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10 多年前的书,当时挺热的一个概念,现在读起来还是读不懂,不亏是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依旧是每个字都认识,整本读起来,我依旧是读不懂,依旧是不明觉厉。依旧是读不懂能读完的样子。这本书我觉得叫全球化的历史,更妥当。动态,发展,不同利益方的角度讨论全球化。“全球化压缩了时空” 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时间与空间体验的变化:事件发生的步伐显著加快,而地理上的距离感则大幅缩减。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系列多维度的社会演变过程,它们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社会互动的频繁、相互依赖性的增强,以及人们对本地与全球联系深化认识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有评论家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概括为 “公司全球化” 或 “上层驱动的全球化”。然而,全球化进程并非全然乐观。例如,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化趋势(如麦当劳化)虽带来了某种程度的统一,却也可能削弱文化多样性和个体创造力,同时导致社会关系趋于机械化和非人性化。此外,美国主导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一种观念,即人生的核心价值在于不断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然而,在 21 世纪初,一个显而易见且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类共享的空气、气候、食物和水源等生存基础,已经将地球上的所有人紧密相连。尽管人们逐渐意识到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但追求奢华生活方式的欲望仍在不断加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反思全球化当下的国际环境越来越预示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全球化走到了已经 “十字路口”,这提醒着我们对 “全球化” 的理解亟需更加深入,而不能停留在武断地将其与 “跨越国界的贸易与投资” 划等号,也不能直觉式地断定 “脱钩论” 等逆全球化思潮完全不可能实现,更不能情绪化地认为全球化就是一件无可辩驳的好事,这种种想法都无益于塑造我们自己想要的全球化。深入了解就会知道,全球化并非 “从来如此”,发展为当下的 “是其所是” 也是诸多事件的耦合,更没有什么迹象能保证它会 “永远如此”。本书从经济、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这四个角度阐释了全球化的内涵与发展历程,更思辨地分析了全球化的争议与未来走向,其内容可以作为我们反思全球化的一个起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全球化“变脸”曼弗雷德・B. 斯蒂格的《全球化面面观》,虽然书名中有 “面面观” 三字,但从头到尾都能让人看到全球化那张不怎么好看的 “丑脸”。作者试图为全球化辩护,因此将 “全球化” 的定义弄得很宽泛。在第一章作者就讲远古时期的人类大迁徙作为最早的 “全球化”,于是二十世纪起的 “全球化” 实际上只是在特定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加持下高速化的新一轮 “现代化”。当代全球化确实加速了物质与文化的相互交流 —— 但这个 “交流” 确是不平衡的。在新自由主义的跨国企业支配下,全球化变成了加剧贫富差距、强国掠夺弱国的新式殖民主义。全球化并没有让 “民主自由” 遍布全世界。反而导致了弱后国家保守主义和排外主义的泛化,以及发达国家社会分裂和政治泛娱乐化。本书作者将反全球化的人群分作两类:“地区主义” 的反全球化小团体,以及试图团结全球 “反全球化” 势力的反动群体。并寄希望主导全球化的大国通过协商与改革继续推动全球化。本书对于全球化的态度大概是一种 “理性乐观派”,但书中 “9.11” 的旧案例如今已经被俄乌战争和加沙冲突不断刷新。依然试图维护旧一套国际秩序和意识形态的 “前浪全球化” 恐怕连 “理性悲观派” 的充裕都要不剩多少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