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七辑,以中华法系为专题。

内容简介

《法律文化研究》围绕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专题进行学术史的整理,收录相关专题研究中有重大学术贡献的论著,并由主编在导读中进行评介,展现问题研究的缘起、沿革、发展与意义。

本书是第七辑,精选十余篇中华法系研究中的经典之作,主编在导读中对这一专题研究的缘起、发展进行了梳理,对每一篇论文的内容、学术贡献及局限进行学术定位,并附百余年有关该专题研究的论著目录索引于书后。

目录

  • 版权信息
  • 《法律文化研究》编辑部
  • 原序 从传统中寻找力量
  • 改版前言
  • 主编导读:中华法系研究评析
  • 梁启超: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1904)
  • 绪论
  • 一 法之起因
  • (一)儒家
  • (二)墨家
  • (三)法家
  • 二 法字之语源
  • 三 旧学派关于法之观念
  • (一)儒家
  • (二)道家
  • (三)墨家
  • 四 法治主义之发生
  • (一)放任主义与法治主义
  • (二)人治主义与法治主义
  • (三)礼治主义与法治主义
  • (四)势治主义与法治主义
  • (五)法治主义之发生及其衰灭
  • 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1930)
  • 导言
  • 一 中国法律之特点与其在世界文化的位置
  • 二 本书研究的范围和目的
  • 三 研究的方法
  • 四 法律史的史料
  • 陈顾远:中国固有法系与中国文化(1952)
  • 引言:文化与法律
  • 一 中国固有法系的基础
  • 二 中国固有法系的全貌
  • 三 中国法系的使命所在
  • 四中国固有法系的特征
  • 五 余言
  • 陈朝璧:中华法系特点初探(1980)
  • 张晋藩:再论中华法系的若干问题(1984)
  • 一 关于中华法系的概念
  • 二 关于中华法系的断限,亦即起讫年代
  • 三 中华法系的特点
  • 1.以儒家学说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但也融合了道、释的某种教义
  • 2.“出礼入刑”,礼刑结合
  • 3.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 4.立法与司法始终集权于中央,司法与行政的合一
  • 5.“民刑不分,诸法合体”与“民刑有分,诸法并用”
  • 6.融合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 四 研究中华法系的意义
  • 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1991)
  • 绪论
  • 一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 二 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
  • (一)夏、商、西周时期
  • (二)春秋战国时期
  • (三)秦汉到鸦片战争时期
  • (四)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
  • 三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特点与规律
  • 四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意义
  • (一)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 (二)有助于加深对法学的理解
  • (三)有助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和法学
  • 郝铁川:中华法系研究(1997)
  • 绪论
  • 一 关于中华法系特点的研究
  • 二 关于中华法系断限的研究
  •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
  • 1.法系是什么
  • 2.中华法系的价值观念是什么
  • 3.中华法系在近代以来的命运如何
  • 张中秋:回顾与思考:中华法系研究散论(1999)
  • 历史与现状:中华法系研究的回顾
  • 问题与认识:中华法系研究的思考
  • 继承与出新:中华法系研究的发展
  • 范忠信:中华法系的亲伦精神(1999)
  • 王立民:也论中华法系(2001)
  • 杨一凡:中华法系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误区(2002)
  • 一 围绕“诸法合体、民刑不分”说的探讨
  • 二“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不是中华法系的特征
  • (一)“诸法合体”不是中华法系的特征
  • (二)“民刑不分”也不是中华法系的特征
  • 三 律典“诸法合体、民刑不分”说值得商榷
  • 四 重新认识中华法系
  • (一)中华法系的特征和基本精神
  • (二)正确评估律典以外其他形式法律的作用
  • 俞荣根 龙大轩:中华法系学述论(2006)
  • 一 法系、中华法系和中华法系学
  • 二 中华法系学的发轫
  • 三 中华法系学走向兴盛
  • 四 中华法系学的复兴和繁荣
  • 五 中华法系学的发展趋向
  • 朱景文: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海外行省制度(2007)
  • 一 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
  • 二 古罗马的行省制度
  • 赖骏楠:民族主义视野下的近代“中华法系”学说(1900~1949)(2008)
  • 一 引言
  • 二 “法系”概念的来源
  • (一)“文明人类的共同法”
  • (二)历史主义、进化论、穗积陈重与五大法族说
  • 三 从“支那法系”到“中国法系”
  • (一)“攻法子”与“支那法系”
  • (二)“中国法系”
  • 四 威格摩尔的影响
  • (一)《世界法律系统大全》
  • (二)法系、法律系统与legal system
  • 五 “中华法系”学说的兴盛
  • (一)“中华法系”四字端绪
  • (二)“民族复兴”“法系建设”与意识形态
  • (三)杨鸿烈的建构
  • 六 “中华法系”近代学说史反思
  • (一)研究模式问题
  • (二)译介中生成的普遍性及其背后
  • (三)言说中的法律与民族
  • 七 结语
  • 刘广安:中华法系生命力的重新认识(2011)
  • 一 两类概念导致对中华法系生命力的不同认识
  • 二 中华法系发展中具有生命力的因素的重新认识
  • 三 重新认识中华法系生命力的几点意义
  • 1.有助于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连续性的认识
  • 2.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法律传统递嬗的生命力的认识
  • 3.有助于深化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史学的主要变化的认识
  • 4.有助于深化对当代中国法制特点的认识
  • 武树臣:论中华法系的社会成因和发展轨迹(2012)
  • 一 中华法系的社会成因
  • (一)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的外部冲突和文化浸润
  • (二)农耕经济、宗法家族、中央集权“三合一”的社会结构
  • (三)宗法伦理主义道德观念
  • 二 中华法系形成的历史轨迹
  • (一)自西周至清末宗法伦理主义之礼一以贯之
  • (二)孔孟与古代法律传统的理论诠释
  • (三)判例法的衰落与成文法的确立
  • (四)汉代以降司法官吏群体的专业化和“儒法化”
  • (五)《唐律疏议》与古老礼制的全面成文法化
  • (六)汉至唐的判例制度和“混合法”的完善
  • 三 中华法系的积极成果与当今法律文化建设
  • (一)“仁”与“以人为本”
  • (二)“混合法”传统与当今的案例指导制度
  • 马小红:律、律义与中华法系关系之研究(2013)
  • 一 律与中华法系的概念
  • 1.“律”:形成于法家之学的中国古代“刑典”
  • 2.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灵魂,以内容儒家化为追求
  • 二 律学:律义的阐释由法而儒的转变
  • 1.“法家之律,犹儒者之经”
  • 2.律的儒家化
  • 三 礼的拟制:律制日益简约,律义日益深邃
  • (1)律制日益简约
  • (2)律义日益深邃
  • (3)律制、律义演化之因
  • 四 对本文开篇提出问题的解答
  • 中华法系论文研究目录索引
  • 编辑部章程
  • 征稿启事
  • 注释体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