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玛丽终究还是没有逃出命运的轮回,她差一点就成功了,她离开原生家庭,去到镇上,在公司里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上司赏识她,同事们也喜欢她,可以说这是玛丽人生当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只可惜原生家庭对她造成的伤害深深的烙在了她的心里,她不敢把心打开,不敢谈恋爱,不敢结婚,直至错过了花季的年龄,错过了好的男人,当人们开始背后议论她的时候,她又过于敏感,急匆匆的随便找了一个人就把自己嫁出去。至此她又回到了命运的起点,开启了母亲的人生模式。       也许想要冲破命运轮回的诅咒,首先需要冲破的是内心的精神枷锁,逃避往往解决不了问题,思想的改造才更为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野草在歌唱》

      《野草在歌唱》不仅是莱辛的处女作,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出版后,迅速引起整个文坛的注目,让莱辛一举成名。本书核心内容:一、《野草在歌唱》为什么在文坛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二、我们该如何看待这部小说?第一,《野草在歌唱》最重要的价值,是它勇敢地触及当时的禁忌话题,对于非洲殖民地上尖锐而复杂的社会矛盾,作出单刀直入、层层剥离的深刻剖析。莱辛对那片土地上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的深切同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这让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具有强大的批判力度。第二,这部小说在结构上很有特点。小说场景集中,围绕核心事件展开,具有饱满的戏剧张力。叙述视角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当戏剧节奏骤然加快时,小说的视角从女主人公玛丽身上抽离,最后一章再用充满诗意的抒情性文字呈现悲剧的结局。整体结构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在小说的情节线上叠加舞台感和影像语言。莱辛初出茅庐,就能具有这么娴熟的掌控力,确实令人惊叹。《野草在歌唱》以精炼的笔墨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无论是玛丽,查理,还是黑人摩西,都有很强的说服力。更可贵的是,整部小说自始至终都充满强烈的表达欲望,正如书名《野草在歌唱》那样,这部小说的文本时时传达着或悲伤、或愤懑的情绪,听来如泣如诉。如此具有感染力的激情,是一个极度热爱创作的小说家才会有的。莱辛的创作力,就是在这样的激情支撑下燃烧了五十多年,构成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奇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洲版的红与黑

        《野草在歌唱》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她的作品体量庞大,种类繁多,几乎覆盖了所有文学门类。《野草在歌唱》不仅是莱辛的处女作,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出版后,迅速引起整个文坛的注目,让莱辛一举成名。小说女主角玛丽是南部非洲土生土长的白人,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农场经营惨淡,家中一贫如洗,精神无所寄托。黑人雇工摩西的闯入打破了她麻木混沌的生活,使她有了新的生存力量。然而种族歧视的烙印深深地打在南部非洲每个人的身上,注定了他们所面临的必将是悲剧。1950 年,31 岁的莱辛出版了《野草在歌唱》,小说中突破禁忌的主题迅速引起整个文坛的注目,让她一举成名。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本书写得太尖锐了,南部非洲的英国殖民地把莱辛列为不受欢迎的人物。1956 年起,南非白人政权禁止莱辛前往南非,直到九十年代才解禁。1995 年,阔别故乡四十多年的莱辛才得以重访非洲。《野草在歌唱》让莱辛以一种一夜成名却又饱受争议的方式踏入文坛。此后,这位从来没受过正统学院教育的女作家,开始了 “开挂” 之旅,接下来的几十年,她就像一台写作永动机,从未间断过。2007 年,莱辛已经 88 岁了,就当世界文坛快要忘记她时,瑞典文学院授予她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莱辛以怀疑主义、火热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是女性经验的叙事诗人。”《野草在歌唱》最重要的价值,是它勇敢地触及当时的禁忌话题,对于非洲殖民地上尖锐而复杂的社会矛盾,作出单刀直入、层层剥离的深刻剖析。莱辛对那片土地上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的深切同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这让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具有强大的批判力度。小说在结构上很有特点。小说场景集中,围绕核心事件展开,具有饱满的戏剧张力。叙述视角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当戏剧节奏骤然加快时,小说的视角从女主人公玛丽身上抽离,最后一章再用充满诗意的抒情性文字呈现悲剧的结局。整体结构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在小说的情节线上叠加舞台感和影像语言。莱辛初出茅庐,就能具有这么娴熟的掌控力,令人惊叹。《野草在歌唱》以精炼的笔墨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无论是玛丽,查理,还是黑人摩西,都有很强的说服力。更可贵的是,整部小说自始至终都充满强烈的表达欲望,小说的文本时时传达着或悲伤、或愤懑的情绪,听来如泣如诉。如此具有感染力的激情,是一个极度热爱创作的小说家才会有的。莱辛的创作力,就是在这样的激情支撑下燃烧了五十多年,构成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奇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似得到了拯救,却是深不可测的深渊

          读《野草在歌唱》,主人公的糟糕情绪和艰苦生活,仿佛就在眼前,好小说读起来仿佛在脑子里放电影。酷热的天气,装不起的天花板,简陋的房间,油腻腻的家具,厚厚污垢的浴缸,所有,窒息得让人喘不过气。玛丽的童年生活并不开心,父母经常吵架,父亲的形象在她心里糟糕透了,幸运的她读上了寄宿学校,从此脱离了原生家庭的束缚,毕业后在城市里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办公室工作,并得到老板的赏识,同事的尊重,这种生活用开心,幸福,满足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时间飞快,玛丽三十岁了,身边的朋友同事全都结婚生子,并在在背后偷偷议论她嫁不出去的老姑娘,最后要和 50 岁的老头结婚,玛丽很震惊她的朋友在背后这样诋毁他。农场主迪克去城里采买,在电影院意外邂逅了玛丽,一个做梦能有妻有儿成家立业,一个想结束被人诟病的单身生活,迅速闪婚,玛丽来到农村,这里只有热辣的太阳,简陋闷热的房子,家徒四壁,她用自己的所有积蓄,装点了家里的门面,依然寒酸的不能宴请宾客,渐渐变成了社交绝缘体。浴缸厚厚的污垢,在里面洗澡的她不愿多呆一分钟,这种艰苦难耐的生活和她理想中的跟大自然亲近的度假式生活天壤之别,她鼓足了所有的勇气用最后一点力气逃回了城市,可是城市已经抛弃了她,不在接纳这个皮肤粗糙,衣衫破烂的中年妇女。她只能回到那个绝望的农场,而她唯一能接触到的就是她雇佣的土人,她瞧不起土人,每天对土人的工作指指点点,不断的辞退佣人,再雇佣新的佣人,最后她的名声早已在这片农场传遍了,再没有人愿意来她家工作。迪克把自己农场上最能干的摩西带回家给玛丽当佣人。摩西给了玛丽一丝光芒,一丝温暖,摩西经常给玛丽带一些吃的,让玛丽休息,在玛丽快崩溃的时候,主动帮玛丽照顾病重的迪克,这种关心就像吗啡一样,注入了玛丽的身体,沉迷时需要,清醒时又恶心摩西,玛丽在这种又需要摩西,又憎恨土人的情绪中渐渐消耗殆尽,仿佛在重复着她母亲的悲剧生活。最后玛丽在另外一个白人的怂恿下对摩西喊出了,滚,滚吧…… 一个夜晚来临时,玛丽死在了摩西的刀下。摩西,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土人,拒绝着白人对他的侮辱和忽视,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他的存在。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