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呈现族群交融历程,剖析蒙元政治特质。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台湾“中研院”院士萧启庆先生亲自选定的其在蒙元史研究领域较具代表性的论文二十余篇,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族群文化和人物等方面对蒙元历史进行了深入探索。

不仅在微观考察方面多有突破,解决了相关领域诸多疑问,进而成为了学术上的定论或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而且十分重视对元朝政权性质、历史定位这样具有宏观色彩问题的关注;不仅考察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性,同时也高度重视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延续性和同一性,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有重要意义,是蒙元史研究的必看之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序 千山独行:我的习史历程
  • 蒙古帝国的崛兴与分裂
  • 元朝的统一与统合:以汉地、江南为中心
  • 蒙元支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 说“大朝”:元朝建号前蒙古的汉文国号
  • 大蒙古国时代衍圣公复爵考实
  • 大蒙古国的国子学:兼论蒙汉菁英涵化的滥觞与儒道势力的消长
  • 忽必烈“潜邸旧侣”考
  • 宋元之际的遗民与贰臣
  • 元明之际的蒙古色目遗民
  • 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
  • 元代的宿卫制度
  • 元代的镇戍制度
  • 元代几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
  • 蒙元水军之兴起与蒙宋战争
  • 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
  • 元代的通事和译史:多元民族国家中的沟通人物
  • 内北国而外中国:元朝的族群政策与族群关系
  • 元朝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
  • 元代四大蒙古家族
  • 元代蒙古人的汉学
  • 论元代蒙古人之汉化
  • 蒙元时代高昌偰氏的仕宦与汉化
  • 元色目文人金哈剌及其《南游寓兴诗集》
  • 元丽关系中的王室婚姻与强权政治
  • 附录 四十年来萧启庆教授的蒙元史研究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元朝的另一面:当中华帝国转向蒙古本位

    蒙元帝国始终处于一种双重性中:它既是蒙古世界帝国的一部分,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本书通过制度、族群、文化三重视角,详细分析了元朝如何平衡其草原传统与中原治理。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并未完全汉化,而是采取 “各依本俗” 的政策,保留了大量蒙古旧制。例如,在官员选拔上,蒙古人、色目人占据要职,科举制度推行较晚且影响有限。这种制度设计反映出元朝统治者的内在逻辑 —— 以蒙古利益为核心,以汉地资源为支撑。作者萧启庆在书中特别强调元朝的 “文化多元主义”。元朝并未强行推行蒙古化,而是允许各民族保持自身习俗与宗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与儒家思想并存,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图景。书中以大量案例说明,这种开放性虽带来社会活力,却也导致统治凝聚力的不足。元朝始终未能完全整合其庞大疆域内的不同群体,最终因内部矛盾与民族隔阂而崩溃。作者利用汉文、蒙古文、波斯文等多语种史料,打破单一视角的历史书写。他比较了元朝在蒙古、中原、西域等地的治理模式,指出其统治策略的灵活性与差异性。例如,在中原汉地,元朝延续了部分唐宋制度;在草原地区,则维持千户制度与忽里台大会传统。这种 “因俗而治” 的方式,体现了蒙元作为世界帝国的典型特征。至于元朝的 “外中国” 性质,是否意味着其完全脱离中国历史脉络?事实上,元朝仍沿用中国式的年号、官制与都城制度,并自视为中国王朝。作者并未否定这一点,而是强调元朝的身份多重性,且这种复杂性也正是蒙元史的魅力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初识蒙元史

      纯为好奇,点开初略阅读,致敬中华书局和得到。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