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法不离情
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反常案件应该用权道裁断;孝行不能越出私门危及第三人;孝子扬父之美,不陷亲于不义;法律必须衡量判决后的利弊…… 作者引经据典,体现在书中便是群臣各抒己见,皇帝权衡利弊后也终于下达了本案件的最终判决:死罪当诛,孝心可伤,其减暂刑,赐使自裁。对于自称 “殺人救父,义无反顾;触法而亡,死而无憾” 的嫌范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阅读的过程亦是不断反思自我的过程,对于本书中的某些观点,我颇为赞同,以下摘录分享给大家:严格来讲,任何法律写成之时,就是过时之日。圣人不能活着成圣,这也许是圣人的悲哀,却是时代的福音。血缘是亲情的边界,亲情的边界,就是国法的起点。一个人在突然目击耳闻极其可悲可怖的人间惨剧时,一定会基于人心的通感,心中惊骇悲痛到失态忘情的地步。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第一,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或称中华法系,是一套融合了法家原则和儒家伦理的特殊系统,它既会严格依据法典拟定判决,又会根据犯人所处的伦理情境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第二,按照儒家的仁政理想,司法者在断案时不应拘泥于法条,而是要根据世道的具体情况做出灵活判断,使刑罚的轻重紧随时代的波动,在太平年代司法可以严格,但在乱世则应对铤而走险者展现出适度的体谅。第三,中华法系的理想司法程序分为三个阶段:“主者守文,大臣释滞,人主权断”,司法官员应严格遵循法典断案,而当疑难案件通过奏谳制度提请讨论,文臣就可以依据经典对案件做出创造性的阐释。最终,案件交由皇帝权断,而这种权断包含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1. 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或称中华法系,是一套融合了法家原则和儒家伦理的特殊系统,它既会严格依据法典拟定判决,又会根据犯人所处的伦理情境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2. 按照儒家的仁政理想,司法者在断案时不应拘泥于法条,而是要根据世道的具体情况做出灵活判断,使刑罚的轻重紧随时代的波动,在太平年代司法可以严格,但在乱世则应对铤而走险者展现出适度的体谅。3. 中华法系的理想司法程序分为三个阶段:“主者守文,大臣释滞,人主权断”,司法官员应严格遵循法典断案,而当疑难案件通过奏谳制度提请讨论,文臣就可以依据经典对案件做出创造性的阐释。最终,案件交由皇帝权断,而这种权断包含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