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初中生不容易读得进去
初中老师布置的暑期作业,孩子读不下去,我找出来和孩子共读,这个版本是人民出版社特别给学生的版本,有文章导读也有课后思考,老实讲个人认为只有 “三味书屋” 适合孩子读,其他的对初中生来说有点晦涩,无论是踩死隐鼠后欺骗孩子的长妈妈,还是阴暗的 “叫魂”,更不要说藤野先生和刘和珍君了。如果是高中生和家长共同讨论还是有不少话题,对鲁迅的评价和相关作品的研讨,贯穿近代史,读鲁迅作品,对 “四条汉子”,民国时期文坛各派系争斗都有讨论的空间,可惜初中的孩子只能背诵标准答案,这样如何提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6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近两日读《朝花夕拾》,最有趣的当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也是我第三次读。第一次是语文课本,那时我很讨厌背诵课文(也因此不喜欢语文课);第二次是在上虞闲来无事翻看;第三次就是这回,作为《两地书》的补充材料看,仔仔细细,读得有趣极了。下次去绍兴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遗址游玩,可以给孩子讲这段故事了。这本书的确是学生暑期闲暇时的好读物。鲁迅说儿时国内很少有的带图画的书(现在称为绘本),但觉有趣,很渴望,以至于保姆阿长给她弄了一本《山海经》他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的孩子,绘本垂手可得了,爱阅读的孩子会变多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26.鲁迅《朝花夕拾》想起今天听书时问到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此时我仍在反复阅读的书。” 鲁迅的书就是如此。从小学的《少年闰土》,再到初高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 几乎每一篇都成为必背课文,也不免小时候不懂事的我边背边骂。或许先生瞧见了,大抵只会啼笑皆非吧。现在重新阅读,那些刻在 DNA 里的句子着实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了。不同年岁应该看不同的书籍。小时候经历太少,加上半生不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只是把它们看成一堆文字的堆砌。现在重读,竟是字里行间,满满辛酸泪。今天正好是清明节,看到《呐喊》自序,《秋夜》《记念刘和珍君》深有感悟。即使是先生,也在铁屋子里踌躇迷茫过。但幸好有先生,我们这些年轻人才不会全然在昏睡入死灭。现在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凝练辛辣的笔锋下,一颗炽热跳动的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父亲患病,家人因名医的名声和众人推荐,请来第一位中医为父亲诊治,医生初步诊断后开出药方。作者最初怀揣希望,认为名医能治好父亲的病,对治疗结果抱有期待,同时也因父亲生病而心存担忧。第一位名医持续开具 “原配蟋蟀”“败鼓皮丸” 等奇特药方,父亲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家人无奈换第二位名医,新医生的治疗思路与前一位类似,仍依赖偏方,病情依旧无改善。作者从最初的期待逐渐转为疑惑,对药方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看到父亲病情恶化,内心充满焦虑与无力,对名医的信任开始崩塌。父亲进入弥留状态,家人受旧礼教影响,要求作者大声呼喊父亲以唤醒他。作者照做后,父亲在不安中离世,作者看着父亲的遗体,陷入深深的自责。面对父亲的临终状态,作者充满恐惧与悲痛。按要求呼喊父亲后,又因让父亲走得不安而产生强烈的愧疚感,这种愧疚成为内心难以磨灭的印记。作者回忆这段经历,复盘名医的治疗过程,明确指出旧中医的弊端。同时提及这段经历对自己的影响,为后续赴日学医埋下伏笔。从对个人经历的悲痛,上升到对旧中医现状、封建礼教的理性批判;内心坚定了寻求科学方法改变现状的想法,完成从个人情绪到思想觉醒的转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