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共同治理视阈下高校治理结构变革的机理与路径”这一中心问题,以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和扎实的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和路径进行综合性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一是高校多元共同治理体系内涵与外延研究;二是我国高校治理结构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三是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四是探索高校治理结构变革的机理与路径,提出应对与变革的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大学治理: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时代选择
  •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高校治理结构变革的价值取向
  • 第三节 共同治理视阈下高校治理路径的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高校治理结构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学者自治期
  • 第二节 政府管理期
  • 第三节 市场导向期
  • 第三章 高校共同治理的理论视域
  • 第一节 共同治理的理论缘起:从“单边”到“共同”
  • 第二节 高校共同治理理论的适切性及核心议题
  • 第三节 高校共同治理理论模型与主流分析框架
  • 第四章 英美高校共同治理结构变革的探索与实践
  • 第一节 英美高校共同治理结构变革的制度特征
  • 第二节 英美高校共同治理结构变革的实现机制
  • 第三节 英美高校共同治理结构变革的经验借鉴
  • 第五章 我国高校治理结构变革的现状与特征
  • 第一节 我国高校治理模式的典型案例考察
  • 第二节 我国高校治理结构变革沿革与特征
  • 第三节 我国高校治理结构变革的现实困境
  • 第六章 我国高校共同治理结构变革路径及建议
  • 第一节 核心路径:加强高校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
  • 第二节 基础路径:厘清高校共同治理关系及定位
  • 第三节 探索路径:试行党委领导下决策性理事会制度
  • 第四节 内在路径:高校院系治理结构变革路径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摸索适合我们国情的教育治理办法

    这是一本直面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痛点的书。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核心:高校治理结构的变革,本质上是 “谁来管”“怎么管” 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宏大,但书中用扎实的调研和清晰的框架,把复杂的理论掰开了讲,让我们能摸到高校治理的脉络。先说说作者吕旭峰。他是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的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出身,专攻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大学治理。翻开他的履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委托课题、数十篇核心期刊论文,还有被中央采纳的智库报告,都显示这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学者。他常年泡在政策研究和实地调研里,书里那些对高校 “政府管得太死”“市场冲击太猛” 的剖析,显然是从一线摸爬滚打中提炼出来的。书的结构很实在。前两章先铺开历史画卷:从唐宋书院 “学者自治” 的黄金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大包大揽,再到市场化浪潮下高校被逼着 “找饭吃”。作者用数据说话,比如 1985 年高校财政拨款占比超 90%,到 2010 年已不足 50%,直观展现高校如何被推入市场洪流。中间几章转入理论战场,把英美高校的 “董事会制”“学术评议会” 这些治理模式拆解给读者看。但最见功力的还是第五章,直戳当下痛点 —— 行政化痼疾未除,市场化又添新忧。书中举了个典型案例:某高校为筹经费引入企业合作,结果企业干涉专业设置,把热门专业变成 “订单班”,学术自主权被资本挤压。书中提出的 “共同治理” 方案,不是空喊口号。作者为此设计出四层架构:党委领导定方向、校长负责抓执行、教授治学保质量、社会参与促开放。特别有意思的是他对 “社会参与” 的细化 —— 校友理事会、行业导师、社区代表,连怎么避免企业过度干预都给出了操作指南。比如建议设立 “防火墙机制”,企业可参与专业咨询但不得进入人事决策,这种细节透着实务经验。我觉得这本书务实的地方体现在三处:一是案例鲜活,光附录的调研高校名单就覆盖东中西部 20 余所;二是对策具体,连 “二级学院治理权责清单” 这种表格都直接列出来;三是语言平实,把 “治理结构路径依赖” 这种学术黑话翻译成 “老办法不管用,新路子不会走”。搞高等教育的人读着不费劲,圈外人也能看懂七八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建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