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9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无解的问题寻找答案

    导论和结语五星,中间三星。本书成书于 2013 年,彼时吴晓波书中写到 “要在充分宣导和对大企业减税的情况下,尽快开征房产税”。十年后,今年是 2023 年,吴最新发文,称市场对房产税相关政策有 “巨大的,不确定的心理预期”。可见,文人的宿命就是违背初衷,以昨日之我大战今日之我,便没有了输家。正所谓:理论无高下,形势比人强。

      4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是旋转木马上的困兽(吗?)

      本书刚好出版于 10 年前。2013 年完稿时,作者在跋里指出的,“陷入历史的闭环逻辑的危险依然在”。10 年过去了,时代有了个新名字叫 “乌卡(VUCA)”,据说,这两年里这本书一再重版,让人仿佛听到混沌之中,时间发出了轰轰的回响,状如笼中困兽。不吝打出了五分,除了本书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深入浅出、引证详实,整体的可读性极强之外,还因为是看得颇有些心惊胆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烈推荐

        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激荡改革史的必读书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能的得到电子书 ,竟然真有这本书,刚刚看完视近九小时视频版,强烈推荐,太棒了。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不会重现,但是会重演。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 1069 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 1978 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经济变革十二讲

              中华文明的经济思想早慧而晚熟。从春秋战国到今天,许多经济规律一直在发挥作用,相似的故事一直在上演。吴晓波带我们回顾了从春秋时期管仲的经济思想实践,到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变革史,每一场变革都十分经典。穿越回古代看经济政策,也是在寻找当下的若干种可能性,在观察今天社会的侧面。 第一讲是管仲变法。管仲是典型的重商主义,他的经济思想对今天启示非常大,和当下的经济治理措施遥相呼应。他的宏观变革措施,与凯恩斯主义相通。他是最早应用 “放活微观,管制宏观” 的经济治理原则的变革者。微观上,振兴商品经济,鼓励消费促进就业,降低关税,欢迎外商进入经营,提倡自由贸易。宏观上,管仲开启盐铁专营来保障国家财力,同时建立国储粮制度以国家力量调控粮食价格。主张国家在年岁凶歉的时候大兴土木,以工代赈,和罗斯福新政大同小异。在儒家看来是异端的奢侈享乐思想,却在当时极大增强齐国的国力,在富裕的基础上强盛。齐桓公也运用经济力量会盟诸侯,牵制诸侯,开始规定统一关税,度量衡,是区域经济的关税同盟体的历史原型。齐对于不听话的国家也会运用经济手段削弱,比如对鲁国和梁国实施绨的商品倾销,动摇其农业生产基础,进而迫使屈服。重商主义的做法非常值得今天借鉴。这些经济思想实践,放在今天非常管用,但在当时被刻意淹没。因为,齐国一世而衰,管仲之后再也没人真正懂经济,齐桓公以后霸主易位。最关键的是,与主流的儒家治国思想格格不入。第二讲是商鞅变法。商鞅不仅是中央集权思想的典范,也是重农主义的典范。“农耕”、“军战” 和 “中央集权” 层层递进,体系严密,秦国借此强军,强国,一统天下。商鞅主张对工商业课以重税,以物易物,控制粮食买卖和矿山国有化,也实施户籍登记制度来限制人口流动。专制的力量让百姓艰苦一时,却能短时间凝聚,集结战争力量,征服天下。但是百姓苦到极点了,还继续劳民伤财,导致秦国短命。第三讲是汉武帝变法。变革背景,是基于汉匈战争中的财政资金短缺进行的。变革基础在于,政治集权和思想统一已经全面完成,抵御匈奴入侵为集权改革造势,以及文景之治留下的民间财富。被收归国营的产业,主要有铸钱、盐铁、酿酒、烟草、茶叶。统购统销,称为均输。物价管制,成为平准。平准和均输让中央政府掌控更多社会资源,粮仓和国库殷实了但是百姓没有多交税,资源重新分配的格局更有利于资源的集中、高效使用。但是,变法也留下了负面效应。为了集聚资源进行战争,推行告缗令向富人征税,后来演变为算缗令,中产阶层的财富被洗劫一空,商品经济受到打击,与民争利也受到司马迁和董仲舒的严厉批评。民间信用缺失的历史土壤,也极大影响着今天的金融市场。第四讲是王莽变法。王莽是理想主义者,他的变革出发点好,针对世族门阀势力阻碍商品流通,并威胁中央集权进行,但执行得很失败。他的改革围绕国家加强财政、货币和土地的控制。财政上,他以 “五均六筦” 全面恢复盐铁专营和均输、平准二法,但是剥夺的民间财富只能让官员中饱私囊。货币上,主张国家的铸币权,但是币制混乱,前后不一。土地上,他尝试实施土地国有化,抑制土地兼并,禁止土地买卖,有意思的是禁止买卖奴婢,但是这没有赢得无产者支持,还得罪了世族势力。此后的光武帝刘秀也尝试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但也不得不妥协,以失败告终。第五讲是唐太宗的改革。虽然商人地位被压低,但是唐朝很鼓励商业经营。绝大部分时间,在盐铁酒等支柱产业方面,朝廷让百姓自己经营,自己竞争。农业税和关税都很低,甚至不收商业税。国防开支方面,实行 “兵在藩镇”,让地方财政收入养兵,所以国防开支不大,这是一个创举。唐朝有令市来集中商人交易,是高度规范化的,也广开商路,鼓励国际贸易,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城市经济繁荣。但是唐的改革也存在弊病,中唐之后不仅土地兼并大行其道,而且国营资本和官僚资本强势霸道,民间资本流动日趋恶化,工商业出路也窄了。作者引用了刘玉峰讲的工商业五条出路:奢侈消费,巴结权贵,购买土地,放高利贷,囤积钱币。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积累放大,工商业利润基本上没有向产业资本转化,其影响当然是负面的。第六讲是王安石变法,这是经济史上重要转折点,王安石变法之前中国是开放的,进取的,这场变法以后中国逐渐走向封闭、保守,国民性也发生显著变化。王安石变法大刀阔斧,针对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采取市易法,均输法等措施,但是因为执行不力,官员中饱私囊而改革失败。他的变法措施可以用激进来概括,因此,之后的经济问题就只剩下维持稳定的主题。王安石的变法更空前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能力,对于商业精神的打击是巨大的。虽然宋朝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城市集群,但是社会制度创新的能力落后于欧洲。同时期欧洲,产生自由的城市、大学,才能诞生自由、有生长力的商业。那么,在中西方文明的大分流时期,再来解读王安石变法,一定是别有一番体会。第七讲开始讲明清时期的经济思想。闭关锁国的五百年,是一个从 “稳定压倒一切” 到 “稳定压垮一切” 的过程,直到鸦片战争国门洞开。闭关锁国是铁桶阵,专制、愚民以及维持小农经济是散沙术,固然可以维持国家稳定,但抵不住洋枪洋炮。这五百年,城市化进程也在倒退,人口大量向农村转移,是集权政治的结果。民间资金集聚和民间生产规模越来越小,民间信用再被削弱,社会生产被平铺化、碎片化,民间不能形成对中央集权的反抗力。康乾盛世,本质上是超稳定结构和高水平停滞,虽然国家财力雄厚,国力强盛,但是经济制度和科技创新没有突破,社会发展只是平铺式的推进,比起同时期西方在基础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开创性进步,相差甚远。以乾隆年间形成的三大商帮为例,虽然富可敌国,但是竞争力与财力不匹配,商人精神是缺失的,商人不是独立的阶层。商帮必须高度依赖于政府支持,他们的财富增加与市场的充分竞争无关,与产业开拓无关,与技术革新无关,因而不进步,与工业革命无关,与科技创新无关。这么看,其实当代许多民营企业崛起的进步意义非常大。第八讲是洋务运动。这场变革注重向西方学习先进器物,但是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仍然以儒家的治国理念为指导思想,让稳定压倒一切,忽略发展。因此,铁路艰难落地,轮船事业也发展曲折。洋务运动是封建、落后、保守的,失败原因有这几点。制度上,缺乏顶层设计,制约发展高度;财政、货币和土地政策没有变动,改革不彻底;洋务运动也不普惠,没有给中央增加财政收入又让中央承担了成本风险,制度风险,道德风险。虽然如此,洋务运动还是留下巨大的经济遗产,是中国从古老的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耦合点。铁路,电报网络,船厂,银行和保险公司,股份制公司章程,勘探全国矿产,都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第九讲是民国时期的变革。北洋的 16 年时间,是大自由,大混乱的实验,民营资本空前发展。国民党的 22 年,经济政策在国家主义指导下推行,三座大山对民营资本掠夺和控制,使其没有喘息之机。但是国民政府过度集权也丧失了民心,权力膨胀到极点也开始胀裂,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用金融打败了自己。第十讲是新中国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利有弊,但对于后来的改革开放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业化基础十分重要,各项社会改革成果不可或缺。计划经济的特点,也留有汉武帝时期平准,均输的痕迹。第十一讲和十二讲是改革开放。这是没有蓝图的变革,我们坚持走古今中外没走过的一种特色道路,没有照搬照抄和亦步亦趋,改革方式适应了自己特有的土壤,实事求是。我们也握住自己的话语权,保持战略定力。我们采用渐进方式进行变革,留有试错的余地,不至于一次错误葬送所有成果。我们不仅守住了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还保持了大局稳定。这样的增长速度,现在看来确实是个奇迹,在世界史上十分幸运,令人赞叹不已。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10年前的流行观点

                此书成书于 2013 年,当时的主流知识分子大多数认同作者的观点,灯塔国的道路就是历史的终结。当然作者也意识到中国人统一和安定是民心第一诉求。作者还是沿用明清落后是由于闭关锁国,西方文明先进。但如何解释明清两朝中国对外贸易一直顺差,英国是用鸦片毒品贸易进行掠夺才贸易逆转。宋朝商业发达,是蛮族入侵,使得文明消亡,如果王安石如商鞅变法成功,是否中国就能重振国威,抵御入侵?中国知识分子从清末以来道路探索,为何历史选择了现在的道路?民间资本的活跃是能够提高效率,搞活经济,但大企业为何不是民主制度,投票决定?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都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进行再分配。更不要说国家间的竞争,更是你死我活。管仲的和平称霸终究是一厢情愿。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才能万众一心。吴晓波写财经和企业还可以,名记手笔,流畅易读,但写大历史有太虚了,有点 “机场书” 的感觉。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经济变革就像看 K 线图,为当下定个坐标,从容前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一样角度看历史

                    吴晓波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和思考,比如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变革往往是由弱者发起的,观念的优先往往比资源的优先更重要;他还提出了 “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之间的博弈和妥协,是中国历史上各种问题的根源;他还对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总括,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入理解,也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私货过多可惜了

                      还疑惑跨年演讲给迪奥洗地的行为,再来看这本书,原来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一统中国经济的不断变革之路!

                        从 1978 年改革开放,到如今已有 44 年,在这 44 年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增长速度计算,超过美国成为第一也只是时间问题了!44 年,放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维度里,并不算长,历史上中国也曾几次站在了世界之巅,由此看来,现在的中国经济模式还需不断打磨,不断变革,找到稳居第一的合理方式本书带领我们回顾了中国历代的经济变革过程:春秋时期管仲变法、秦朝前期商鞅变法、汉朝时期武帝变法、王莽篡汉后变法、唐朝盛世李世民治国、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清两代闭关锁国、两个民国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78 年改革开放的 30 年!几千年的经济变革史,围绕着四大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无产阶级),人物在变,地点在变,时间在变,唯一不变的只有两个永恒性主题 —— 分权与均富!分权分两类,即中央给地方分权、地方给民间分权,历朝历代的经济治理都有此规律,权益分给地方,经济复苏,复苏造成失衡,失衡造成内乱,内乱后闭关收权,闭关收权造成落后,落后又开始分权,就这样周而复始!均富也分两类,即政府与民间的均富、有产与无产的均富!目前我国政府在经济运动中的收益远超民间,例如房地产市场,土地与各种税费已占到房价 70%,所以要实现均富,必先改革,在大一统的中国,需要四大利益集团获得均衡性收益,才可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及进步回到当今经济形势,中国目前已高度集权化,国富与民富之间该怎么平衡?为什么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老百姓还要为教育、医疗而担忧?这值得思考!在中国存在三大特殊战场 —— 国有经济体系、土地国有化、被全面压制的金融业!该如何分权?该如何实现均富?是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长期难题!集权好或不好,分权好或不好,我们不做评价,大一统的中国很难拒绝一个强大的政府,但应该控制它的欲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感谢。

                          非常的感谢作者吴晓波。心有戚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担当👍

                            “书中所有的谬误不当,均由我承担责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的视角看经济发展

                              吴老师是带领着我一点一点了解中国经济的那个领路人。从小被灌输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的学习生涯就是活着象牙塔中,被一直教导的就是上大学、凭靠知识来取得一份固定的收入。但是慢慢的发现,即使是作为一名普通人,还是需要懂经济发展的,特别是接触到 “得到” 以后,你就会不满足做一名随波逐流的人,不想做一名一听别人说应该买房就赶快去买,一听别人说股市挣钱就赶快扎身股海而后被当韭菜一茬一茬割,你更想站在一种高度来理解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经济,进而更好的理解作为其中的自己应该何去何从。而这本书就是从中国的历代经济发展的视角给我们解惑,给我们明智。    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有自己的周期性和无法逾越的困境,亦如书中所说:经济一放开就松弛、一松弛就混乱、一混乱就收紧、一收紧就封闭、一封闭就落后、一落后就不得不再放开,周而复始。    中国经济发展在今天这个程度,在一些领域我们已经没有了前人的经验了,真的到了一个深水区,得自己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所有历史上的探路者,用于第一个 “吃螃蟹” 的人总是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勇气和代价。这种代价放在一个国家、民族身上是发展的曲折,有时候甚至是倒退和灭亡,而放在一个人身上就有可能是职业生涯总结,甚至是生命的终结,这就是发展的残忍和无情。读史可以明鉴,愿我们知道历史的残酷之后依旧勇于担当,勇于尝试,勇于拼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分权与均富的博弈

                                吴晓波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学者,从《激荡三十年》开始,我就是他的忠实粉丝,这本书果然也是没有让人失望,看书名应该是致敬钱穆先生了。中华经济治理的两大永恒话题就是分权与均富,所有的经济变革都是围绕这两个主题。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思想大解放时期,一是春秋战国,二是魏晋南北朝(这可真是有意思的一个历史时期),三是 20 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共同特征是都出现在中央集权瓦解或丧失时期,但与思想解放同时发生的事经济的惊人大倒退。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很有意思:在经济史乃至整部国史上,王安石变法都是一个转折点,变法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国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是敢于攻击别人的国家,变法之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谨小慎微的国家,一个更愿意闭关锁国的国家。易中天对王安石改革也是贬大于褒,毕竟王安石的改革到后来的影响是改变了宋初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的格局,让集权开始横行,一直延续到清。历史就是一波一波的水荡漾开来,看着小小的一点,激起涟漪却延绵不绝。历朝历代经济治理有一个规律就是 “先开放,后闭关”,一开放就搞活,接着就失衡,引起内乱,然后闭关,变得落后,又力图开放,如此循环就是历史的演进。作者也预测了一下当今可能的变革,中央与地方重新分 “蛋糕”,1、通过税制改革抑制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形成可持续的收入。2、将中央企业在地方的税收分成大幅提高,用于各地社会保障收入。3、提高政府的资源税留成正比。4、在监管到位的前提下,改良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读完这本我又读了郭建龙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也是很好的书,更厚实,也值得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史为鉴,也许才有可能更好地看清现在与期待未来

                                  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自身作为一名哲学工作研究者却一直要求自己尽可能读一些经济管理以及人物传记之类的书,这几年也慢慢地开始要求自己的学生学一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在于经济学有助于使得过于纯粹思辨的哲学增加不少厚重感与提升哲学研究的扎实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而人物传记则能够让你切实感受到历史上真的有相应的一些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精进,活成了你想要的样子,能够给我们一些期待与锚定的目标。无疑,吴老师的文字与著作较为契合我的上述要求与目标。说句题外话,吴老师的商业化变现能力也是人家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作为学者,还是得有较为体面的收入以及一份不依赖本职业也能够获得体面生活的 “技艺”,这才有可能保持知识分子较为独立的判断与人格。


                                  我个人觉得,《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在吴老师所有的著作中应该属于被低估和有点 “被低调” 的书,我阅读完以后觉得这本书恰恰学理性很好,有相当的深度,而且对于诠释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变革策略之调整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一本值得阅读数次的好书。正如吴老师所言,“对于西方人而言,面对中国经济崛起这一事实,最困难的不是预测和计算,而是如何解释”。其实,何止西方人懵逼,就连国人有的时候也好奇中国取得如今的成就到底是如何而来的,以后我们将会走向一个怎样的未来,国人其实也在好奇与思考着……
                                  吴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出了 “两个研究工具以及两个结论”,值得我们参考一下。哪两个观察工具呢?第一,“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即,发生于历史以及当下的所有中国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这四大利益集团互相博弈与妥协的结果;第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即,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国有专营制度。吴老师认为,这四个基础性的制度,如四根支柱一起撑起了庞大政体的大厦,它们的共性就是追求各个利益集团在行为以及思想上的高度一致性与共同性。经过上千年的探索、磨合、打磨、调整与优化,这些制度日趋完善与精致有序。接下来,吴老师就从 “管仲变法” 讲起,涉及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策略与方针,阅读起来很有趣且很有思想性,也会促使你去思考 “真的是这个样子嘛”。
                                  最后,卖个关子,吴老师在书中提到的 “两个结论” 究竟是什么呢,还有 “两个永恒性的主题” 又是什么呢?得到的朋友们可以看看书哈。最后,我想说几句题外话,吴老师是我很尊敬与认可的、活的较为体面与洒脱的知识分子,在众多标签的背后,我推测吴老师还是比较在意他的知识分子身份吧。但是,吴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知识与努力,让自己过一种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我觉得值得很多 “所谓的知识分子” 学习和反思。平心而论,这几年吴老师可能过于忙碌,商业化的压力分散了吴老师的心神与精力,他这两年出版的著作虽然质量与评价还可以,但是在吴老师整个的著作矩阵中其实是不太满意和精致的,这其中当然也有现实利益的考量。我估计吴老师这几年应该会有更好的代表作问世,因为吴老师肯定不想仅仅成为一名商业财经领域内的 “畅销书作家” 吧,何况,吴老师早都实现了财富自由,可以更加从容与体面地去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改革开放 80 年代到这里,越看心情越沉重,很难过。之前古代近代的那些跌宕起伏,我很清楚那是历史,已经过去。但是现在这些事是我经历过并且正在经历的。现在 2021 年了,距离 2013 已过去 8 年,但是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百姓心中的不安依然存在。未来破局之路会怎样,很难有信心。作者开放性的结局,几个改革建议,也许要几十年后才能见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8 年前的书了,至今看仍然充满洞见。我作为一个外行来说,也能读的津津有味。作者的笔力可见一斑!有洞见又能写好真的太难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独立知识分子,捭阖千年智慧,汇成一家之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书带你领略两千年中华经济变革

                                          读完这本书,震撼之处颇多,一本 240 页的书,参考文献 194 本,就这一点,足显吴老师的工匠精神,多少日夜的熬灯打磨,呈给我们一幅如此精彩的历史画卷,一句感谢,请笑纳。泱泱中华,历朝更迭,历史上人才辈出,我们历来记住的只是指点江山,疆场杀伐的英雄豪杰,但对统治者而言,更关心的是治理天下,牧养万民,但历朝历代,国情迥异,国家之困局也不尽相同,时代的精英们为了破局,尽其所能,变革出新。从管仲的工商业变革到商鞅的铁血变法,到汉武帝的盐铁专营,告缗令,集天下财富,以及北宋神宗、王安石的民富而国强的变法运动,再后来的晚清、李鸿章为首的洋务运动、民国宋子文的经济改革,种种一切都是上层精英们为固经济而强政权的尝试与努力,历史的种种经验教训,给我们今天的中国以一面明镜,时刻回顾自己的改革之路,勿倒历史之覆辙,也不断警醒今天的我们,发展与变革才是时代不变的主题。文中的后部分讲的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有过文化大革命、大跃进的惨痛教训,也有过陈云上海经济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喜悦,有朱总理劝说叶飞实行分税制改革的辛劳,也有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发展才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发展经济特区,摒弃均富、推行先富带动后富的政治压力与变革魄力。我们生处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无法体会到那时改革家们的精神压力,但作为改革果实的采摘着,我们应该对他们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是伟大的历史英雄。吴老师说,写这本书,多次感受和古代先贤们神游交往,我觉得确实如此,一本好书,带我们的不只是知识的丰富,有时更有一种心灵的冲击与震撼,这种感觉,可穿越时空,激荡灵魂。再次感谢吴老师!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