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古人的称谓》都感觉 “很累”,不知道作者花了多少功夫才梳理出了 “古人称谓”,真对作者的敬业精神,学术水平佩服的五体投地。中国古人的称谓可能是全世界最复杂,最难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一个文化现象了。虽然作者费尽心血,为我们梳理清楚,并分门别类做了解说并,语言也简练,述说也通俗,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要说去消化,就是从头到尾看一遍 “古人的称谓” 也会感到头大,不但是难理清,更是记不住,我感觉做个 “古人” 真难啊。我至今仍沿袭和继承了很多古人的称谓,也正是包括这些称谓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让我们自古至今血脉相连,根深蒂固,携手执子,千秋永固。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搞懂 “古人称谓”(那是专家学者的事),但一定要清楚,这也是中华文化宝藏里最博大精深的一部分,值得我们世代珍惜和承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古人的称谓,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回到那个历史现场。对于古人来说,称字、称号、讲避讳,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解释。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那些在古代看起来理所当然、不用解释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时代却变成了一个个谜题。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天,“兄弟” 只用于男性,可古代也用于女性。“女兄” 即姐姐,“女弟” 即妹妹,这种用法,我们在《亲属称谓》中已有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有时直接以 “兄”“弟” 称姐妹。如《史记・管蔡世家》“蔡侯怒,嫁其弟”,《索隐》曰 “弟,女弟”;《汉书・谷永传》“急复益纳宜子妇人”,颜注引如淳曰 “王凤上小妻弟以纳后宫”,这里的 “小妻弟”,就是妾的妹妹。这种用法,在今天是绝不允许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古一理

          。例如,有一位高校女教师,虽然在户口簿上只有一个 “姓名”,可是,小时有 “乳名”;发表文章有 “笔名”;学生称她 “老师”“先生”;按职称,称她 “教授”;按职务,可能称她 “副校长”“副书记”“主任”“主编”;如果参加几个学术团体,又可能称她 “会长”“理事”“秘书长”;在家中,丈夫称她 “妻子”“老伴”,孩子称她 “妈妈”,父母称她乳名;各位亲属则可能称她为 “姐”“妹”“姨”“娘”“婶”“姑”“舅妈”“嫂子”“侄媳妇”“表嫂”“表娘”“岳母”“婆婆”“奶奶”“舅婆” 等;周围的人会称她 “小姐”“夫人”“女士”“太太”“大嫂”“大婶”“大娘”“老太婆”;还有今天无往而不用的 “同志”“师傅”;老同学见面,会称她的绰号…… 当然,还可以举出许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真的有这个合称吗?

            称庄周、贾谊为 “周贾”。
            格式引文:
            袁庭栋著。古人的称谓。中华书局.2025:39.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G6vX8L91ZlpLwIq0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在秦汉之前,姓是姓,氏是氏,姓和氏是两回事。而一直到近代,名是名,字是字,名和字也是两回事。2. 古人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比较讲究 “礼”,所以一般不直呼其名,而会用尊称来称呼。称字、称号、称官、称地望,都是表达对对方尊重的一种表现。3. 古人的避讳文化始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弛于明清。4. 学习古代称谓常识,本质上是在帮我们回到历史现场,让古今之间不再隔阂,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