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权与工商业发展共同议题,联合国探寻解决路径。

内容简介

人权与工商业之间共同、协调且持续的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议题之一。工商业的健康发展必将促进人权的实现,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权严重的消极影响往往与工商业密不可分。作为国际人权法的主要发展机构和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体系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探寻一种能够弥合工商业与人权之间冲突的可行路径,包括多次尝试的法律规制路径到晚近推行的合作治理思路。

这一探索过程及其涉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随着工商业与人权领域的国际互动越来越密切,相关国际及国内实践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中国的一些新实践也在本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作为迄今为止荣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评选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先锋人物”殊荣的仅有的中国人,本书作者梁晓晖博士在工商业与人权领域深耕多年,先后主导或参与过国内外多项重要社会责任文件的起草和推广工作,同时他也是较早在国内开设并讲授工商业与人权课程的学者。他所撰写的这本书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毋容置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自序
  • 导论: 人权至善,商业本恶?
  • 第一章 联合国体系内人权保护与工商业发展的失败整合
  • 第一节 《联合国宪章》中人权与经济的“协进理想”
  • 一、《联合国宪章》中人权与经济的价值协同
  • 二、《联合国宪章》中人权与经济的制度结合
  • 三、《联合国宪章》中人权与经济协进的二维路径
  • 第二节 联合国体系内人权和经济在发展路径上的分立
  • 一、法律规范与合作治理的径庭之分
  • 二、人权与经济的发展路径的分立
  • 第三节 联合国体系内人权与工商业实质融合的现实和理论困局
  • 一、人权与工商业问题实体融合的现实困局
  • 二、在人权法中容纳工商业的理论限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联合国经济机构的“私体公法化”规制路径
  • 第一节 规制如何成为历史选择
  • 一、国际经济新秩序与发展权
  • 二、跨国公司的扩张及其对经济主权的影响
  • 三、国际经济组织“去人权化”的发展模式
  • 第二节 联合国经济机构规制跨国公司的体制基础
  • 一、以限制对发展和人权的挑战为正当性
  • 二、以联合国的经济性机构为行动平台
  • 三、以政府合议制定行为规范为基本方法
  • 第三节 工商业与人权问题的“私体公法化”规制理论
  • 一、“私体公法化”规制进路
  • 二、“私体公法化”规制理论的基本特征
  • 三、反思《行为守则》草案中的“私体公法化”进路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联合国人权机构的“私体公法化”规制路径
  • 第一节 人权机构介入对工商业的规制
  • 一、土著居民权利成为人权与工商业的连接点
  • 二、时任秘书长的历史性推动作用
  • 三、《责任准则》的产生
  • 第二节 《责任准则》中系统性的“私体公法化”规制理论
  • 一、《责任准则》中“私体公法化”的理论基础
  • 二、《责任准则》中“私体公法化”的系统性特征
  • 三、《责任准则》中公法化的人权规范实施机制
  • 第三节 《责任准则》的突破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
  • 一、《责任准则》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
  • 二、《责任准则》产生的理论和实践挑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际人权法的“公法私体化”与全球契约
  • 第一节 全球化与人权保护的治理需求
  • 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 二、全球化条件下人权保护的治理需求
  • 第二节 工商业对国际人权法的“公法私体化”
  • 一、工商业“公法私体化”的理论基础
  • 二、“公法私体化”的主要形式和实施机制
  • 三、“公法私体化”的普遍性与效力延伸
  • 四、“公法私体化”对国家和联合国的影响
  • 第三节 联合国体系内“公法私体化”治理的先声
  • 一、国际劳工组织的治理结构与《多国企业宣言》的产生
  • 二、《多国企业宣言》与“公法私体化”
  • 三、《多国企业宣言》中的合作治理观
  • 四、《多国企业宣言》的方向性影响
  • 第四节 联合国的“私体化”与全球契约
  • 一、国际人权法的困境与全球契约的产生
  • 二、全球契约的“公法私体化”治理路径
  • 三、在争论中凸显的“公法私体化”治理意义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回归《宪章》的“保护、尊重与补救”框架
  • 第一节 “有原则的实用主义”
  • 一、特别代表的产生与联合国的治理基调
  • 二、治理思路成为战略选择
  • 三、“公法私体化”治理进路的构建挑战
  • 第二节 “保护、尊重和补救”框架中的治理战略
  • 一、“保护、尊重和补救”框架:治理战略
  • 二、国家的保护义务:公共治理
  • 三、企业的尊重责任:企业治理
  • 四、补救措施:治理保障
  • 第三节 “保护、尊重和补救”框架与“公法私体化”
  • 一、国家的保护义务:上帝的归上帝
  • 二、企业的尊重责任:系统性“公法私体化”
  • 三、获得补救:私体机制补救公法关系
  • 四、框架和《指导原则》的主流化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联合国工商业与人权议程背景下的中国政策与实践
  • 第一节 中国企业的人权影响
  • 第二节 中国政府人权政策的“支柱二”转变
  • 一、中国政府人权政策的“支柱二”转变的过程
  • 二、政策转变的原因与意义
  • 三、作为企业价值原则的人权:“支柱二”政策转变的强化
  • 第三节 中国业界的人权责任实践与政策转变的互动
  • 一、中国业界应对输入型人权挑战的行动及其政策影响
  • 二、“支柱二”政策转变与中国业界应对输出型人权挑战的行动
  • 第四节 中国在工商业与人权领域的挑战和机遇
  • 一、支柱一:国家保护人权的义务
  • 二、支柱二:企业尊重人权的责任
  • 三、支柱三:补救人权侵害
  • 四、结语
  • 结论
  • 附录 工商业与人权:实施联合国“保护、尊重和补救”框架指导原则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