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进入被忽略的微生物世界,开启重新理解日常的奇妙冒险。

内容简介

100℃的土壤里,植物为什么能存活?蚂蚁为什么会在巢穴里种真菌?鲸吃虾时怎么剥壳?不洗手或勤洗手,都容易让人生病?身材的胖瘦,与肠胃微生物群落有关?细菌可以改变人的心情?……

借助大量生动的实例,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马克-安德烈·瑟罗斯在书中讨论了微生物共生,向我们展现了微生物如何在动植物体内生活,帮助它们完成各种时常关乎性命的任务,以及微生物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我们会发现,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仅与疾病或物质腐烂有关,还秘密地参与构造了植物、动物和文明。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迟来的前奏 关于微生物的共生和互惠共生
  • 第一章 微生物形成的庞然大物 那些为植物供养的真菌
  • 第二章 以小护大 被微生物保护和塑造的植物
  • 第三章 1+1>2 共生是创新的动力
  • 第四章 “请你给我画头牛” 植食性动物的细节
  • 第五章 艰难环境的生存之道 微生物帮助动物适应海洋极端情况
  • 第六章 营养插件 昆虫世界里的微生物
  • 第七章 受控于微生物的人(1) 从无处不在的微生物群落说起
  • 第八章 受控于微生物的人(2) “法力无边”的微生物群落
  • 第九章 细胞深处的微生物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起源
  • 第十章 面对孤单和寄生的深渊 共生靠什么维系?
  • 第十一章 盟友自远方来,自相矛盾还是意料之外 当一方的疾病对另一方有用,并形成生态系统
  • 第十二章 餐盘和酒杯里的共生者(1) 葡萄酒、啤酒和奶酪
  • 第十三章 餐盘和酒杯里的共生者(2) 现代食品的来源
  • 终章 看不见的陪伴 看得见的世界是否只是微生物互动的浮沫呢?
  • 后记
  • 术语解释
  • 推荐书目
  • 术语译名对照表
  • 人名译名对照表
  • 作者介绍
  • 谢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同样受益于微生物的共生。不管是在皮肤上、黏膜中还是肠道里,都有大量微生物栖居,这些微生物有好有坏,但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在相互制约的平衡中保障人体机能的运行,尤其是对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来说,共生微生物发挥的积极作用更是不容忽视。从宏观的角度看,微生物共生对生命的进化方向,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健康的世界是充满微生物的,我们的手上、桌子上、地板上,无处不是遍布的微生物,有一个词叫 “干净的脏”,就很巧妙地形容了这种状态。对我们来说,有些细菌存在要比不存在更好,它们在我们体内,一直都在,也正因有它们的陪伴,我们从不孤单。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健康的生物都是住满微生物的。对动植物来说如此,对人类来说也是如此。2. 微生物共生经常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发挥作用,而人类也非常擅长利用微生物为自己服务,不知不觉间,人类文明也被这种共生关系所塑造。3. 对我们来说,有些细菌存在要比不存在更好,它们在我们体内,一直都在,也正因有它们的陪伴,我们从不孤单。

        1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