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缺席的岛屿故事:从头开始说台湾》。岛屿呈弯曲状,像一个熟睡中的小孩侧弯着身子、背靠大陆、面向蔚蓝无垠的大海。一从遥远的星系回看,地球星图下的台湾,如同一粒微尘。再拉近一点看,它是倚靠着亚欧大陆板块的一个小小的岛屿。岛屿呈弯曲状,像一个熟睡中的小孩侧弯着身子、背靠大陆、面向蔚蓝无垠的大海。六百万年前,当太平洋板块碰撞亚欧大陆板块,使它逐渐隆起形成台湾岛屿的时候,仿佛就已预示了它的命运。地形决定地缘,地缘决定命运。这是一块站在亚欧大陆最前沿的土地,面对太平洋的海浪,不断承受着来自太平洋板块移动的冲击。日复一日,地震年年不断。有时造成巨大的苦难,有时却因为苦难而诞生新的生命力。一如每年肆虐的台风却带来丰沛的雨水,台湾才不会干旱。风浪与地震,苦难与回应,让台湾有了再生的能力,更有了走向远方的生命力。八千多年前,南岛语系人就是从亚欧板块的边缘、大陆的东南沿海,经过马祖,历经两三千年的光阴来到台湾,再历经几千年的时光,从台湾散布到太平洋上的许多小岛,远至复活节岛和新西兰。台湾是亚欧大陆面向大海的前沿,也是走向大海的中转站。汉族人继南岛人之后来到台湾。他们交易开垦、和平共存。虽然有东南沿海的海商(盗)集团把台湾当避风港,但仍相安无事。直到十七世纪,欧洲大航海时代来临,李旦集团和荷兰同时把台湾当成贸易的中转站,台湾才成为兵家相争之地。继而成为亚欧大陆承受西方冲击的前沿,也是亚欧大陆有灾荒战乱时平民的避风港。自十七世纪以降,历经荷兰、西班牙侵占和郑成功、清廷统治,大体如此。到了蒸汽机时代,欧洲国家在攻打中国时,总想乘机攻占台湾为海上基地。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皆然。虽然台湾两次都没有输掉战争。可惜清廷太弱,台湾终究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被割让了。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当了五十年的二等公民,各方面受到歧视,因此日据五十年间,有三十几年反抗不断。在此期间,日本为了掠夺台湾的物产,建立了现代化的基础。但殖民政策的 “工业日本、农业台湾”,使台湾工商业贫乏。工业建设乃是在一九五〇年后,国民党当局靠着 “美援” 和几位具有忧患意识的财经官员,如尹仲容、李国鼎等,才建设起来的。一九四九年,蒋介石的大撤退带来故宫的文物和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大陆的知识分子。这些学有专精的教授、学者、文化人、艺术家、技术专家给台湾孩子带来高质量的教育,成为一代保存了中华文化血脉传承的渡海传灯人。在 “冷战” 体制下,台湾被划入与亚欧大陆对立的一方,既承受着太平洋上现代化风浪的撞击,也承受亚欧战乱的苦难、断裂与分离。从长远历史来看,台湾岛屿的地理位置,构成它的地缘政治地位,也构成它命运的主轴。是幸还是不幸,得看它如何响应每一个阶段的挑战。二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探讨中国现代化课题,总结出 “数目字管理” 的观点。他的大历史观抛开政治与历史恩怨,从大视野着眼,观察冲突的双方如何面对 “大历史使命”。可惜为生命所限,他所谈的中国现代化只有大架构,而未能看到中国大陆现在的现代化过程,也未能叙述台湾现代化进程中非常曲折的一面。一九四九年后的台湾,是蒋介石借由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所建立起来的数目字管理基础,通过美国的军事经济援助以及美国专家的协助监管,才得以建立起来的工业化基础。美苏 “冷战” 体制,使台湾进入美日军事同盟的阵线,台湾借由日本在六十年代后期的资本输出,发展加工出口型工业,走上迅速工业化之路,三十年间从一个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是无数底层的劳动者、黑手、女工、中小企业家、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建筑工地辗转却未曾住过大厦的建筑工、流浪在海上打鱼的少数民族渔工等,无数渺小如微尘、集合起来重如大山的生命,共同建构起台湾现代化的奇迹。然而台湾的现代化进程也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两蒋的 “戒严体制” 下,没有劳工权益、缺乏生态保护、牺牲农业成全工业、都市化缺乏规划、社会秩序混乱、价值观扭曲、传统文化崩解、政治不民主…… 经过七十年代的急速发展,到了八十年代,台湾的不平衡发展已经危机毕露。蒋介石所建立的 “戒严体制” 与权力的垄断,在起初固然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助力,但都市化与工业化,让台湾产生新的社会矛盾,旧的权力结构逐渐无法掌握新的社会脉动,于是过去被牺牲的劳工、被伤害的农民、土地被污染的居民等,纷纷走上街头。八十年代下半叶变成台湾社会运动最兴盛的年代。这个时期的各种社会运动,正是为了召唤应有的社会正义与平衡发展而发动的。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抗争,从破坏环境到生态保护,从劳工被剥削到劳动保障,这互相矛盾的、抗争的力量,却辩证地共同推动了台湾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也就是说,所有的民主运动与抗争,包括了底层劳动者、农村、环境的所有牺牲,共同完成了台湾的现代化。所有的小生命,都是大历史的一部分。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先辈每一代曾走过的路、唱过的歌、流过的泪水,所经历的欢喜与悲伤,都是台湾历史的一部分。邓雨贤的《望春风》和许石的《台湾小调》,周蓝萍的《绿岛小夜曲》和罗大佑的《鹿港小镇》,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和叶启田的《爱拼才会赢》,哪一首不是台湾人共同的记忆?吕赫若的《牛车》和黄春明的《锣》,赖和的《一杆秤仔》和陈映真的《夜行货车》相隔几十年,可笔下的人物却仍然动人。虽然,人的记忆有各自的特殊性,每一个人的生命故事都不同,但我们也一定有共同经历过的时代故事:我们曾在半夜,为上台北读书的学费担心;我们从农村走出来,曾在都市里为寻找第一份工作而茫然于街头;我们曾在民歌声中,带着吉他追女生;我们曾在城市的失落中自我怀疑;我们也曾在重庆南路、台大地下道的书报摊上买禁书;我们也曾为了保护森林而走上街头…… 是的,每个小生命,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大时代。每一个人的故事,连接起来,就是一部大历史。以此史观为主轴,本书的写作做了一个新尝试:将个人命运、生命故事,连接到历史脉络中,重新书写民众的社会生活史。在大历史的观照下,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是孤独的,也不是无端无依的。甚至每一首歌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如《港都夜雨》和《绿岛小夜曲》,即连接着冷战时代的大背景,也融会着小人物的悲欣交集。历史也因为这样的生命、这样的歌,鲜活了起来。唯有从人的生命故事着手,历史才会有人性、有温度、有感情。四台湾的命运既独特又清晰。它的地形决定了地缘,地缘决定了命运。恰恰是站在了一个矛盾而冲突的位置,才让台湾成为大陆与海洋的缓冲点、中转站;既是面向海洋寻求突破的前哨站,也是迎受外来风浪冲击的接受站。有幸运的机遇,也有苦难的遭遇;有突破的喜悦,也有冲击的疼痛。成长,就存在其中。而这也正是台湾作为亚欧大陆板块前沿才有的优势。一如我们从遥远的卫星俯瞰,岛屿的形状如一个侧睡的孩子,背靠大陆,卧在太平洋的边上,感受着太平洋的风,迎浪而活,遇劫而生,海浪,轻拍着岛屿的背脊,如同母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服务台胞台企者,可以多读读,多了解才能有感同身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台湾,命途多舛的来时路上,每一个真正属于她的人,都在用生命叙写故事,唯愿在亚细亚的风中,面对太平洋的海浪,背靠亚欧大陆的母体,能够眠睡如婴儿,步入充满安全和希望的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缺席的岛屿故事读后感

          本书台湾近 100 年的历史 对台湾近 100 年的历史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如果对台湾历史感兴趣可以去翻阅打开来去读 书中讲了白色恐怖是什么 很残酷很现实 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使得台湾人民有种被抛弃的感受 还有许多更深层次的原因 拿不上台面说 致使台湾久久不愿统一回归 有因就有果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