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我的最后一本减肥书》的增修版。

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版科学减肥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完善、增订,用大量实例、数据、工具为读者提供清晰的减肥底层逻辑、可行的减肥工具/方法,和更人性化的减肥心理建设指导,并将书中的灵魂内容——模块化饮食法做了更新和补充。

修订版从三部分——心篇、身篇、脑篇,更完整地从心理层面、饮食/运动践行层面、正确减肥认知层面进行论述,为读者实现健康减肥保驾护航。

目录

  • 版权信息
  • 受益者赞誉
  • 自序
  • 心篇
  • 第一章 胖,是一种心病
  • 1 减肥不是瘦
  • 2 没有减不下来的肥,天底下也只有一种胖
  • 3 减肥,不要追求最好的效果,也不要制订减肥目标
  • 4 会反弹的减肥才是真正的减肥
  • 5 多数减肥平台期是假的平台期
  • 6 减肥,不要计算热量
  • 7 减肥是一件很自私的事
  • 第二章 减肥,别只看体重
  • 1 减肥不等于减体重
  • 2 一天瘦一斤,瘦下去的是什么?
  • 3 减肥时体重不变,就是失败吗?
  • 4 减肥,不看体重看什么?
  • 5 体脂秤能测准你的体成分吗?
  • 6 买一把便宜好用的脂肪卡尺
  • 第三章 快速减肥
  • 1 为什么快速减肥=快速反弹?
  • 2 为什么减肥越快,反弹越快?
  • 3 快速减肥有危险——减肥不能以健康为代价
  • 4 快速减肥容易导致女性月经紊乱和骨质疏松
  • 5 如何预防或者治疗减肥引起的月经紊乱?
  • 6 快速减肥,可能会毁掉你的免疫功能
  • 7 快速减肥为什么会伤害免疫功能?
  • 8 如何预防快速减肥导致的免疫功能下降?
  • 9 只有慢减肥才是真减肥
  • 身篇
  • 第四章 从零开始精通运动减肥
  • 1 没有不能减肥的运动,也没有最减肥的运动
  • 2 持续性有氧运动
  • 3 如何简单地衡量运动强度?
  • 4 高强度间歇性运动
  • 5 如何让运动后过量氧耗多一点?
  • 6 力量训练
  • 7 不运动的碎片活动减肥法——NEAT减肥法
  • 8 如何安排运动减肥?
  • 9 健身房力量训练入门
  • 第五章 模块化饮食法之前篇
  • 1 模块化饮食法,是一种什么样的减肥法?
  • 2 简单3步搞定模块化饮食法
  • 3 有关热量消耗的那些事儿
  • 4 每日热量消耗怎么算?
  • 第六章 模块化饮食法之后篇
  • 1 模块化饮食法是如何制造热量缺口的?
  • 2 关于热量单位的误区
  • 3 一份完美的模块化食材表
  • 4 模块化饮食法具体如何使用?
  • 5 模块化饮食法有哪些好处?
  • 6 使用模块化饮食法如何注意膳食营养?
  • 7 食物“相克”是真的吗?
  • 8 运动模块如何使用?
  • 9 用模块化饮食法如何应对减肥平台期?
  • 脑篇
  • 第七章 全世界都在忽悠你
  • 1 减肥,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忽悠你?
  • 2 减肥,为什么好骗?
  • 3 伪科学减肥都是怎么骗人的?
  • 4 如何鉴别伪科学减肥——3个“金标准”
  • 第八章 不骗你,我亲身验证
  • 1 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
  • 2 我觉得有用的,不一定真有用
  • 3 人往往是先去相信,再去找证据
  • 4 伪科学是如何利用人们“想当然”的心理的?
  • 5 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身心脑结合,有大量案例和数据的专业减肥书

    本书的作者做营养科学和运动科学研究、科普和指导工作快 10 年了,写的内容专业、严谨、实用,‌参考大量案例和数据,教我们怎么减肥不伤身体、不反弹、不交智商税。🌟我正在减肥,管住嘴、迈开腿真是辛苦,每一天我都特别努力:加大运动量:有氧、HIIT、力量训练;控制饮食:戒掉所有零食、晚上尽量不吃主食;改善生活习惯:多喝水、避免久坐、多做家务;保证睡眠时长:想尽办法不让自己睡得太晚…… 上个月瘦了 6 斤,减肥的同时我欣喜地发现自己的肌肉增多了,胳膊上的肌肉尤为明显。这本书也印证了我是在健康减肥,很欣慰。本书中太多实用内容,分享我印象最深的 3 点:1️⃣关于平台期 "体重调定点" 理论从没说过人有一个瘦不下去的体重下限。真正的减肥平台期,更准确叫 "健康减肥的平台期"。人瘦到一定程度,体脂率很合理了,很难瘦下去。如果要继续瘦,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了。很多人遇到的所谓 "减肥平台期",是减肥努力程度到了瓶颈,只要减肥方法是对的,坚持下去,体重就很可能继续下降。2️⃣体重轻了不意味着脂肪少了错误的减肥方法减下去的大多是糖原、蛋白质、血量和水分,不但丢肌肉,也会把内脏器官减掉(比如低热量或低蛋白质摄入),真正的脂肪没怎么减少。减肥前期可能瘦体重增加会很明显,即肌肉、肌糖原或血量增加,这时候体重虽然没变化但是体型会有明显变化。而且肌肉越多,基础代谢率越高,平时运动或者活动消耗的热量也越多。这本书给了我希望,减脂的同时增肌,是可以做到的。冯雪老师也说了,减肥要看三个参数:体重、体型、体脂比。所以,在减肥的过程中要更多关注体成分的变化。减一样东西,保一样东西,减脂肪,基本保持瘦体重。 ‌瘦体重是什么?书中有详细解释,不剧透了,感兴趣可以自己看。3️⃣NEAT 减肥法这个方法我太喜欢了,因为正在用,我都不知道它竟然还有这么个洋气的名字。NEAT 减肥法的核心是少闲多动。尽量多走、多站、多活动。站着看电视、看书,打电话时来回踱步,步行上下班,多爬楼梯…… 我现在就是,只要能站着绝对不坐着;能多走来回踱步绝对不原地不动;眼里的家务活儿也变多了,并且做家务的心情特别愉悦(一想到是在消耗热量)。书中还有些观点和心理学的特一致,比如真正的、合理的减肥,是波浪式的、有升有降的过程,允许体脂有小幅度的反弹,只要大方向是下降的就行。心理学也是这个观点,有时候你有一点点小退步,完全在正常范围内,只要整体心理能量在螺旋式上升就行。追求健康的身体和生活方式是一辈子的事儿,接下来打算看《锻炼》,多学习关于健身、减肥、健康生活的知识,和学友们一起,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减肥是改变生活习惯

      减肥,戒烟和学外语,最难也最容易,容易是可以马上开始,难是很难坚持。谁都知道是要 “管住嘴,迈开腿”,减肥是为了健康,引起肥胖是因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道理谁都明白,但习惯是心理问题,毕竟人类食物丰腴只是近百年的事,心魔最难去除,自我的约束,有自律的人自然不是问题,而对于没有自律的人就肯定是大问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多少书都没有用,所以对不胖的人也不值得看,对需要减肥的人,应该是 “第一本” 而不是 “最后一本”,本书内容没错,强调的就是改变生活习惯,首先要改变环境。先审视自己什么原因造成目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看是否能改变。每天吃饭前先晒图给朋友监督,不要饿,但要健康食品和细嚼慢咽。找到替换食品,碳水和脂肪只二选一,限定自己的伙食标准,尽量吃自己做的食物。以上两条是为了 “管住嘴”,不饿,购买体脂秤,放在必经之地。3. 把车卖了(如果有车超过 800 米就会驾车,而没有车步行范围会扩大到 1.5 千米)安步当车。对大部分人来说自驾车都不是刚需,健身房对大部分人胖子都是智商税,先让自己精神上健康起来,身体自然就会健康了。这本书上一个版本我看完下架了,这次再看一遍新版,其中大量篇幅是健身房锻炼和食品热量分析,书写的严谨了,很专业更繁复了,也表示减肥这事争议越来越多,需要相互监督的可以加我微信。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的最后一本减肥书》:一场颠覆认知的科学减脂革命 📚

        减肥这件事,我们似乎总在 “努力 - 反弹 - 再努力” 的怪圈里打转:有人靠断碳三天瘦五斤,却在恢复饮食后胖回起点;有人每天称重,因数字波动陷入 “破罐破摔” 的心态;还有人把 “少吃多动” 当圣旨,却在过度节食后迎来月经紊乱、脱发等健康代价。而仰望尾迹云的《我的最后一本减肥书》,正是带着打破这些迷思的野心而来 —— 它不止是一本减肥指南,更像一位理性的 “减脂军师”,用科学原理拆解减肥的底层逻辑,让 “不反弹的瘦” 从口号变成可落地的行动方案。## 一、先破后立:颠覆 3 个 “常识性” 减肥误区  ### 1. “减肥 = 减重”?你可能在和水分、肌肉较劲  “体重掉了 2 斤!”—— 这大概是减肥者最熟悉的快乐。但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快速减重的 “成就感”,多半是水分和肌肉的流失,而非脂肪减少 **。人体 1 公斤脂肪约含 7700 千卡能量,而快速减肥时丢失的糖原(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干货少、水分多”,1 克糖原能绑定 3-4 克水。这就是为什么断食一天瘦 2 斤的人,恢复饮食后体重立刻反弹 —— 你减的不是肥,是身体里的 “临时水库”。  真正的减肥,应该追求 “脂肪减少、瘦体重(肌肉等非脂肪组织)增加”。书中举例:女性做持续性有氧运动时,脂肪消耗比男性更多;而力量训练增加的肌肉,能像 “代谢小马达” 一样提高基础代谢,让你躺着也比别人多消耗热量。难怪作者强调:“别盯着体重秤了,看看裤子腰围和体能变化,那才是减脂的真相。”### 2. “快速瘦” 是捷径?其实是给未来挖坑  “一周瘦 5 斤” 的广告总能戳中痛点,但书中用数据敲响警钟:** 快速减肥会让身体启动 “节能模式”,反而让减脂越来越难 **。当热量摄入骤降,身体会通过 “适应性产热” 降低消耗 —— 少吃的同时,你的基础代谢也跟着掉了。更糟的是,快速减肥时蛋白质流失严重(肌肉和内脏富含蛋白质,且含水量高),导致瘦体重下降,进一步削弱代谢能力。  作者形象地比喻:“减肥不是跑 100 米冲刺,而是跑马拉松。” 真正可持续的节奏是每周减 0.5-1 斤脂肪,这样既能保护代谢,又能让身体逐渐适应新的体重。那些宣称 “一天瘦一斤” 的方法,不过是用健康为代价,换一个短暂的数字游戏。### 3. “多吃一顿就破功”?容错率才是长期主义的关键  “今天多吃了块蛋糕,减肥彻底失败了!” 这种 “非黑即白” 的心态,是很多人放弃的导火索。但书中给出了更灵活的方案:** 偶尔多吃不必焦虑,通过调整其他 meals 和增加运动即可平衡 **。比如多吃的这顿热量超标 300 千卡,接下来两餐可以各减少 150 千卡,或多走 30 分钟路(约消耗 150 千卡)。  减肥本就是与人性的博弈,完全压抑食欲反而会引发报复性进食。书中提倡 “把减肥看作动态平衡,而非严苛的戒律”—— 就像理财允许短期波动,只要长期热量缺口为正,脂肪就会慢慢减少。这种 “允许犯错” 的思路,恰恰是对抗减肥焦虑的核心。## 二、科学落地:从饮食到运动的 “模块化减脂系统”  ### 1. 饮食:不挨饿的 “热量缺口” 怎么算?  “管住嘴” 不是少吃,而是 “聪明吃”。书中提出的 ** 模块化饮食法 **,把复杂的营养学简化成可操作的清单:每天饮食需覆盖五大类食物 —— 谷物薯类、蔬果、肉蛋奶、豆类坚果、植物油,确保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热量。  计算缺口的公式也很清晰:先算基础代谢(可用毛德倩公式:(41.9× 体重 kg+2869.1)/4.184),再通过饮食记录(推荐拍照 + 厨房秤双重校准)控制摄入,保持每天 500 千卡左右的缺口。比如成年女性基础代谢约 1600 千卡,每天吃 1100 千卡就能创造缺口 —— 听起来严苛?书中强调 “用高纤维、高蛋白食物增加饱腹感”,比如鸡蛋、瘦肉、绿叶菜,让你在低热量下也能减少饥饿感。### 2. 运动:不止 “迈开腿”,更要 “巧动”  关于运动,书中打破了 “有氧运动 = 燃脂” 的单一认知,给出三维方案:  - ** 持续性有氧运动 **:女性更适合,如快走、慢跑,心率控制在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 60%-80%),每周 5 次,每次 60 分钟;  - ** 力量训练 **:男性可侧重,大重量训练后 “过量氧耗” 更高,持续燃脂效果优于小重量多次数;  - **NEAT 碎片化运动 **:不刻意锻炼时,多站、多走、多做家务 —— 比如站着玩手机、饭后洗碗,每天可额外消耗 200-300 千卡。  书中还纠正了 “局部减脂” 的误区:脂肪消耗是全身性的,想瘦肚子需结合整体减脂 + 核心训练,而非单纯卷腹。这种 “科学配比 + 生活化运动” 的设计,让没时间去健身房的人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3. 心理:对抗本能的 “目标锚定法”  减肥最难的不是方法,是饿的时候 “要不要吃” 的瞬间。书中提出 “目标可视化” 策略:把理想体重对应的衣服挂在显眼处,或记录每次运动后的体能进步(如跑 800 米从 5 分钟到 4 分半),用具体成果对抗本能的不适。  更关键的是 “重新定义减肥”:它不是为了 “变美”,而是为了 “掌控感”—— 掌控饮食、掌控运动、掌控身体的反馈。当你把减肥看作 “自我管理的修行”,而非外界的审美压力,坚持就会从 “被迫” 变成 “主动”。## 三、为什么它可能是 “最后一本” 减肥书?  市面上的减肥书,要么堆砌食谱和运动计划,要么贩卖 “躺瘦” 幻想,而《我的最后一本减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 ** 授人以渔 **:  - ** 底层逻辑先行 **:从 “能量守恒” 到 “代谢调节”,用生物学原理解释 “为什么这么做”,让你在遇到问题时能自主判断,而非依赖作者;  - ** 反伪科学指南 **:教你鉴别不靠谱方法 —— 比如 “断碳减肥” 忽略了碳水对大脑功能的重要性,“局部减脂” 违背脂肪代谢规律,甚至调侃 “书里‘可能’越多越靠谱,因为人体太复杂”;  - ** 终身适用框架 **:模块化饮食、NEAT 运动、心理调节的组合,不止能减肥,更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就像书中说的:“当你掌握了这些方法,未来不需要再读任何减肥书 —— 因为你已经懂自己的身体了。”## 结语:减肥不是战役,是与自己和解的旅程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真正的减肥,不是和脂肪 “死磕”,而是学会与身体对话 —— 理解它的代谢规律,尊重它的需求,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它慢慢变化。正如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减肥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如果你曾在减肥中迷失,这本充满理性与温度的指南,或许真的能让你从此告别 “减肥复胖” 的循环,找到属于自己的 “最后一次减肥”🌟。  (注:本书观点基于科学原理与实践案例,但个体差异需结合自身调整,建议搭配专业营养师指导更佳。)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6条书评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