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原理、技术、应用、文献角度系统介绍推荐系统。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当前推荐系统领域中的经典方法。不仅详细讨论了各类方法,还对同类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这有助于读者对当前推荐系统研究领域有全面的了解。书中提供了大量的例子和习题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当前新的研究方向,为读者进行推荐系统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本书既可以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适合开发人员和研究人员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者的话
  • 译者序
  • 前言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第1章 推荐系统概述
  • 1.1 引言
  • 1.2 推荐系统的目标
  • 1.2.1 推荐系统应用范围
  • 1.3 推荐系统的基本模型
  • 1.3.1 协同过滤模型
  • 1.3.2 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
  • 1.3.3 基于知识的推荐系统
  • 1.3.4 人口统计推荐系统
  • 1.3.5 混合集成的推荐系统
  • 1.3.6 对推荐系统的评价
  • 1.4 推荐系统领域特有的挑战
  • 1.4.1 基于上下文的推荐系统
  • 1.4.2 时间敏感的推荐系统
  • 1.4.3 基于位置的推荐系统
  • 1.4.4 社交信息系统
  • 1.5 高级论题和应用
  • 1.5.1 推荐系统中的冷启动问题
  • 1.5.2 抗攻击推荐系统
  • 1.5.3 组推荐系统
  • 1.5.4 多标准推荐系统
  • 1.5.5 推荐系统中的主动学习
  • 1.5.6 推荐系统中的隐私问题
  • 1.5.7 应用领域
  • 1.6 小结
  • 1.7 相关工作
  • 1.8 习题
  • 第2章 基于近邻的协同过滤
  • 2.1 引言
  • 2.2 评分矩阵的关键性质
  • 2.3 通过基于近邻的方法预测评分
  • 2.3.1 基于用户的近邻模型
  • 2.3.2 基于物品的近邻模型
  • 2.3.3 高效的实现和计算复杂度
  • 2.3.4 基于用户的方法和基于物品的方法的比较
  • 2.3.5 基于近邻方法的优劣势
  • 2.3.6 基于用户的方法和基于物品的方法的联合
  • 2.4 聚类和基于近邻的方法
  • 2.5 降维与近邻方法
  • 2.5.1 处理偏差
  • 2.6 近邻方法的回归模型视角
  • 2.6.1 基于用户的最近邻回归
  • 2.6.2 基于物品的最近邻回归
  • 2.6.3 基于用户的方法和基于物品的方法的结合
  • 2.6.4 具有相似度权重的联合插值
  • 2.6.5 稀疏线性模型
  • 2.7 基于近邻方法的图模型
  • 2.7.1 用户-物品图
  • 2.7.2 用户-用户图
  • 2.7.3 物品-物品图
  • 2.8 小结
  • 2.9 相关工作
  • 2.10 习题
  • 第3章 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
  • 3.1 引言
  • 3.2 决策和回归树
  • 3.2.1 将决策树扩展到协同过滤
  • 3.3 基于规则的协同过滤
  • 3.3.1 将关联规则用于协同过滤
  • 3.3.2 面向物品的模型与面向用户的模型
  • 3.4 朴素贝叶斯协同过滤
  • 3.4.1 处理过拟合
  • 3.4.2 示例:使用贝叶斯方法处理二元评分
  • 3.5 将任意分类模型当作黑盒来处理
  • 3.5.1 示例:使用神经网络作为黑盒分类器
  • 3.6 潜在因子模型
  • 3.6.1 潜在因子模型的几何解释
  • 3.6.2 潜在因子模型的低秩解释
  • 3.6.3 基本矩阵分解原理
  • 3.6.4 无约束矩阵分解
  • 3.6.5 奇异值分解
  • 3.6.6 非负矩阵分解
  • 3.6.7 理解矩阵因子分解方法族
  • 3.7 集成因子分解和近邻模型
  • 3.7.1 基准估计:非个性化偏倚中心模型
  • 3.7.2 模型的近邻部分
  • 3.7.3 模型的潜在因子部分
  • 3.7.4 集成近邻和潜在因子部分
  • 3.7.5 求解优化模型
  • 3.7.6 关于精度的一些观察
  • 3.7.7 将潜在因子模型集成到任意模型
  • 3.8 小结
  • 3.9 相关工作
  • 3.10 习题
  • 第4章 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
  • 4.1 引言
  • 4.2 基于内容的系统的基本组件
  • 4.3 预处理和特征提取
  • 4.3.1 特征提取
  • 4.3.2 特征表示和清洗
  • 4.3.3 收集用户的偏好
  • 4.3.4 监督特征选择和加权
  • 4.4 学习用户画像和过滤
  • 4.4.1 最近邻分类
  • 4.4.2 与基于案例的推荐系统的关联性
  • 4.4.3 贝叶斯分类器
  • 4.4.4 基于规则的分类器
  • 4.4.5 基于回归的模型
  • 4.4.6 其他学习模型和比较概述
  • 4.4.7 基于内容的系统的解释
  • 4.5 基于内容的推荐与协同推荐
  • 4.6 将基于内容的模型用于协同过滤
  • 4.6.1 利用用户画像
  • 4.7 小结
  • 4.8 相关工作
  • 4.9 习题
  • 第5章 基于知识的推荐系统
  • 5.1 引言
  • 5.2 基于约束的推荐系统
  • 5.2.1 返回相关结果
  • 5.2.2 交互方法
  • 5.2.3 排序匹配的物品
  • 5.2.4 处理不可接受的结果或空集
  • 5.2.5 添加约束
  • 5.3 基于案例的推荐系统
  • 5.3.1 相似性度量
  • 5.3.2 批评方法
  • 5.3.3 批评的解释
  • 5.4 基于知识的系统的持久个性化
  • 5.5 小结
  • 5.6 相关工作
  • 5.7 习题
  • 第6章 基于集成的混合推荐系统
  • 6.1 引言
  • 6.2 从分类角度看集成方法
  • 6.3 加权型混合系统
  • 6.3.1 几种模型组合的方法
  • 6.3.2 对分类中的bagging算法的调整
  • 6.3.3 随机性注入算法
  • 6.4 切换型混合系统
  • 6.4.1 为解决冷启动问题的切换机制
  • 6.4.2 桶模型
  • 6.5 级联型混合系统
  • 6.5.1 推荐结果的逐步优化
  • 6.5.2 boosting算法
  • 6.6 特征放大型混合系统
  • 6.7 元级型混合系统
  • 6.8 特征组合型混合系统
  • 6.8.1 回归分析和矩阵分解
  • 6.8.2 元级特征
  • 6.9 交叉型混合系统
  • 6.10 小结
  • 6.11 相关工作
  • 6.12 习题
  • 第7章 推荐系统评估
  • 7.1 引言
  • 7.2 评估范例
  • 7.2.1 用户调查
  • 7.2.2 在线评估
  • 7.2.3 使用历史数据集进行离线评估
  • 7.3 评估设计的总体目标
  • 7.3.1 精确性
  • 7.3.2 覆盖率
  • 7.3.3 置信度和信任度
  • 7.3.4 新颖度
  • 7.3.5 惊喜度
  • 7.3.6 多样性
  • 7.3.7 健壮性和稳定性
  • 7.3.8 可扩展性
  • 7.4 离线推荐评估的设计要点
  • 7.4.1 Netflix Prize数据集的案例研究
  • 7.4.2 为训练和测试分解评分
  • 7.4.3 与分类设计的比较
  • 7.5 离线评估的精确性指标
  • 7.5.1 度量预测评分的精确性
  • 7.5.2 通过相关性评估排名
  • 7.5.3 通过效用评估排名
  • 7.5.4 通过ROC曲线评估排名
  • 7.5.5 哪种排名方式最好
  • 7.6 评估指标的局限性
  • 7.6.1 避免评估游戏
  • 7.7 小结
  • 7.8 相关工作
  • 7.9 习题
  • 第8章 上下文敏感的推荐系统
  • 8.1 引言
  • 8.2 多维方法
  • 8.2.1 层级的重要性
  • 8.3 上下文预过滤:一种基于降维的方法
  • 8.3.1 基于集成的改进
  • 8.3.2 多级别的估计
  • 8.4 后过滤方法
  • 8.5 上下文建模
  • 8.5.1 基于近邻的方法
  • 8.5.2 潜在因子模型
  • 8.5.3 基于内容的模型
  • 8.6 小结
  • 8.7 相关工作
  • 8.8 习题
  • 第9章 时间与位置敏感的推荐系统
  • 9.1 引言
  • 9.2 时间协同过滤
  • 9.2.1 基于新近的模型
  • 9.2.2 处理周期性上下文
  • 9.2.3 将评分建模为时间的函数
  • 9.3 离散时间模型
  • 9.3.1 马尔可夫模型
  • 9.3.2 序列模式挖掘
  • 9.4 位置感知推荐系统
  • 9.4.1 偏好位置
  • 9.4.2 旅行位置
  • 9.4.3 结合偏好位置与旅行位置
  • 9.5 小结
  • 9.6 相关工作
  • 9.7 习题
  • 第10章 网络中的结构化推荐
  • 10.1 引言
  • 10.2 排序算法
  • 10.2.1 PageRank
  • 10.2.2 个性化PageRank
  • 10.2.3 基于近邻的方法应用
  • 10.2.4 SimRank
  • 10.2.5 搜索与推荐的关系
  • 10.3 使用集合分类的推荐
  • 10.3.1 迭代分类算法
  • 10.3.2 使用随机游走的标签传播
  • 10.3.3 社交网络中协同过滤的适用性
  • 10.4 推荐好友:链接预测
  • 10.4.1 基于近邻的方法
  • 10.4.2 Katz度量
  • 10.4.3 基于随机游走的度量
  • 10.4.4 作为分类问题的链接预测
  • 10.4.5 链接预测的矩阵分解
  • 10.4.6 链接预测和协同过滤的关联
  • 10.5 社会影响力分析和病毒式营销
  • 10.5.1 线性阈值模型
  • 10.5.2 独立级联模型
  • 10.5.3 影响力函数评估
  • 10.5.4 社交流中的目标影响力分析模型
  • 10.6 小结
  • 10.7 相关工作
  • 10.8 习题
  • 第11章 社交和以信任为中心的推荐系统
  • 11.1 引言
  • 11.2 社交上下文的多维模型
  • 11.3 以网络为中心的方法和以信任为中心的方法
  • 11.3.1 收集数据来建立信任网络
  • 11.3.2 信任的传播和聚合
  • 11.3.3 没有信任传播的简单推荐
  • 11.3.4 TidalTrust算法
  • 11.3.5 MoleTrust算法
  • 11.3.6 信任游走算法
  • 11.3.7 链接预测法
  • 11.3.8 矩阵分解法
  • 11.3.9 社交推荐系统的优点
  • 11.4 社交推荐系统中的用户交互
  • 11.4.1 大众分类法的代表
  • 11.4.2 社会性标签系统中的协同过滤
  • 11.4.3 选择有价值的标签
  • 11.4.4 无评分矩阵的社会性标签推荐
  • 11.4.5 使用评分矩阵的社会性标签推荐
  • 11.5 小结
  • 11.6 相关工作
  • 11.7 习题
  • 第12章 抵抗攻击的推荐系统
  • 12.1 引言
  • 12.2 对攻击模型中的权衡的理解
  • 12.2.1 量化攻击的影响
  • 12.3 攻击类型
  • 12.3.1 随机攻击
  • 12.3.2 均值攻击
  • 12.3.3 bandwagon攻击
  • 12.3.4 流行攻击
  • 12.3.5 爱/憎攻击
  • 12.3.6 反向bandwagon攻击
  • 12.3.7 探测攻击
  • 12.3.8 分段攻击
  • 12.3.9 基本推荐算法的效果
  • 12.4 探测推荐系统中的攻击
  • 12.4.1 单体攻击画像的探测
  • 12.4.2 群体攻击画像的探测
  • 12.5 健壮推荐设计策略
  • 12.5.1 用CAPTCHA防止自动攻击
  • 12.5.2 使用社交信任
  • 12.5.3 设计健壮的推荐算法
  • 12.6 小结
  • 12.7 相关工作
  • 12.8 习题
  • 第13章 推荐系统高级主题
  • 13.1 引言
  • 13.2 排名学习
  • 13.2.1 成对排名学习
  • 13.2.2 列表排名学习
  • 13.2.3 与其他领域中排名学习方法的比较
  • 13.3 多臂赌博机算法
  • 13.3.1 朴素算法
  • 13.3.2 贪心算法
  • 13.3.3 上限方法
  • 13.4 组推荐系统
  • 13.4.1 协同和基于内容的系统
  • 13.4.2 基于知识的系统
  • 13.5 多标准推荐系统
  • 13.5.1 基于近邻的方法
  • 13.5.2 基于集成的方法
  • 13.5.3 无整体评分的多标准系统
  • 13.6 推荐系统中的主动学习
  • 13.6.1 基于异质性的模型
  • 13.6.2 基于性能的模型
  • 13.7 推荐系统中的隐私
  • 13.7.1 基于冷凝的隐私
  • 13.7.2 高维数据的挑战
  • 13.8 一些有趣的应用领域
  • 13.8.1 门户内容个性化
  • 13.8.2 计算广告与推荐系统
  • 13.8.3 互惠推荐系统
  • 13.9 小结
  • 13.10 相关工作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多元思维模型的实践

    今天早晨讨论到标签系统,通过标签系统搜索,查到了《推荐系统》这本书。看完后,才感觉到如获至宝。这本书给我提供了很多 Aha 时刻,并且在之前很多想不清楚的技术问题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点拨。有启发的点比较多,我举两个感触最深的给大家分享一下:1. 用户画像很多企业的成功,靠的是丰富系统的标签系统,以及通过标签系统来刻画的精确的用户画像。这个思路其实可以用在很多专业领域上,当我们在建设数据平台和业务平台时,业务画像、数据画像等,决定了业务本身的价值。我们还可以按照这种思路,定义出很多画像,比如流程画像,闭环画像等等。2. 排序系统无论是深度学习模型,还是其他的算法,当用于评价的指标超过两个维度时,就很难有一个全局最优的指标,而只可能做一个均衡或排序。这里就可以参考 Google PageRank 算法,以及排序学习方法,选出 Top K 的算法或模型,把它当做一个推荐系统去运营,让用户选择最优的结果。这里面还引出一个概念,叫做 preto front,是指一个曲面,而非一个单点。以上就是看这本书最大的两个收获。书中还给出了如何解决过拟合问题的指导思想,非常有启发。这本书强烈推荐给大家。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随着 Web 成为商务和电子交易的重要媒介,推荐系统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 Web 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了空前的机会,这是其他渠道是不可能做到的。特别是 Web 为数据收集提供了便利,并且提供了一种非侵入式地推荐物品的用户界面。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