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4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条理清晰的答案源于深度思考

    📖书名: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从模型及动力机制来思考现象️作者:【日】平井孝志为什么推荐这本书?本书所介绍的深度思考,会着重描述这种系统动力学的思考方法。这种思考方法对现在的咨询业务,即问题设定及问题解决大有助益。本书以 MIT 的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我自身的经验,介绍深度思考的方法。🌟 战略咨询这一行业本就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而出现的。因此我经常对年轻的咨询顾问说 “要深度思考”,而不仅仅是 “想想”。因为若非深度思考,就不能得出条理清晰的答案。🌟 聪明的人和愚笨的人之间原本并没有极大的差异,然而能够取得成果的人和无法取得成果的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通常取得成果的人思考问题很深入,所以能够得出正确的判断、做出恰当的决定。这种差距从何而来呢?我想这大概源于是否能深度思考问题吧。如果没有深度思考,仅仅从眼前表面的部分考虑问题,那么只能得出逻辑不通的答案,与实际结果并无关联。🌟 企业的优胜劣汰取决于是否能深度思考。即使组织的执行力很强,由于答案不合逻辑也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行动方向,强大的执行力反而会成为徒劳。🌟 本质是引起问题或现象发生的、隐藏于背后的真正原因。本质的反义词是表面,也可以说是不重要的细枝末节。🌟 “什么事情会引发那种现象?”“隐藏于背后的模型是怎样的?”“今后,这个模型会产生怎样的动力机制?” 📖 第 1 章《想不到大家都不爱深度思考》,是在介绍 “深度思考法” 之前,让读者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有多么不爱思考,又或者思考问题只想到表面。这一章会列出 9 个思维定式,希望大家对比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思维定式。第 2 章《深度思考是什么》,会介绍本书中 “本质” 这个词的意思,并简要说明深度思考的基本思考方法、提升方法等。本章详细介绍的深度思考基于的是 MIT 系统动力学的思考方法。第 3 章《深度思考的步骤①建立模型》,将正式开始解说深度思考法。这一章会详细解说建立模型的方法论及要点。着眼于产生现象的模型,以寻找根本性的解决途径。第 4 章《深度思考的步骤②解读动力机制》,将介绍如何沿着长长的时间轴对模型产生的结果进行观察,掌握其动向及最终归宿。为了不陷入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式,认清动力机制是重中之重。第 5 章《深度思考的步骤③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将基于此前制作的模型及动力机制,介绍能提出条理清晰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对策的方法论及要点。第 6 章《深度思考的步骤④行动,从实践中获取反馈》,将运用第 2~5 章介绍的深度思考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以 “新产品开发”“营销改革” 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的第 7 章《掌握深度思考的训练方法》,将介绍一些能够提高深度思考精确度的日常训练方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条理清晰的答案源自深度思考

      战略咨询这一行业本就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而出现的。因此我经常对年轻的咨询顾问说 “要深度思考”,而不仅仅是 “想想”。因为若非深度思考,就不能得出条理清晰的深度思考。聪明的人和愚笨的人之间原本并没有极大的差异,然而能够取得成果的人和无法取得成果的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通常取得成果的人思考问题很深入,所以能够得出正确的判断、做出恰当的决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深度思考

        在现代生活节奏过快,信息量过载的时代,深度思考无疑是一种稀缺的能力。一旦能获取并践行深度思考,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获益良多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众多思考模型中,系统动力学模型只是其中的一种,从实用上讲的话,很难说出谁优谁劣!本书值得一看,但不要太较真!毕竟没有一个能放置天下皆准的方法!从结构上看,本书通俗易懂,逻辑清晰!比如先从误区开始谈起,然后就是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展开深度思考的具体方法,注意事项!内容深入浅出!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日本人的表述方式和中文还是有差异,如果国内有比较擅长表达的老师写同样的话题,可能更有助于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思考框架是我最大的收获,其中涉及到模型的多维更是相比单线条,成为更有效的思维模式。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不同的要素点串联 / 并联起来,找到容易忽视却关键的环节,才是我们一直得到,而又不易得到的东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推荐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的作者平井孝志,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 MBA,先后任职于戴尔、星巴克等公司。平井孝志通过自己亲身的工作经历认识到深入思考问题本质的重要性,这本书中的系统动力学课程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明星课程,通过建立模型以及动力机制,从全局进行思考,捕捉问题的本质,达到治本的目的。《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全书分为七章,第一、二章讲述 9 种思考误区以及怎样才算深入思考,第三章到第六章讲解深入思考的四个步骤,第七章是深入思考的训练方法。从原因到学习步骤再到时间方法,循序渐进教你深入思考,想到问题的点子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深度思考的人很少

                  作者从事咨询行业,书中提出了一个深度思考的方法论 —— 系统动力学,即通过模型与动力机制来思考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出了阻碍深度思考的 9 个思维定式。其深度思考法可分为 4 个步骤:建立模型,解读动力机制,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从实践中获取反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度思考的模型方法

                    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机制是深度思考的方法,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构成要素和因果关系,另一个是一张图建模出全貌。建模需要考虑以下五个要素,先从输入和输出考虑,可以理解为因和果,再从合作关系,竞争关系和其他影响者考虑。每个关系的思路可以增加厚度,也就是层次。各种要素要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用箭头表示。最后要引入时间轴观察并思考发展方向,从动态的角度分析问题,可以有 6 种动力机制模型,又从动力机制的探究要点、解读方法和验证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模型,实现深度思考,作者也提出还要在真实的实践中不断行动和训练才能提高思考的能力,还建议思考过程中引入历史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深度思考,用模型及动力机制来揭示现象

                      思考,是我们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思考,让我们更好的看清事物的本质,让我们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思考能力却天壤之别,有的人一眼便能直击本质,而有的人一生都在现象与现象间打转。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我们又该当如何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而《深度思考法》一书,从模型及动力机制来思考想象,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01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对一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或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便以为是深度思考,以为找到了事物的本质,但遗憾的是往往事与愿违。事实上,要想深度思考,先要认识和克服阻碍我们深度思考的三类九个思维定式。第一类,初级思维定式。(1) 因果倒置。"感冒了?多喝热水","肚子不舒服?多喝热水","发烧了?多喝热水"! 是不是很熟悉,单纯的以现象作为原因去回答,无非只是掩盖了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本质。(2) 满足于普通解。听起来头头是道,却能满足与任何人任何事的万能解,毫无用处。第二类,陷入两难窘境的思维定式。此种境地,一方面越是努力提升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越有把思考变得肤浅的风险。(3) 依赖框架。好的框架能够帮助我们思考问题,如果我们对框架本身理解不够深入,或者过分依赖框架,便会陷入误区。(4) 范围适应。草率的从事物所属的范围寻找原因,"地域黑"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5) 思考止于关键词。如同 "核心能力"" 差异化 "这些关键词,往往成为思考进一步深入的拦路虎。(6) 执着于初步假设。总是局限于最初的假设,而对新情况视而不见。第三类,不得其门而入的思考定式。(7) 忘却思考的初衷。一路思考下来,忘了最初的目标是什么。(8) 偏重过程。程序严谨规范,过程轰轰烈烈,就是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9) 失去独立思维。跟着别人走,觉得这也对,那也对。" 拿着锤子,便把什么都当成钉子 "。这些思维定式,只是一般性的概括,并非都能一一对号入座,但在思考过程中,我们要有意提防,多问问自己," 我这样思考,是否陷入某个思维定式了?"02 深度思考,指通过" 模型 "及" 动力机制 "来捕捉本质。本质 = 模型 × 动力机制模型,产生某种现象的结构,包括要素和相互关系;动力机制,长远眼光解释现象,并推测可能结果。这种思考方式,来源于 MIT 斯隆商学院的系统动力学,以组织中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动力机制为着力点,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一思考,主要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建立模型,用一张图展示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模型的可视化表达,往往最终呈现为一张表示关系的图。而要画出这张图,则需要把握三个要点:要点 1,梳理出 5 个构成要素,即:输入源、输出源、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影响者。要点 2,考虑层次,增加厚度,如同 PS 一般,尝试分成不同图层。要点 3,注重因果,无视相关,避免从现象到现象。第二步,解读动力机制,在长长的时间轴上捕捉模型产生的结果。由模型产生的动力机制 = 预测模型 × 时间产生的结果,主要呈现以下 6 种代表模式。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分开研究存量和流量,对事物进行非线性解读,探究事物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从各要素的视角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动力机制进行解读。找到拐点,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出现;研究相变,区分量变引起质变,还是突变,一旦发生相变,动力机制必然要变;锁定本源动力。此外,我们可以尝试用一个" 什么人、什么时间、做了什么、成就了什么 " 的故事,来验证动力机制。第三步,寻找改变模型的对策,找到支点。建立模型,解读机制,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但认识事物,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改变事物,而改变事物最理想的方法便是改变模型。要改变模型,需要找到产生巨大变化的小楔子,能够用最小的变化获得最大的成果;或者找到与本源动力相关的支点。一旦找到这样的支点,便可以撬动模型向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第四步,行动,在实践中获取反馈。所有的模型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才能提高。建立模型、解读机制、改变模型、实践检验,直到认清事物的本质,直到推动事物向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03 知道,绝非等于做到;要做到,需要在生活工作中反复刻意练习,不断提高思考的速度和精确度。如下这些方法,可供参考:从报纸杂志的标题开始联想,推测其内容,在进行比对。不断增加思考的雏形,锻炼类比能力。如,因为急速增长而破裂的模型,基于良性循环的增长模型,专注于本质性能的模型,脱离零和游戏的模型,积累有趣的事例。尽可能让思维可视化,画出来、画出来、画出来。让自己的观点不断与别人的观点发生碰撞,磨练自己历史观。尝试思考解决一些无解的问题,让问题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总之,深度思考,其目的是为了找到事物的本质,使之向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训练思维的书籍

                        有心训练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者,可以从中了解并获得一些方式方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系统之美

                          通过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引出系统学的美丽。系统思考,不仅能带领我们进入深层思考的模式,更有助于我们将一点一滴一丝不苟的全部记下并实施。本书介绍了方法,更是提醒我们如何慢慢的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进行系统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系统动力学通俗读物

                            给了通俗的框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超级棒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