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7千字
字数
2017-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京津冀雾霾治理:发展问题及治理矛盾
内容简介
本书从污染源的分布密度、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及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当前京津冀雾霾联防联控的重点和难点。雾霾治理表面上是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目前,钢铁、火电、焦化、玻璃、水泥等“两高”行业布局过于集中在河北省,因此河北省也是雾霾联防联控的重点区域。空前的治理力度背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容忽视。
目录
- 封面
- 目录
- 内容简介
- 扉页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
- 前言
- 绪论
- 一 京津冀为何要“携手治霾”
- 二 对雾霾治理的科学认知及其本质
- (一)关于雾霾的成因及其影响机制
- (二)关于雾霾问题的本质及其治理挑战
- 三 核心结论
- (一)雾霾协同治理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 (二)京津冀三地雾霾的成因不同,三地治霾的利益诉求不同,协同治理存在五大困难
- (三)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的重点领域
- (四)雾霾治理的制度保障和国内外经验借鉴
- 四 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的机制创新
- (一)跨省市的政府治理协同
- (二)多部门合作的治理手段协同
- (三)政府、市场、企业与社会多元主体治理协同
- (四)雾霾治理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协同
- (五)雾霾治理过程中减缓与适应举措的协同
- 第一章 京津冀协同治理雾霾的现状与战略意义
- 一 京津冀三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二 京津冀地区雾霾现状与成因分析
- 三 协同治理理论与京津冀雾霾治理的契合性
- (一)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其特征
- (二)协同治理理论与京津冀雾霾治理的契合性
- 四 雾霾协同治理成为京津冀一体化重要抓手
- 第二章 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的利益诉求
- 一 北京市雾霾治理的成效与挑战
- (一)雾霾成因分析
- (二)雾霾治理政策手段
- (三)雾霾治理成效与挑战
- (四)协同治理的利益诉求
- 二 天津市雾霾治理的成效与挑战
- (一)雾霾成因分析
- (二)雾霾治理政策手段
- (三)雾霾治理成效与挑战
- (四)协同治理的利益诉求
- 三 河北省雾霾治理的成效与挑战
- (一)雾霾成因分析
- (二)治理政策和手段
- (三)成效和挑战
- (四)协同治理的利益诉求
- 四 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利益协调的重点
- (一)北京市雾霾协同治理利益协调的重点
- (二)天津市雾霾协同治理利益协调的重点
- (三)河北省雾霾协同治理利益协调的重点
- 第三章 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的工作进展及难点
- 一 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工作进展
- (一)京津冀协同治霾的顶层规划
- (二)京津冀协同治霾的行动措施
- (三)京津冀协同治霾的机制保障
- 二 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的难点分析
- (一)三地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难以激励相容
- (二)三地环境治理政策机制不完善
- (三)三地煤控政策力度差别大,各地重视程度不同
- (四)部门联动不充分,雾霾治理易出现“搭便车”现象
- (五)雾霾治理监管不足,无法杜绝企业违规排放动机
- (六)三地环境信息公开程度不同,影响公众参与积极性
- 第四章 京津冀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
- 一 京津冀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 (一)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
- (二)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大
- (三)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一
- (四)能源自给率低
- 二 京津冀能源清洁化转型的背景
- (一)能源清洁化转型的驱动因素
- (二)能源清洁化的政策推进
- 三 京津冀能源清洁化转型的主要路径
- (一)煤炭清洁化利用
- (二)煤替代
- (三)可再生能源利用与推广
- 四 京津冀能源清洁化存在的问题
- (一)以政府推动为主,缺乏长效的自动调节机制
- (二)河北省压减燃煤的任务重、困难大
- (三)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且需求增量难预测
- (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困境
- 五 推动“京津冀节能减排一体化”
- (一)推动“京津冀节能减排市场一体化”,为全国节能减排市场一体化积累经验
- (二)打造“京津冀新能源城市群”,协同开发利用新能源,推动区域能源替代
- (三)以发展“京津冀总部经济”为抓手,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六 进一步推动京津冀能源清洁化转型的建议
- (一)完善财税政策,政府补贴适时退出
-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分担河北省减煤压力
- (三)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内协调,实现供气稳定和需求管理
- (四)以能源互联网和区域协同突破可再生能源并网困境
- 第五章 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机制
- 一 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
- 二 产业结构与大气污染
- 三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现存问题
- (一)市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
- (二)政治因素使得行政资源过多介入
- (三)教育资源、人才资源不均衡
- (四)主导产业同质,优势产业布局分散
- (五)协同机制不健全,京津冀产业转移面临困境
- 四 京津冀产业布局的优化路径
- (一)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
- (二)京津冀产业布局未来发展思路
- 五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措施
- 六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政府职能,提供制度保障
- (二)完善交通体系,促进产业集聚
- (三)破除行政壁垒,完善市场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驱动作用
-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 第六章 京津冀建筑采暖的减排政策、难点与对策建议
- 一 京津冀建筑能耗、排放与雾霾的关联
- (一)冬季雾霾频发
- (二)建筑冬季采暖供热贡献大
- (三)散煤供暖危害大、治理难
- 二 京津冀减少建筑采暖排放的主要政策措施
- (一)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 (二)清洁能源替代燃煤
- 三 京津冀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难点与对策
- (一)难点和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四 北京市郊区散煤治理的难点与对策
- (一)京郊部分居民使用散煤采暖的原因分析
- (二)散煤治理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 (三)对策建议
- 五 京津冀开发利用地源热泵的难点和对策
- (一)难点和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第七章 京津冀交通运输领域的雾霾问题与协同治理
- 一 京津冀交通行业的能耗、排放与雾霾的关联
- (一)京津冀区域交通体系发展现状及问题
- (二)城市交通运输排放及其对雾霾的贡献
- (三)京津冀交通运输行业的减排潜力及政策行动
- (四)交通运输行业减排的国际经验
- 二 京津冀控制高排放车的政策和行动
- (一)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 (二)天津市的政策和行动
- (三)河北的政策和行动
- (四)京津冀三地的协同治理行动
- 三 京津冀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体制机制障碍
-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体制机制障碍
- 四 京津冀推广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前景和机制探索
- (一)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的障碍因素
- (二)发展电动汽车的政策建议
- 五 京津冀交通运输体系的空间优化策略
- (一)非首都功能区域化疏解
- (二)增强首都地区“圈—轴”式交通布局
- (三)构建多中心区域交通枢纽体系
- (四)构建京津冀航空运输协同体系
- 第八章 京津冀雾霾重污染应急预案的实践与启示
- 一 京津冀应急预案的现状
- (一)编制依据
- (二)预警
- (三)应急措施
- (四)应急监督
- 二 京津冀预案协同存在的问题
- (一)预警监测与预报存在的问题
- (二)预警分级标准存在的问题
- (三)预警发布与解除程序差异问题
- (四)应急响应存在的问题
- (五)应急监督存在的问题
- 三 京津冀应急预案协同的难点
- (一)预警监测能力短期内难以提高
- (二)管理体制障碍
- (三)散煤、机动车控制难度大
- (四)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削弱了合作的动力
- 四 京津冀预案协同的思路
- 第九章 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 一 雾霾问题对京津冀地区公众的主要影响
- 二 公众对雾霾问题的主要关注点和利益诉求
- 三 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发展现状
- (一)公众参与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内容
- (二)活跃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NGO
- 四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议
- (一)建立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多层机制是治理雾霾的有效手段
- (二)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建议
- 第十章 国内外雾霾治理经验与启示
- 一 国外治理雾霾的经验
- (一)“伦敦烟雾”事件的治理经验
- (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治理经验
- (三)“四日市公害”的治理经验
- 二 国内治理雾霾的经验
- (一)“兰州蓝”保卫战的经验
- (二)长三角协同治霾的探索
- (三)珠三角治理雾霾的经验
- 三 国内外雾霾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一)民众参与是治理雾霾的重要保证
- (二)科学的“源解析”是有效治霾的前提
- (三)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是治霾的利刃
- (四)市场机制是治理雾霾的长效机制
- (五)联防联控是消除雾霾的有效途径
- 第十一章 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的实现机制和政策建议
- 一 创新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机制
- (一)创新决策协调机制,实现府际协作
- (二)创新成本分担机制,提高协作治理成效
- (三)创新监督与问责机制,确保协作目标实现
- (四)创新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增强社会共识
- 二 推动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的政策建议
- (一)探索京津冀区域垂直管理试点,严格数据监管和违法查处
- (二)从法律层面,完善现有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和跨界大气环境治理立法
- (三)完善重点污染领域的信息公开机制,加大公众对执法人员与企业的监督
- (四)完善资金补偿机制,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
- (五)设立地方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服务平台,促进军工领域技术成果及时转化应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