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金庸式的江湖写法,武侠小说的经典模式

    1⃣️ 愿意花八个半小时来读这样一本好书。几百年之后,金庸的这些作品将成为永远的经典。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又把所有想讽刺的东西,都设立在虚构的武侠世界中。2⃣️ 无论是嬉笑怒骂的韦小宝,还是傻人有傻福的石破天,更别说侠之大者的郭靖,全都转化成一种文化语码。很多影视作品,一次又一次致敬他小说中的桥段和人物。东方不败、张无忌、神龙教。3⃣️ 即使是《书剑恩仇录》这样嵌套在历史事件中的作品,他也能写出深意。即使是松散结构的《天龙八部》,你也能从三个男主身上,看到离奇的身世。扫地僧,一个神奇的存在。4⃣️ 金庸之后,再难有武侠作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他所有巧妙的结构,都无限的拉高了,你对武侠小说的期待。而在阅读体验中,再难找到这样了解你心意的作者。5⃣️ 杨照先生的这部作品结合了历史背景,社会变迁,去解剖金庸笔下的人和物,可谓是眼光独到,不可多得,非常值得阅读,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杨照笔下的金庸和武侠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当金庸带着这些宏伟巨作在华山论剑之时,我们看到了武侠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再一次交汇,然而很多人却并不太了解这位名人。《不止江湖:用武侠想象另一个中国》作者杨照在多次阅读完金庸著作之后结合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轨迹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幅画。一面是充满想象的武侠世界,一面则是身处历史潮流的现实世界。1. 看见金庸现代的青少年或许对于金庸这个名字有些陌生,可对于以前的人这可能就是几代人的青春。尽管如此,我们看见的更多是作为读者想象中的作者金庸,亦或是各种新闻和传闻中的模样。至于真实的金庸,确切说身处历史潮流的金庸则长期被忽视。我们对于现实世界里的金庸更是所知甚少,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算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我们熟悉的是他的作品,是他笔下那个想象力丰富的武侠世界。至于他所身处的现实世界,则很少与之联系起来。全然忘记了现实世界才是武侠世界的重要基石。如果说武侠世界里金庸是为无数人造梦的大师,那现实中他就是投身新闻事业的强人。事实上他的武侠最初连载就是为了办报纸,此后在创办了知名报纸之后依然贡献了不少的经典。和寻常人不同,金庸作为大师,起手就是经典,而此后的部部作品更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不幸的是他像一个狐狸将自己的脚步扫干净不给人们考证的机会,只能看见一部部留下的作品。这给本书的写作增加了难度,也让我们对于武侠和那个动荡的岁月有了更多的了解。2. 生于忧患作为名门望族之后,金庸没有想象中的锦衣玉食,尤其是身处在历史的大变局之下。他笔下的作品更是如此。汉人和异族的冲突是主基调,现实中的抗战更是引起了他的持续关注。在武侠世界里借助主人公去探索答案,在现实世界里通过时评和报纸发挥更大作用。要是用现在的话来说,金庸可以说是日更的鼻祖。一手武侠,一手时评,凭借一己之力书写了许多传奇。作为体验过日更的人,愈发明白自己和金庸之间的巨大差异。他所要做的不光是笔耕不辍,而是长时间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在自己外出公干之前也常常是准备够素材安排好才出发,如此才可以让连载的读者不至于太失望。在这个漫长的更新过程中他曾经也请过认代笔,不过就像《天龙八部》里的阿紫一样,他对此不是很喜欢。除了这部之外,剩下的基本都是他的原创。他笔下的新武侠,新的不光是形式,而是内容。我们甚至可以说金庸凭借个人魅力重新书写了武侠小说。有着历史考据癖的他可以说用着轻松的形式在做严肃的历史考据工作。3. 倚天屠龙很多人可能像我一样没有全部读过金庸的作品,但是通过影视剧的改编开始了解。在此之后我也曾经翻阅过金庸的原著,当然是连载之后重新编写的作品。金庸作为一个控制狂,一起手就构建了宏大架构,这在《倚天屠龙记》里表现最为明显。和许多连载的人不一样,金庸并不是和我一样想到哪写到哪,常常是有着自己的谋篇布局。作为主角的张无忌迟迟不上场就是一例。前面大量的铺垫都是为了对战光明顶,让这个正邪难分的角色打破了人们的以往预期。或许这就是金庸,总是试图打破人们对于作品的预期,不断改写武侠小说。在我看来,《倚天屠龙记》下的江湖更像是另一种职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普通人更像是被欲望不断驱使。江湖不止是打打杀杀,还有人情世故和儿女情长。如本书作者所言,张无忌的情感成长占据了不少的篇幅。除了男欢女爱,更有面对误解的思考。在此之外,更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思考。一个人到底应该由出生的种族所决定还是根据后天的行为?作者可能会得出自己的答案。4. 天龙八部按照作者所言,《天龙八部》是最不适合改编为影视剧的,不过我恰恰是通过电视剧才开始了解的。曾经在课堂上翻阅的原著,更像是在借着电子书在消遣。阅读金庸的作品需要准备,这可能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对于本书,作者的建议是要做好自己的准备。换言之,你所做的准备决定了你能在书中读出什么。值得细读的书,有些人可能只是和我一样图个乐子。而像作者这样的,却和金庸在佛学上有着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当然只是为了休闲娱乐倒也不必如此,只是会错过许多精彩的内容。金庸书写的与其说是各路豪杰,倒不如说是借着其讲述了佛经里的怪物。在我看来,更像是人面之下的欲望以及人性。人人鬼鬼,在其中轮番登场。大时代下的小人物,难免不受到时代的裹挟。个人的努力有些时候最终拗不过时代的变化。或许可以说人物的命运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曾经的一切好似过眼云烟。5. 笑傲江湖赤子之心令狐冲混迹江湖,金庸在《笑傲江湖》里对于权力和政治的剖析让人深刻。或许正是因为了解之深,金庸更加明白自己在现实世界的政治里很难有太多建树。作为政治小说,那些揭露人性阴暗面的部分难免让人感到不适。书中对于日月神教的描述可谓是入木三分。厉害的不是东方不败,而是因其搭建起来的政治系统。系统一旦上线,谁也没有办法改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处政局,更是如此。在权力的游戏下,谁也没有办法逃离。哪怕那些一心想要远离的最终也难逃魔掌。对于现实和公共领域事务,个人感受到的无力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武功高强的大侠身在其中也难以获得自由,更会受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束缚。现实世界里,大变局下的小人物更是如此。大概正是见识了政治游戏的阴暗面,金庸才明白自己最终不适合通过这条路实现自己的抱负。退而求其次,新闻和时评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更适合自己。6. 写在最后作者将作品写得通俗易懂往往会给读者一种没有门槛的错觉,事实上是娱乐没门槛,可是要真以为自己就可以指点江山就错了。至少应该是和作者站在差不多的水平上才可能实现。以往阅读金庸小说,更多在乎的是其中的趣味性,哪怕联系现实更像是蜻蜓点水。有趣的是有时会认为自己技高一筹,想来实在可笑。阅读完本书,不光对于武侠小说有了了解,对于金庸和他的作品有过深刻认识之后才明白无知无畏有多滑稽可笑。武侠小说通过连载的形式出现让读者上瘾,本身可以说是通过让读者舒服的方式展现。过了那个一味取乐的年纪之后,我们要学着接受其中不那么让人舒服的地方。或许可以说正是这些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地方才可以在思想上变得更加成熟,至少可以对作者的深意有多一点了解。武侠或许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可它终究飞不出现实。我们看到书中人的互动,更像是历史场景下的相似一幕。但凡对现实多一些了解,我们就不再是一个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吃瓜群众。或许对于现实和自身都会有不少的益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更清晰的江湖

        最早接触读金庸之类的书是从六神磊磊开始的,但是这一本呢,感觉这个深度又提升了很多。因为确实金庸在写的时候有他的历史背景,但是读起来就可以有很多的快乐。这份快乐是从哪里来的?感觉在这本书里面有的清晰的认知,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感受。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武侠,是现实的一剂解药

          作者杨照说,金庸的伟大在于 “用武侠世界和江湖社会想象了另一个中国”。这句话点破了金庸小说的本质:它们不是单纯的武侠故事,而是一场关于文化身份的重构实验。金庸让郭靖在襄阳城头高喊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让张无忌在光明顶上质问 “正邪之分”,甚至让韦小宝用市井智慧解构庙堂权谋 —— 这些看似虚构的情节,实则是金庸对近代中国历史裂变的回应。作者拆解得极透彻:金庸的报人生涯、香港的特殊地缘、冷战时期的政治困局,共同催生了一个用武侠寓言疗愈现实创伤的武俠小說家。书中最精彩的,是作者对金庸人物的 “祛魅”。比如杨过,这个断臂狂傲的 “西狂”,在作者笔下竟与鲁迅笔下的阿 Q 产生了隐秘关联:他们都活在身份焦虑中,一个用偏执对抗世界,一个用精神胜利法自欺。再比如《天龙八部》里的乔峰,作者指出他悲剧的根源不是身世之谜,而是民族主义叙事下个体身份的撕裂 ——“中原与契丹的二元对立,何尝不是现代中国人在文化认同困境中的投影?” 这种解读跳出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窠臼,将金庸人物拉进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作者反复强调,金庸的江湖从未远离现实。书中提到一个细节:上世纪 60 年代香港 “逃港潮” 期间,金庸在《明报》社论中疾呼人道主义,同时又在《神雕侠侣》里让杨过与小龙女冲破礼教束缚 —— 社论与小说,构成了金庸对时代困境的双重回应。这种 “互文性” 的洞察,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武侠小说里的爱恨情仇,都是现实世界的倒影。正如作者与法学家翟志勇对谈时所言:“当法律无法实现正义,人们便期待侠客降临。” 许多人认为金庸小说难登 “严肃文学” 殿堂,作者却用扎实的文本分析反击这种偏见。他梳理金庸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的创作轨迹,发现了一条清晰的文学进化路径:早期作品还在模仿传统武侠套路,到了《笑傲江湖》已娴熟运用政治寓言手法,而《鹿鼎记》干脆以反武侠的姿态,完成了对武侠类型的终极解构。更难得的是,作者将金庸置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谱系中,与鲁迅、张爱玲等作家对照,揭示其 “用通俗故事承载文化启蒙” 的野心。

            转发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三部曲连贯起来,从大架构上看,会有一个主题浮现出来:什么是 “正派”?“正” 与 “邪” 究竟要以什么标准来划分?一般划分 “正”“邪” 的标准真的能说服我们吗?这里碰触到社会评断机制,展开了关于正义观念的坚实讨论。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武侠与现实间,看见金庸的笔与心

              读《不止江湖:用武侠想象另一个中国》,恍然间,像是将金庸原著走马观花地重览一番,却又觉比单纯阅读原著,多了几分对金庸武侠世界与现实千丝万缕联系的洞察。 金庸的武侠世界,绝非架空的空中楼阁,而是现实社会的折射与投影 。在《射雕英雄传》里,郭靖这位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的英雄,在乱世中坚守大义,力抗外敌。他的抉择、他的挣扎,背后是家国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残酷现实,映射出战争年代人们对和平与正义的渴望。《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出身市井,在官场、江湖中左右逢源。他的经历是对社会复杂人际关系与权力斗争的夸张呈现,让我们看到现实中人性的多面与官场的黑暗腐朽。金庸以武侠为壳,将历史、政治、人性等诸多现实元素融入其中,使江湖成为另一个观察现实的窗口。 书中,杨照老师深入剖析金庸跌宕的人生阅历、强烈的个性特点和自觉的写作追求。金庸出身书香世家,早期接受中西结合的教育,这为他的武侠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他在创作武侠小说时,正处于特殊的个人境遇和复杂的时代状况中,这些经历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与情感底色。金庸通过武侠小说表达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对理想社会的憧憬,这使他的作品有了超越武侠类型的深度与广度。 从写作手法上,金庸将中国传统知识系统巧妙架构在小说叙事里。黄蓉这一角色便是典型,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术数无所不知,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将传统文化与武侠故事的融合,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为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他还善于塑造性格鲜明、复杂多面的角色,从早期的黄蓉到后期的韦小宝,每个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仿佛他们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欲望与挣扎。 《不止江湖》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读金庸武侠世界的钥匙,让我们明白金庸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创造了一个快意恩仇、刀光剑影的江湖,更在于他借武侠之笔,书写现实人生,传达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读完这本书,再回顾金庸的原著,会发现那些熟悉的故事里藏着更多未曾察觉的深意,武侠与现实的交织也更加清晰可感 。如果你也是金庸迷,渴望深入探寻他笔下江湖的奥秘,这本书不容错过,它将带你走进金庸的创作世界,感受武侠与现实碰撞出的独特魅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完杨照《不止江湖》,才懂金庸写的从来不只是武侠

                一、少年读金庸看热闹,中年遇杨照见真章 “凡有华人处,皆有金庸书”,这句流传半世纪的评价,道尽了武侠泰斗的影响力。少年时翻完《射雕》,只记得郭靖弯弓射大雕的豪迈;青年时读《笑傲》,沉醉于令狐冲的洒脱不羁;直到遇见杨照的《不止江湖》,才惊觉自己此前不过是 “外行看热闹”—— 那些刀光剑影里藏着的历史密码、侠义叙事下的时代焦虑,竟被忽略了整整半生。作为沉潜多年的 “经典摆渡人”,杨照以台大历史系的治学功底、哈佛大学的学术视野,为金庸武侠打开了三重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最动人的魔力,在于它让每个普通读者都能从 “金迷” 升级为 “懂金庸” 的同路人,在江湖故事里照见中国的百年风云与人生的千般滋味。二、人生轨迹照见江湖底色:金庸的笔藏着自己的路杨照的解读从未局限于文本,而是率先将镜头对准金庸本人跌宕的生命轨迹。出身海宁查家名门的金庸,十三岁便因日军南下踏上流亡之路,从丽水到重庆的颠沛岁月,后来在《东南日报》的新闻历练,以及为《大公报》迁居香港的人生转折,这些看似与武侠无关的经历,实则都成了创作的源头活水。书中最令人唏嘘的剖析,莫过于《碧血剑》的创作密码。杨照考据发现,金庸写袁承志最终携青青远走海外时,正经历着理想与现实的剧烈碰撞。这个看似 “逃兵” 的结局,并非武侠小说的败笔,而是金庸对时代的深沉叩问:“如果历史不能改写,个人还能做什么?” 当杨照将这一情节与金庸父亲惨遇的家族伤痛相连,我们突然读懂了那些江湖侠客的孤独 —— 他们的挣扎从来不是虚构的传奇,而是作者亲历的生命重量。更精妙的是对 “寻父” 母题的解读。从郭靖寻师如寻父,到段誉、张无忌对身世的迷茫,杨照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角色的痛苦,都是金庸本人的生命投射。” 这种将作者人生与文本细节交织的解读,让武侠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成了可触摸的生命叙事。三、时代风云注入侠义灵魂:江湖从来连着现实 “金庸写武侠,不是为了让你做武林盟主,而是让你看清自己活在哪个时代。” 杨照在书中的这句话,道破了金庸作品穿越时空的本质。1957 年《射雕英雄传》在香港连载时,街头市民追着报纸跑的狂热,表面是为郭靖黄蓉的爱情,实则是在乱世中寻找 “小人物能否活下去” 的答案。杨照的考据更揭开了一个惊人细节:金庸写《倚天屠龙记》时,白天在小说里写张无忌在光明顶的挣扎,晚上则在《明报》社评里痛骂港英政府。这种 “昼夜双重身份” 的创作状态,让赵敏的敢爱敢恨里藏着对专制的反抗,让武当七侠的坚守里透着知识分子的风骨。当杨照将 “华山论剑” 的江湖纷争与 60 年代香港的社会焦虑并置,我们才明白:那些武林门派的明争暗斗,从来都是现实世界的镜像。书中对《笑傲江湖》的解读更是振聋发聩。杨照指出,岳不群的 “伪君子” 面具,本质是权力对人性的异化;令狐冲的 “笑傲” 不是逃避,而是对权力游戏的清醒拒绝。这种将武侠叙事与政治哲学结合的剖析,让《笑傲江湖》超越了通俗小说,成为堪比《动物庄园》的寓言经典。四、文本肌理藏着创作密码:从 “写故事” 到 “反故事” 的突破作为资深文学评论家,杨照对金庸文本的细读堪称 “手术刀级别”。他以创作时间为轴,清晰勾勒出金庸从《书剑恩仇录》的试笔青涩,到《鹿鼎记》封笔巅峰的进化轨迹 —— 这不是简单的情节升级,而是一场对武侠体裁的彻底革命。最颠覆认知的,是对 “反武侠” 起源的考证。世人多以为韦小宝的出现是金庸的突然转向,杨照却指出:这场革命从杨过就已开始。断臂后的杨过拒绝 “侠之大者” 的规训,用 “神雕侠” 的身份随性而为,早已撕开了传统武侠的框架;到张无忌主动放弃明教教主之位,这种对 “英雄叙事” 的消解,最终在韦小宝身上完成闭环。杨照的解读让我们顿悟:金庸的伟大,在于他用通俗小说的外壳,完成了严肃文学的探索。对写作技巧的拆解更让创作者受益。杨照分析,金庸因报刊连载的特殊需求,发明了 “悬念连环套” 的叙事法 ——《天龙八部》里乔峰的身世之谜、段誉的痴恋困境、虚竹的命运奇遇,三条线索看似无关却最终交织,这种结构功力 “在古往今来的小说中登峰造极”。而黄蓉的 “聪明” 被解读为 “精准的资源计算”,韦小宝的生存智慧源于 “掌握权力的秘密要害”,这些剖析让读者既懂故事,更懂创作。
                五、江湖即人生:每个成年人都在金庸书里找自己 “20 岁读《射雕》,看郭靖怎么逆袭;30 岁读《笑傲》,学令狐冲怎么‘躺平’;40 岁读《鹿鼎记》,终于懂了韦小宝的‘算了’。” 杨照在书中提炼的阅读进阶论,戳中了无数人的心声。这本 500 多页的著作,与其说是金庸解读,不如说是一本人生指南 —— 江湖从来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职场、家庭与社会。郭靖守襄阳的执着,是成年人的责任与坚守;杨过的离经叛道,是对世俗规训的温柔反抗;韦小宝的左右逢源,藏着小人物的生存智慧。杨照让我们看清:金庸写的从来不是 “飞檐走壁” 的童话,而是 “落地之后怎么站稳” 的现实。当我们为令狐冲被逐出师门仍能笑傲而动容,为乔峰以死止战而落泪,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寻找精神坐标。合上书页时,突然懂了为什么金庸的江湖能穿越半世纪。那些侠客身上的迷茫与坚守、痛苦与成长,从来都是每个中国人的生命写照。而杨照的《不止江湖》,就像一盏明灯,让我们在刀光剑影里读懂历史,在侠义传奇中照见自己。对于每个曾在金庸世界里安放青春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场迟到却必需的 “江湖复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止江湖

                  金庸武侠,武林与江湖的多样性与巅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止江湖:用武侠想象另一种可能

                    “本书通过武侠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主要内容:这本书的主题围绕着武侠小说与传统文化、历史与时局、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展开。作者通过对武侠小说的解读,尤其是对金庸等武侠大师作品的分析,探讨了武侠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他试图通过武侠的想象,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叙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金庸评传里面甚为出彩的一本

                      将金庸及其武侠小说放到其所处的小时代和大时代中,更深入地剖析了金庸及其武侠小说,应该也就是所谓 “时代之眼” 吧…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江湖豈是你能笑傲的

                        權力不會放過你。令狐沖任盈盈對權力免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站在城市最高的天台,看着暮色一寸寸吞噬天光。风很冷,像谁临走时忘记关上的门,灌满了整个黄昏。他们说,如果错过了落日余晖,还可以期待漫天星辰。可没有人告诉我,有些等待本身就是无期徒刑。我数着分秒,看云层渐渐吞没最后一丝暖色,天空暗得像一块淤青。路灯次第亮起,人潮在脚下流动,那么多匆忙的身影,却没有一个走向我。我忽然想起你的眼睛,也曾这样亮起又熄灭,像一盏坏掉的街灯,任凭我怎么踮脚去够,都再触不到那点温度。夜色越来越深了,星星开始浮现。多可笑啊,这些闪烁的光,有些早已在亿万年前死去,只是迟到的光芒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就像我摊开掌心,还以为能接住你留下的余温。后来我习惯了独自看星。每一颗都像未完成的约定,每一簇星光都冷得刺骨。原来最漫长的黑夜不是等不到黎明,而是当星辰铺满天空时,突然想起你说过要陪我看到天亮。风又起了,这次终于带走了最后一点温度。我望着最亮的那颗星笑了笑。你看,我们终究连错过都算不上。落日与星辰之间,隔着的从来不止一个黑夜,而是你决绝转身时,那个不肯回头的背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实诚的金庸解读作品

                            市面上那么多 “解读” 金庸作品的书,这本不能说是最好,也至少是最实诚的,就武侠而论武侠,就作者而论作者。不像某些网红写手在哪里附庸风雅、断章取义、生搬硬套些流行词故作惊人之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和六神磊磊的金庸不一样,真正串联起了 14 部小说以及说清了何为武侠这件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用了 12 小时,读完《不止江湖:用武侠想象另一种可能》这本书,满满的幸福感,重温金庸,杨照先生用一句话概括金庸武侠小说的伟大:他创作了影响无数人的作品,在武侠世界和江湖社会中想象了另一个中国。几代人的武侠梦,由作者为我们道来:       ①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不为人知的真实金庸,结合金庸跌荡的人生阅历、强烈的个性特征,独特的创作手法,成就别样江湖。      ②杨照先生的出人意料又理所当然地解读方式,让小说中人物、故事情节,恍如昨日的故事重现,不忍惊呼一声"确认金庸的作品我都读过吗?杨照是怎么想到这个角度的?"      ③是一本理解和读懂金庸武侠小说的极佳参照物,多视角,多维度解读。人生百态,解读书亦是。     由金庸创造的独特江湖,随着他的离去,萧萧落幕,自他以后,不知何时能江湖再现?想来再现时,也不是当初的模样!就让江湖留在《鹿鼎记》中。          Wsm 2025 年 3 月 13 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彩絕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代人的江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我不同意作者最后的断言,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了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一千多年前有唐传奇;五十多年前金庸又在飞雪连天中射了白鹿,笑书神侠时倚了碧鸳。如此看来,又怎么可能预料近在一两年,远至百十年不会有出色的武侠小说出现呢?值此地球人皆被纷繁的不确定性困扰的时刻,恐怕正有一部即将横空出世的名著,在某个暂时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一笔一划地诞生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你(曾经)是个金庸迷,这本书读起来很快乐,让你更能很理解和喜欢金庸的武侠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读完这本书,再去读原著,不同的年纪,不同的阶段,必定会有异样的感受。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各自书写相应的价值观,展示不同的人生。有时候我也想,我们在主流价值观之外,需要坚定去寻找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人生只有一次,对抗主流价值观和传统的社会标准,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如同在丛林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道路,某一刻你坚持自我己见,去寻找,去遭遇,去失败,去感受,去领悟,去重生,到最后 你终将会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金庸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因为所谓的英雄侠客从来都不为柴米油盐所担忧,他们关注的只是道义、家国情怀、男欢女爱、情感纠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日常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偶尔待在房间里面,探头看看外面的世界,小说能够存在这样的功能和使命。当我们回到现实中也必将会用新的眼光打量身边的一切金庸的小说中,主人公都是要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最后方得大成,我们的人生也应该有目标和方向,人生的成长是内核逐渐强大、悦纳进取的过程。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我们会遭遇挫败,但最困难的时候,要提醒自己,保存实力,撑过眼前。学会用感恩和知足的心态面对每一天。人很容易关注自己没有的,而忽视自己已经得到的,于是我们被欲念、痛苦所包围。这是进化和基因底层给我们的设定。作为一个现代修炼的个人,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种存在,然后通过相应的行动去完善。仅仅通过语言的修炼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去遭遇事件,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和感触去调整和改善,我们终将明白,这个世界不是为谁量身定做的,喜怒哀乐本是人生的基本教素。当我们处于不同的要素阶段时,要欣然接受一切,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相应的判断,通过积极的行动去改善当前的状态。人是靠价值观和目的引导去生活的,如果没有目的和方向,很容易陷入疲乏单调的生活。钟情于最浅层的享乐,当我们回顾往事时,发现什么都没有得到。佛家讲究因缘际会,我们之前种种的行为都是为将来结果种下的因果和业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笑傲江湖》和《雪山飞狐》部分还是比较精彩的,其他的只能说不敢苟同,尤其是《天龙八部》原本是我最爱的金庸小说之一……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