向市场传递一个坚定的讯号,未来碳的价格会越来越高,并且要将数据的准确性放在重中之重,包括碳排放的测量、监测、统计以及核查等,并做好监管工作,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认定标准国内统一,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尚不完善,仍是对绿色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掣肘。实现碳中和不易,但正因为不易,里面才蕴含着大量的机会。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量变→质变

      今早罗振宇老师已经给了这本杂志一个最佳注解了,那就是对于这种热门话题,书不如杂志。书要强行形成逻辑结构,而杂志只管搜集有趣的事实和洞见。如此快速的刷书且能够迅速抓到全篇重点,是真功夫啊👍在此我就发表一些我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太成熟,欢迎各位指教 。中国经济在过去数十年间的跌宕起伏,贯穿其中的一个逻辑就是 “成本的变化影响经济绩效”,“综合比较成本优势,成就了中国在全球化中高速增长的奇迹”。简单的说就是因为体量大,在如此大的体量中更容易产生质的变化 。想达成碳达峰、碳中和,在未来几年间不知道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市场影响,创造多少就业机会 。由量变到质变,这就是最好的温床啊。如此明确,如此有确定性的未来十年、二十年,是多么美好的未来图景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现有研究来看,世界范围内的城市人均碳排放和城市的人口密度是呈反比的。也就是说,人口密度越高,人均碳排放水平越低。这可能主要得益于城市集聚的规模效应,随着集聚度提升,人均的基础设施、能耗因共享度提升而下降。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是重要战略新兴产业,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党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际也为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空间,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有机会,但不属于普通人

          碳达峰,碳中和这些概念相当于政策上提出了一个长远的规划,对应的碳排放的企业来讲将些排放量由实转虚证券化交易或是套利的空间。对第 1 次了解这个领域的普通人来说,只能看到有机会存在,但是很难把握住机会,因为其中的坑实在太多了。有政策风险以及对行业理解的偏差风险等等等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仅是政治目标,更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不仅将成为地方和企业发展的指挥棒,影响地方决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乃至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在未来三十多年,带动低碳投资规模要在百万亿人民币以上,将带来巨大的机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 2021 年 2 月 1 日起施行。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这不仅是中国做出的承诺,更是目前中国紧锣密鼓推进的重点工作。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成为地方和企业发展的指挥棒,影响地方决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乃至我们的生活方式。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未来三十多年,我国低碳投资规模要在百万亿人民币以上,将带来巨大的机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1 世纪经济报道》是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下属中国最大的商业报纸媒体,是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致力于服务最优秀的人群,是在世界经济界最受关注的中国经济类日报。全国三大经济类报纸之一。《21 世纪经济报道》2001 年创刊,始终坚持新闻创造价值的理念,以优质内容服务用户,以专业和高度推动商业中国发展,秉承移动优先的方针,大力拓展新媒体业务,旗舰产品 21 财经 APP 下载量已经突破 8000 万,传播力、公信力以及影响力居同类客户端前列,并不断积极开拓知识付费、研究智库、内容电商等创新业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在《突围集》里曾经总结道,中国经济在过去数十年间的跌宕起伏,贯穿其中的一个逻辑就是 “成本的变化影响经济绩效”,“综合比较成本优势,成就了中国在全球化中高速增长的奇迹”。因此中国经济突围的两个方向:“一是扭转成本曲线,特别是体制性成本上升过快的不良势头,争取通过深化改革再次大幅度降低成本,延续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的比较优势。二是鼓励创新,培育中国经济的独到性优势”。可以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正是为了在这两个方面不断降低成本,不断深化改革,不断体制创新。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到中国的碳中和解决方案,也要考虑到这种经验的辐射能力,环境问题不是区域划界可以处理的,必须要有区域间合作才能解决问题。正因如此,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倒逼和推动管理制度、科技创新体制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或许是最迫切、最重要、最有效的创新。也正因如此,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才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碳中和简析

                    碳中和通识与科普一本通可以简述本杂志的简介。没有明确的定论,各家观点都有,需要论点可以自己寻找。最起码对碳中和不是字面理解,这是政府出手,宏观调控的市场调节手段,用碳排放权的方式保护环境,但具体落地情况,还得看这几年的实践。然新冠阴云不散,它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碳中和的落地,大家要发展经济才能存活,而大部分发展还是需要支付环境成本的,升级换代需要时间,现在缺的就是时间,国内落实有阻力,但能解决大部分,国外,估计以此为由,满足自己的利益还是最多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实现“双碳”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

                      内容翔实,角度丰富,论据官方。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