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碗回甘醇厚的茶,浓缩了日本千年的惊心动魄。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个个短篇的形式介绍了日本茶道史上的众多名人,介绍了茶道在日本的发展,以及茶道和日本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联系,适合对日本文化、日本历史和日本茶道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日本最早的茶种从何而来?茶道为何在传入日本后顺利融入了日本文化?在战国纷争的背景下茶道又担任着怎样的角色?日本的茶道与政治之间是什么关系?日本茶道又是怎样走向世界的?本书以历史政治为线索,将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力一字一句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自序 国家不幸茶道幸
  • 镰仓时代
  • 1. 荣西:留宋“海归”搞走私成为日本茶祖
  • 2. 佐佐木道誉:一介武夫将“斗狗”改为“斗茶”
  • 室町时代
  • 3. 足利义满:传位于子后转身喜欢上“斗茶”
  • 4. 足利义政:不大为人知的日本茶道的另类始祖
  • 5. 古市澄胤:举办12场“淋汗茶会”堪称奇葩
  • 战国时代
  • 6. 武野绍鸥:嗅到未来争夺茶具大战的血腥味
  • 7. 松永久秀:因进献茶具而生拒献茶具而亡
  • 8. 稻叶一铁:只因深爱茶碗选择叛主弃国
  • 9. 长次郎:满足丰臣秀吉红色欲望的制陶师
  • 10. 今井宗久:让织田信长热衷上茶道的战国名将
  • 11. 千利休:日本茶圣之死九说并存扑朔迷离
  • 12. 大友宗麟:放弃信仰和茶器的九州豪族
  • 13. 织田信长:把茶道运用于统治手段和价值体系
  • 14. 荒木村重:兵败城下抛妻弃子却要带茶具出逃
  • 15. 丰臣秀吉:“天下人”凭借茶道进行权力交接
  • 16. 丰臣秀吉:用“黄金茶道”炫耀权力的风采
  • 17. 岛井宗室:借商务活动掩饰“间谍”身份
  • 18. 德川家康:一个懂得用茶道守业的幕府创业人
  • 19. 山上宗二:一期一会为何惨遭割鼻切耳斩首
  • 20. 古田织部:最终走上与师傅相同的剖腹自杀路
  • 21. 千道安:因为后妈而无法取得成就的利休嫡长子
  • 22. 织田有乐:织田信长之弟打造国宝级的茶室
  • 23. 武野宗瓦:“战国三杰”手下命运多舛的茶人之后
  • 24. 神屋宗湛:“红顶商人”推助战争写茶会日记
  • 25. 高山右近:我爱我师千利休,我更爱天主教真理
  • 26. 本阿弥光悦:走在艺术集大成者的茶道之路上
  • 27. 石田三成:一生因茶而进又因茶而亡的奇人
  • 28. 细川三斋:武将隐居撰写茶道书将茶碗当墓碑
  • 29. 吕宋助左卫门:把“夜壶”当“茶壶”进献的商人
  • 30. 伊达政宗:借办茶会之名实施暗杀的疑点至今犹存
  • 安土桃山时代
  • 31. 濑田扫部:因为“连坐”而被埋入“畜生坑”
  • 32. 久保权太夫:一个不及传世著作有名的田园茶人
  • 33. 南坊宗启:茶道圣经《南方录》背后的影子
  • 34. 小堀远州:弃武士而选茶道与建筑的天下茶头
  • 35. 金森宗和:弃武习茶开创出优美的“宫廷茶”
  • 36. 之贯:不畏强势在茶会上另辟蹊径
  • 江户时代
  • 37. 片桐石州:制定茶道轨范做德川将军的茶道老师
  • 38. 吉野太夫:看江户名妓风雅的爱情道与茶道
  • 39. 卖茶翁:病僧竟成为“煎茶道中兴之祖”
  • 40. 松平不昧:因为“黑”历史而转投茶道的家康后人
  • 41. 井伊直弼:倡导“一期一会”者死于暴力暗杀
  • 明治时代
  • 42. 益田钝翁:凭三井物产实业重振日本茶道雄风
  • 43. 岩崎弥之助:秘藏当今世上第一茶碗的“汉学迷”
  • 44. 冈仓天心:把日本茶道推向世界的“吃螃蟹者”
  • 昭和时代
  • 45. 小林一三:酷爱茶道的他曾与岸信介激烈对立
  • 46. 五岛庆太:私人美术馆保存日本血腥的茶道史
  • 47. 贞明皇太后:用茶道亲自招待“儿皇帝”溥仪
  • 48. 近卫文麿:以“茶”捭阖的日本侵华战犯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搞懂了奢侈品以及福建人对茶执着的背后逻辑

    搞懂了两件事:1,奢侈品产生的背后逻辑;2,南中国茶文化盛行的背后逻辑。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建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