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词人的觉醒,宋词的符号美学及其来源

    读这本书从晏殊经过欧阳修、经过柳永、讲到苏轼,大体上给了我一个对宋词这种文体的进一步指导。


    以往我在古代诗词方面的偏好也是有一个 “喜新厌旧” 的过程,最初喜欢五言,因其简短、节奏感强、情绪单纯而爆满;后来想法多了思想没那么简单后,就喜欢七律,偏爱其容纳的信息量多、表达张力更广。不过从七律到古体诗,是我的第一个很明确的由于语感上而产生的兴趣转折,一直到遇见鲍照之后,这种对古体诗的偏好就固定了下来。
    也是到这个时候,我虽然读的还是律诗,但是,阅读习惯和体验基本上已经更遵从古体诗的语感。这或许就是习惯了规则之后,更清楚自己在多种文体规则之间的游离,是希望让自己读得更爽。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更愿意去寻找一些精彩的解读来补齐或 reset 让自己对古诗词的习以为常。
    看到电视剧《清平乐》对我是一个楔子,紧跟着就遇见了叶嘉莹先生几本讲宋词的书。少年时期我就一直不喜欢宋词,觉得矫情,尤其不喜所谓 “奉旨填词” 的柳永,无论什么文学大家的解读在我面前,都味同嚼蜡。但偏偏《清平乐》中用了十几首宋词做插曲配乐,不夸张滴说,我在开头基本上是把这部剧当做 MTV 集锦来听的。剧中人的命运无论是事实或编造,与我而言并没有太大分别,本来在接触这个题材前我也是一向习惯性忽略宋史的。不过,这宋词配着的插曲和旋律带着我看完了全剧,突然也就听懂了宋词。
    更贴切地说,我是在叶先生所说的 “词之美感特质” 指引下,听懂了一部《清平乐》,一部宋词文学史。
    以叶先生在书中对苏东坡的解读来说,叶先生认为苏东坡本人对于宋词的贡献是一个比较文学视角的贡献,即符号学中文本解读和作者 / 读者共同创作的思想,这种充分借用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比较文学批评方法,也恰恰是我独爱叶先生一人观点的原因。个中深处,不解释。
    就拿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言,那么多人拆开来缝上去地解读了大几百年,唯有这一出解读,让我听出了苏东坡在评价老迈的自己时有一种曹操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但又感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的奇妙对称感。
    不光如此,最奇妙的是,我顺着这感觉想起了曹操另一句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这一句恰恰就出现了苏东坡的《赤壁赋》中,以苏子与友对答的口吻讲出了曹操一生英雄 “而今安在” 的插曲。由此可见,苏东坡在《念奴娇》中流露的情感当真应如叶先生在此处的解读一般,“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番融汇儒家 “修齐治平” 和佛家 “色即是空” 感慨,文字还读起来有如歌调的美感,扩大了宋词的表现范围,使词可以更游刃有余地在技巧和心迹之间获得极大的自由度。也正因为此,这份感动既属于苏东坡,属于叶嘉莹,更属于我。
    不仅如此,叶先生在这里对词人生平和特质的解读,把我对词之美感的理解又向前推进一步。她讲了一生诗词,如果把她的思想高度概括为一个字眼,那么在她看来唐诗的诗意是 “距离”,而宋词的美感意境就是 “隔”。
    诗意和宋词为什么要分开?
    因为诗以言志是中国士人传统,即使现代诗和新诗在新文化运动后诞生,诗总是会用来表达志向。所以,诗意的 “距离” 是从日常平庸到志向的距离。
    但是宋词不同,现代人极少写宋词,一来是因为技术门槛实在太高,二来是因为现代人没法运用高难度的宋词写作技术制造 “隔” 这个境界。
    什么是 “隔”?
    叶先生的 “隔” 来自于王国维口中的 “境界”,简单说,“隔” 就是我给你一个我能看得懂的符号,这个符号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看懂,但它又不能生僻孤陋和拗口,还得让你听起来就联想到美,这样一个符号就是 “隔”,也叫 “境界”。
    如果别人要看得懂这个符号,他就必须具备同样的知识储备和修养,特别是修养的修炼更重要。所以宋词的技术门槛比唐诗或现代诗都高,因为它就是要制造出 “文本之美” 和 “意义之美” 的距离 —— 现代人如果没有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作为理论储备,就没法理解这两者的区别。这就是宋词技术门槛高的原因。
    事实上,叶先生另一本书《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可以作为本书的注脚结合起来阅读,两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元杂剧和元曲必然是承续宋词符号美学的结果。而叶先生屡屡提及的王国维观点则是帮我打通这个启发的桥梁。
    嗯,下一篇就推荐叶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一书了。

      2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Q 精神和圣贤所说的修养,这差别在哪里?有许多事情看起来很相似,但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完全不同。超脱是好的,麻木就是不好的。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你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所以苏东坡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 写得多么潇洒,他说,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既然你已经不能避开这一场雨,那么你何必自己先在精神上制造紧张呢?如果你匆匆忙忙乱跑的话,也许反而会在路上滑一跤,跌到泥坑里去。所谓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不是说捂起耳朵不听,因为耳朵捂上心还在紧张,那一点儿都不算数的。“莫听”,是说在精神心理上首先就不能被挫败。所以,这两句表面上写的是途中遇雨,实际上是写他面对人生中的打击与摧伤时所表现的一种境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叶先生讲杜甫诗和词成就之高、用情至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越来越喜欢诗词,其中是一个个精灵,一份份真挚,在细细品读时才懂其中真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好!好!

            叶嘉莹先生讲的是词,也是历史,她给我讲透了苏东坡、王安石的关系,讲透了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北宋的种种困顿,让我对北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词讲的特别细腻,引人入胜,里面有很多的典故、词语解释、来历、古人情感溯源,是我这个非文学专业生不知道的,第一次了解到,涨知识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词这样富于言外之意的文学题材本来很难讲得明白合理,可叶先生的感受真是太敏感细腻了。尤其对于秦观词那润物细无声的要渺,恐怕没有人能讲解得更合理更使人共情。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