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美学基因,多学科分析,新石器文化遗址。

内容简介

本书沿着“以地下论证地上”的思路,充分利用上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崧泽、凌家滩、薛家岗、城头山、良渚与钱山漾等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以考古学、人类学、艺术学、哲学、美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了一万多年至五千年前中国美学久远、深广的“文化基因”,阐述了江南新石器审美文化在江湖山海背景下人与万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天人合和的美学诉求。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绪论江南美学的文化精神与地域特色
  • 一 江湖宿命
  • 二 渔稻之乐
  • 三 技进乎艺
  • 四 夸饰仪容
  • 五 敬慕神明
  • 六 共生共荣
  • 七 化茧成蝶
  • 八 书卷文心
  • 结语
  • 第一章新石器时代江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文化时空
  •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江南地区的沧海桑田
  • 一 数次海侵与生态演化
  • 二 山川区隔的独立微生境
  • 第二节 聚落文化的空间分布与历史变迁
  • 一 “满天星斗”与“众星拱月”式分布
  • 二 同区系聚落文化的传承、变迁与叠压关系
  • 第二章江南水乡审美的原始序幕
  • 第一节 泽国中的田园风光
  • 一 湖光山色
  • 二 逐水而居
  • 三 地穴与干栏屋
  • 第二节 气韵生动的稻耕渔猎
  • 一 渔舟唱晚
  • 二 稻耕之韵
  • 三 微醺之境
  • 第三章王城中的威仪与时尚
  • 第一节 威仪与奢华
  • 一 祭坛威仪
  • 二 墓中奢华
  • 三 王城气象
  • 第二节 规范与时尚
  • 一 创建规范
  • 二 引领时尚
  • 第四章 石器:造型艺术的始原
  • 第一节 打制与磨制
  • 一 打制的“锋芒”
  • 二 磨制的“光滑”
  • 第二节 比例、肌理与色彩
  • 一 黄金分割
  • 二 有彩肌理
  • 第三节 器用懿而形采彪
  • 一 石刀家族:用实追虚
  • 二 犁斧锛镞:群星璀璨
  • 三 礼器装饰:形采之元
  • 第五章玉器:温婉灵秀、神人合和
  • 第一节 温婉灵秀之玉
  • 一 玉色温润
  • 二 治玉之技
  • 三 典雅之器
  • 第二节 神人合和之意
  • 一 雕琢生灵
  • 二 敬慕诸神
  • 三 共同体意识
  • 第六章陶器:求变创新的形式创造
  • 第一节 器形:极简与新奇
  • 一 极简之“圆”
  • 二 张力与均衡
  • 三 体殊而形异
  • 第二节 单一色与纤秾彩绘
  • 一 简单红、黑、灰
  • 二 纤秾彩绘
  • 第三节 通变纹饰
  • 一 几何纹的表现性
  • 二 记号与符号
  • 三 颂神图腾
  • 四 纹饰的交互影响
  • 第七章骨器:再现生命辉煌
  • 第一节 随物赋形
  • 一 锋芒毕露
  • 二 曲折有致
  • 三 精雕细刻
  • 第二节 光荣与梦想
  • 一 记人事而通神灵
  • 二 星辰大海和远方
  • 第八章木竹之韵
  • 第一节 木竹技艺
  • 一 榫卯技术
  • 二 髹漆工艺
  • 第二节 情趣与意志
  • 一 兴趣与才能
  • 二 艺术意志
  • 第九章身体:生殖、礼仪与文明
  • 第一节 生殖、性爱与神明
  • 一 生殖力的张扬
  • 二 今生情与来世缘
  • 第二节 自由、礼仪与文明
  • 一 无厌之欲与儒雅之姿
  • 二 通体装饰与文明想象
  • 第十章乐舞、编织的节奏与柔情
  • 第一节 与神共舞
  • 一 骨笛悠扬
  • 二 怡神之舞
  • 第二节 编织纹的意味
  • 一 指尖经纬
  • 二 意味隽永
  • 第三节 丝织柔情
  • 一 蚕业初兴
  • 二 丝绸缠绵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