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5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村上春树我最爱的作家

    超现实的描写称为村上春树挪威森林后一再描写的内容。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写作,我在作者的故事中,生活中,访谈中,试图找寻答案。如果一生只读一个作家的书,我还是首选村上春树。第一次,有一名日本作家在书中正视南京大屠 s,实在难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到第一人称的村上

      1、多年之后,村上又找回了自己的「第一人称」,代入感更强,或许和不同时期的写作追求有关,反正那是他自己的事; 2、二十多年来,村上从中年到老年,几十部小说的主人公,也从青春到中年,一直保持着同样迷人的素质:坦诚、谦和、爱音乐、社交恐惧、平庸外表下的某种才华、与现实之间相当自然的距离感; 3、对事物表层之下细微的、多维度敏锐的表达,对抽象的具体化,只有老老实实打磨,才能办得到; 4、无论哪一部,2 和 3,都是最为迷人的部分; 5、全然不会在意「这部作品比之前怎么样」这样的话题,一个作家,持续地写下去,不偷工减料,不自以为是,每个阶段都能有「下一个追求」,已经足够; 6、故事里的留白,越来越高级; 7、多年之后,又一个林少华译本,与施小炜相比,并不在于谁更优秀,更在于林译本的文体意义。 8、与之前几十篇小说里只有三明治、啤酒、意面、咖啡…… 相比,这回终于写了一点点日料,虽然只是料理了一回鲷鱼,竟然还提到了一次芥末(被林少华翻译成辣根),算是极大的一次突破了~希望今后的几十年里,能出现点寿司、和果子、抹茶、拉面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原谅自己

        村上春树的这本书,是关于原谅 —— 原谅他人,原谅曾经做错事的自己。
        故事从一位画家被妻子突然宣布离婚扫地出门开始。他在朋友家寄宿,在阁楼里发现朋友父亲留下的遗画《刺杀骑士团长》;和房子隔山相望的对面总有一个中年人默默注视他,有一天,那位偷窥者登门拜访,要求画家为一位女孩画肖像,而那女孩正是被中年人抛弃又不敢相认的女儿。
        一天夜里,神秘的事情开始逐一发生:画中的骑士团长活了过来,树林里响起了奇怪的铃声,女孩突然失踪。
        村上春树的书,情节真的不是很重要,甚至读的时候都不会去期待什么谜题揭晓的结局,你要做的就是端一杯爱喝的饮料,任文字流过自己的身体,坦然面对心里的第一感受。剩下的别问,问就是不知道。
        村上师傅用大量隐喻讲述了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无法原谅的人 —— 或是挚爱,或是自己,怎样能从过去中走出来,是作者最终要讨论的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看懂

          虽然没看懂,但是感觉很有深意啊,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没有争议的作品

            读书本身是一件乐事读书评也是有人偏激有人理智施也好,林也好,赖也好译者本身各有风格若要理解原作者只能读原文吧我觉得林译有一贯的风格干净,雅致习惯之后只要读上几页就能大体猜到译者是谁这一本读完很舒服除了故事情节还从中体验到了音乐美食和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有点神秘,却没有解释

              村上春树的小说,我可能读过超过三分之二,这些年来,也深深地被村上所勾画的人物角色所感染他那份既寡淡却不冷清的日式风味。这本《骑士团长》也不例外。
              小说的书名已经起得非常猎奇,而我们也很快就发现了谁是骑士团长。
              一幅画,在阁楼里落了灰,却因为一个看不见的 “魂”,而被赋予了它的角色。
              从村上的小说,能够看得出来,他本人这些年在喜欢什么。比如,这一次,“我” 是一个不怎么知名的肖像画画家,闲暇时给孩子们上课。


              学过画画的人,能从文里读出来,村上不是假装自己学过画画,应该是真的认真学过。
              大概这是小说家,在塑造一个角色时候,需要去下的功夫。
              《骑士团长》这本书,在一开始,就抛出了很多个悬念,让人忍不住要继续追下去。
              可是,村上的小说不是悬疑剧,更像是超现实主义的画作,立足于现实之上,却不能给你更好的,或者合理的,对于结果的解释。
              如果你万事都求一个 “为什么”,也许你看完这本书,依然不会找到故事里的答案。
              但是,如果你能够不那么较真,看看这个包含着很多 “不可思议” 却又看似 “稀松平常” 的故事,你会觉得精彩 ——
              原来可以这样,自圆其说。
              喜爱村上,即使这不是我最喜欢的故事,《骑士团长》也依然值得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亲眼目睹了村上对菲兹杰拉德的热爱和看到了另一种小说

                不知为何,在 17 这个年纪和日本文学及其他艺术有了一种羁绊和关联,无论是新海诚的电影、井上雄彦的漫画,亦或是村上的小说,都给我一种前所未有、深自内心的感动,当然还有北海道和东京塔下的樱花树。        村上看来是极钦佩菲兹杰拉德的,这部小说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上都有《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身影。除此之外,我想每个人都会想过这样或那样的人生,恰如免色的白色豪宅里的秩序井然和雨田具彦家里的奇幻、悠闲和自在,又比如说为了某个人而进行的冒险以及历经千帆后和所爱之人重归就好……        一部伟大的作品应该让它的读者看见时代和自己,无论是菲兹杰拉德还是村上春树,他们无疑都做到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为一种恩宠。

                  一场大火过后,一切都结束了。团长没了,小孩子出生了。新的生命开始新的一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燃的小说

                    兴趣盎然的看完整本书,充满期待的追着走。其中,有非常精准的语言和非常难得的翻译。理念最先被杀死,但理念被杀死之后人生进入另一个阶段。美丽的女人,精致、有钱、有腔调又有能量的男人,纯洁的少女,跟道德无关的单纯的性。这种小说传送出种种美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锅烩

                      村上春树的书一如既往的将神秘主义和现实交融,但这次放弃了以往擅长的双线平行叙述的模式,不得不说,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彩,当然林的翻译也必不可少。所谓的一锅烩是指能看到柏拉图、菲斯杰拉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作品的交融,毕竟是老选手了,乱炖的味道和火候都不赖,是道好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刺杀骑士团长

                        一部含有太多隐喻的小说,没有丰富的阅历看这样一本小说怕是理解不了各个人物角色想要反应的现象。人生,想要抓住的往往会失去,活出自己,这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刺杀骑士团长

                          现实世界中,究竟哪些是实的,哪些又是虚的,不必深究,用心去感受当下就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念、隐喻、记忆、梦幻、现实

                            熟悉的 1Q84 式魔幻,典型的村上春树风格,有一种让读者一直读下去的魔力(哪怕是听了好几遍听书解读版之后,这种情况实在罕见)。  “我” 在治愈创伤的路上,与自己黑暗面的 “和解”;终于在 “洞” 中艰难重生。  雨田具彦用一生来治愈刺杀行动失败导致朋友和 “情人的死亡”,  免色涉这个人生赢家却在怀念女友,并为了与” 所谓的可能是自己的女儿”- 真理惠产生交集而费尽心思;  关于杀死理念这个说法,听书栏目引述的解读是这样的:  雨田具彦在过去那段黑暗岁月失去了最爱的一切,遭受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他把本该发生而没能发生的事情隐藏进画里。。。  小说中出现的几乎所有人物,都有自己 “黑暗的一面”,他们在经历种种奇遇之后的最大收获,也许就是 “直面自己的影子,学会与影子共存:。  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多多少少都有一种缅怀:本该发生而没能发生的事情(这类遗憾);而有多少人能有这种勇气和觉悟,完成自我救赎,又有多少人能够” 直面自己的影子,学会与影子共存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下到深井的最深处

                              村上春树的不同作品中几次出现进入到地底深处的情节,而且都是把上面的盖子盖严,不露出一点光线的那种。然后主人公在其中坐下思考,或一小时、或一整天还要多…… 我每每读到这样的情节都会真实地感到紧张,并替主人公捏一把汗。我觉得自己在那种狭小封闭的空间里一分钟都呆不住。而且,需要对上面的人有极大的信任感才可能作出这样的决定。那么村上先生追求的是什么呢?纯粹的孤独和宁静?最大程度地接近对 “黑暗”、“死亡”、“与世隔绝” 的思考?对人性信任度的拷问?用自己的生命去探究和拷问信任?不得而知。却又很是佩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需要这样舒适地文艺吗?

                                这些年来,如此有计划有规律的创作出版,销量又能得到持续保证,作为职业作家的村上春树似乎是在用自己的工作表达着一直颇为人称道的日本传统职人精神。而作为对其敬业执着的回报,就许多资深粉丝而言阅读村上小说也确实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或理想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得不承认,作品质量的稳定是关键因素,就像人们总会选择去熟知的品牌反复消费一样,精神上的消费也需要有足够质量保障的深受信赖的品牌。村上自然深知个中道理。虽然近年来他多少放弃了一贯深居简出的固有习惯,开始接受更多采访,参与更多活动,运作个人网站,时不时发些福利给关注他的人们;但文本作为能够维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稳固关系的重要媒介,依然最能左右创作者完整的写作意识。唯有作品才能最有力地制造并保持其特定的风格,形成其独有的标签。但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逐渐养成和他们对作者期待和依赖心理的逐步加强,文本变得很难再为作者一人所掌控,作家原本强势的创作欲望或多或少将被压抑,而读者的存在,或者说作家所预想的读者对文本可能存在的期待和需求则显得越来越重要,这部新作也不能例外。所以,《刺杀骑士团长》与其说是村上本人写就的,还不如说是在他与读者长期稳定的供求过程中被磨合出来的,作者,读者,和他们身处的时代文化特征,共同决定了作品的特征。


                                一、持续增加的物质舒适度
                                对现代生活物质上的依恋一直是村上小说吸引人的重要部分,在他笔下,纵然是社会边缘人也依然拥有足够优雅生活的物质条件。事实上,他本人也更青睐这些似乎不用埋首于挣钱的辛苦就能过得不错的 “文艺男女”,一如他自己。甚至,为了让他们看上去更文艺,更不食人间烟火,他能轻易地将他们的物质来源抹去,好比本书男主角 “我”,一出场就是个有一定存款,可以开着车一路旅行个把月的 36 岁男子。因为婚姻破裂,这趟疗伤之旅落魄中带着潇洒的韵味:公路,露营装备,商务旅馆,低调轻便的日本车,忧伤在现代文明世界的包裹下平白生出温暖和美感,更重要的是,它恒温,且契合普遍读者的日常体温,作者的 “控温” 能力无疑是一流的。然而,相比前期作品里被细心维持着的低调节制,这本新作中对奢华物质的念叨还是过多了一些。如果说《海边的卡夫卡》还停留在通过古老的图书馆,山上的小木屋,一场可以裸浴的大暴雨来营造一个比较单纯文艺氛围,那么《刺杀骑士团长》里频繁出现的豪宅,豪车和让人头晕目眩的美酒美食实在让人怀疑村上近年来的版税是否又增加了不少。当然,不是说完全不能出现奢华的场面,在作家大多是闲散贵族的前几个世纪,不奢华反而是不正常的。但村上笔下的奢华实在过于舒适妥帖,甚至让人不可自拔地流连于奢华本身,而忘了描绘它们的语言的存在。
                                文学书写,是一个语言与物质角力的过程,一个不可见与可见相遇,冲撞,并最终胜出的过程。作为赢家,语言在作品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绝不能成为自动退让的怯弱失败者甚至是卑躬屈膝的仆人。从这个意义上看,村上所竭力雕琢铺陈的 “免色” 这一人物,近乎完全失败:隐士,富豪,还是工于心计的商人,或寻找女儿的父亲?除了看到满身的标签,人物本身的血肉几乎如他的名字一般被生生褪了色。他似乎无所不能,又似乎一无所能,其套路很类似于当下时兴的 “仙侠传” 里的某些角色。不客气地说,村上此番新作最为笔者惊讶之处,即在于它有许多类型文学的特征,其中人物的物质化倾向是最严重的。他们仿佛被平白赋予了一种权利,可以无限度地享用物质文明的所有成果,他们真正是 “物质生活极大富裕” 后的产物,被物质塑造出来的拥有人的形体模样的物。
                                二、更理想惬意的文艺居所
                                当然,村上不可能完全放弃 “文艺”,他是掌控平衡状态的高手。然而即便是 “我”,一个被妻子抛弃的落魄画家,也仍无可避免地需要维持现代中产惯有的生活方式。除了喜爱古典音乐和歌剧,还做一手好菜,会煮咖啡。这些坚持了好多年的旧元素一直被作者不厌其烦地使用着,倒也无可无不可。稍有不同的是,村上显然不再满意让这样的人吊儿郎当地混居在某个大都市里,“城市隐居者” 模式已不能再满足这些人物的需要,而像少年卡夫卡那样被掩藏在深山某个简陋的小屋子里,可能更容易被人嫌弃吧。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处甚是完美的现代文艺工作者的隐居所:绝佳的地理位置,简洁的居所环境,煤卫不少,屋室敞亮,前庭后院,样样俱全,自然还有一摞摞的黑胶唱片和功能完好的唱机。
                                请问这是建在山上的度假村吗?我们是否应该为作者没有堕落到把马桶的牌子罗列出来而感谢上帝?在如此适宜的现代化居所里 “拷问” 人生,似乎就是此书的主题吧,虽然拷问行为本身在笔者看来更像是来来回回的瞎折腾,比如听到莫名其妙的古铃声,钻到洞里去体验黑暗,还有被作为重点一再推出的 “理念” 和 “隐喻” 这两个词,作者在自己营造出来的真真假假之间随意穿梭,还适度地带了点悬疑色彩,将人与鬼,形与气,虚与实,幻与真串成一锅大杂烩,乍看面面俱到,实则却如临时搭建的帐篷缺乏牢固地基,一推就倒。最可怕的是:麻木,无论作者如何折腾,如何倾诉其大脑深处挥之不去的理念,这些语词和段落都产生不了任何作用,全然没有痛感。按说要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伦理危机,一如这小说想做到的,对村上来说并不具有多么难以企及的高度,事实上他已经通过不少作品做了全面的呈现,那么这部新作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他为什么要做这一次看起来非常失败的尝试呢?窃以为,他是在试图搭建某一个 “居所”,一个可以把现代人的文艺生活稳妥地放进去的理想居所。它需要适当的沉重和虚无,也需要适当的惬意和舒服。在这样一个地方,文艺这桀骜不驯的本性,要被妥帖地熨平,拉直,拍松,捂暖,然后安安静静地呆在里面。文艺需要被一种全面的完美的舒适度规训,一如这个作品所呈现出的那样,最后谁都不会失去什么,因为谁都是这样小心翼翼地呆着。这,就是平庸。
                                被读者和文化市场所束缚的村上春树自然有其可悲可叹之处。他的保守,他的小心翼翼的平衡,使之只能不断流连逡巡在其最为熟悉,最便于掌控的文字世界里而难有突破。当然,笔者倾向于认为 “突破” 与否可能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类似于一种不太现实的苛求。因为作者本身不能轻易超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除非他从来就与之格格不入。对他者,对时代,对世界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作家基本的创作格局。村上是迎着时代的那一类作家,这是他的立身之本,也是书写之源,读者和市场的需求对其固然能形成一定影响,但最终左右不了他基本的写作态度。要知道任何一个文学场域的形成,都是读者、读者及时代共同参与及谋划的结果,至于村上陪跑 “诺奖” 之事,也只能说这是场域之间彼此排斥的结果,作者自身能力并无太大关系。
                                刊于《北京青年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