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0千字
字数
2019-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圳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实践的总结。
内容简介
本书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叙述背景,以深圳的改革开放及创新发展实践为蓝本和依据,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领域,对相应的“深圳现象”予以概括总结,试图揭示近年来深圳经济转型和持续增长过程的背后逻辑,并对深圳科技、文化及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愿景予以诠释。
同时,本书对“经济新常态”所做的宏观与微观分析,以及提出的“新地缘经济”“绿色发展四大视角”“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一体化”等理论与政策观点,包括借以说明问题的调查案例,均带有一定创新性和独到之处,可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PREFACE
- 引论篇
- 第一章 “新常态”总体观
- 第一节 中国“新常态”的提出
- 第二节 新常态的规律性特征
- 一、系统整体特征
- 二、“三期叠加”特征
- 三、“三期叠加”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新常态下的改革观与增速观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出
- 二、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协同
- 三、宏观增速的L型走势
- 四、相关启示与结论
- 第四节 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进入新时代
- 一、五大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二、“新常态”与“新时代”的关系
- 第二章 新常态的差异化表现
- 第一节 新常态的深圳表现
- 一、深圳改革起点较高,发展环境偏紧
- 二、深圳发展与改革问题相互交织、制约现象明显
- 三、“三期叠加”表现差异
- 四、深圳具有“科技创新活跃上升期”特征
- 第二节 供给侧改革的横向差异
- 一、“去产能”与全国比较
- 二、“去库存”与全国比较
- 三、“去杠杆”与全国比较
- 四、“降成本”的差异化做法
- 五、“补短板”的差异化做法
- 第三节 宏观经济L型走势与股市异同
- 一、对宏观经济与股市演变的相关性分析
- 二、股市演变差异与“预期管理”
- 三、结论和预期
- 本篇主要参考文献
- 创新篇
- 第三章 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圳效应
- 第一节 创新理论的源起
- 第二节 “中国创新”的时代内涵
- 第三节 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圳实践
- 一、战略实施的具体路径
- 二、创新实践的成效与特点
- 第四节 深圳科技创新的“冷”观察
- 第四章 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界定
- 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历史回顾
- 二、创新与新兴产业、战略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之间的关系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外延
-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属性特征
-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
-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大“关系环节”
- 第二节 创新产业链的深圳选择
- 一、战略驱使
- 二、环境倒逼
- 三、区域竞争
- 四、基础禀赋
- 第三节 战兴产业的政策创新
- 第五章 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 第一节 宏观进展: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 一、已有聚集经济空间成为重要依托
- 二、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开始形成
- 三、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
- 四、发挥创新载体的协同作用
- 五、实现科技、金融的有效结合
- 六、以体制机制变革提供创新保障
- 第二节 相关问题点评
- 第三节 深圳创新生态的特点分析
- 一、创新活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社会研究机构为辅,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科技创新路线图
- 二、从一流创新型企业如华为系、腾讯系的“创新溢出”,产生“裂变效应”,提升了区域整体创新水平
- 三、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用好政府服务和政策引导的“有形之手”和“制度红利”
- 四、发展“创客空间”,使“小众创新”对“万众创新”起到带动与示范作用
- 五、发达的制造业外围环境,可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便利的配套条件
- 六、“平台经济”成为深圳创新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 七、激励性创新文化与制度环境,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六章 改革创新与“深圳供给”
- 第一节 新常态下改革的政策取向
- 第二节 以“深圳质量”引领“深圳供给”
- 一、精细设计与质量提升
- 二、高阶标准与质量提升
- 三、创优品牌与质量提升
- 四、社会信誉与质量提升
- 第三节 以产业升级支撑“深圳供给”
- 一、综合实施原工业区“旧改”,扩大产业资源利用空间
- 二、加强地缘经济合作,实现产能外溢输出
- 三、打造产业“梯次迭代”格局,形成可接替、可持续的产业供给体系
- 四、发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丰富供给方式与结构
- 第四节 以政府服务保障“深圳供给”
- 一、以政策创新为供给主体“加力”
- 二、以规制变革为供给主体“增效”
- 三、以优化服务为供给主体“减负”
- 本篇主要参考文献
- 协调篇
- 第七章 区域协调:新地缘经济的创生
- 第一节 “新地缘经济”形态及其特点
- 一、“新地缘经济”形态的涌现
- 二、新地缘经济形态的属性特点
- 三、新地缘经济的认识前提与条件约束
-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的兴起
- 一、大湾区功能的国际比较
- 二、大湾区发展的战略要点
- 第三节 深圳策略:“东进”及“南融”
- 一、“东进”策略
- 二、“南融”策略
- 第八章 行业协调:消除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
- 第一节 行业“准入壁垒”现象
- 一、非公企业进入垄断性行业和公共服务类特许经营领域的数量及比重偏低
- 二、民营企业对垄断行业、特许经营领域的项目与业务介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隐性和显性的行政性障碍
- 三、已进入垄断行业、特许经营领域的民营企业和混合制企业,发展状况和经营绩效良莠不齐
- 四、政府对特许经营企业的规制“政出多门”、手段单一,协调和统一不够,社会效益欠佳
- 五、科学施政的理念不足,社会监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 六、现有特许经营规制体系的不完备,引致出现违背“公平正义”问题的隐患
- 第二节 调查案例及分析
- 一、企业诉求调查
- 二、行政监管环节调查
- 第三节 “规制经济学”理论启示与借鉴
- 一、正确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运行的干预
- 二、从立法和执法上加强对政府规制权力行使的约束
- 三、建立诉求博弈框架,协调政府规制中博弈双方的利益
- 第四节 相关政策建议
- 本篇主要参考文献
- 绿色篇
- 第九章 资源约束下的绿色发展
- 第一节 绿色发展的新“四大视角”
- 一、生产视角
- 二、财富视角
- 三、效率视角
- 四、人本视角
- 第二节 绿色发展实践的源流
- 一、循环经济
- 二、低碳经济
- 三、两种经济的发展异同
- 四、认识误区和政策机制问题
- 第三节 “碳交易”模式与创新
- 一、“碳交易”及“碳金融”生成背景
- 二、特色与模式
- 第四节 深圳绿色发展成效与对策
- 一、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 二、若干对策建议
- 第十章 产城融合与生态导向
- 第一节 工业园区的低碳循环化
- 一、内涵解析
- 二、发展脉络
- 三、国际借鉴
- 四、深圳案例
- 五、存在问题
- 六、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土地单元的整备与更新
- 一、空间优化策略
- 二、产业升级策略
- 三、社会和谐策略
- 四、低碳生态策略
- 五、利益关系策略
- 六、相关成效
- 第三节 城区建设的生态化导向
- 第四节 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定位
- 本篇主要参考文献
- 开放篇
- 第十一章 对外开放格局的再造
- 第一节 对外开放的实践与成效
- 一、“国际化城市”的政策导向已经确立
- 二、“四位一体”的“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已经形成
- 三、吸纳外资的服务管理方式不断完善
- 四、“一带一路”地缘枢纽作用开始显现
- 第二节 加工贸易产业的创新发展
- 一、新形势下寻求转型
- 二、政策“组合拳”发挥作用
- 第三节 “指数群”与“平台群”建设
- 一、指数经济与深圳
- 二、平台经济与深圳
- 三、“新平台”发展构想
- 第四节 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效应
- 一、“大自贸”与“大合作”的统一
- 二、“大交通”的联动诉求
- 第五节 前海蛇口片区:开放创新“双高地”
- 一、在“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基础上加速发展
- 二、前海发展改革的新步伐
- 第十二章 加入GPA的深圳效应分析
- 第一节 加入GPA的相关社会调查
- 第二节 加入GPA的利弊效应分析
- 一、加入GPA的积极效应
- 二、加入GPA的风险及负面因素
- 三、目前加入GPA的可行性及有利条件
- 第三节 若干政策性建议
- 本篇主要参考文献
- 共享篇
- 第十三章 构建“共享深圳”的政策制度体系
- 第一节 更具普惠特征的“民生福利”体系
- 一、概念与背景
- 二、目标特征
- 三、内容与路径
- 第二节 全面公平竞争的“成熟市场”体系
- 一、概念与背景
- 二、目标特征
- 三、内容与路径
- 第三节 三位一体型的“政府善政”体系
- 一、概念与背景
- 二、目标特征
- 三、内容与路径
- 第四节 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共建共治”体系
- 一、概念与背景
- 二、目标特征
- 三、内容与路径
- 第五节 居民诚信+社会责任的“大诚信”体系
- 一、概念与背景
- 二、目标特征
- 三、内容与路径
- 第十四章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共建共享
-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政策导向
- 一、公共服务的社会信息环境正在发生变革
-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成为必然趋势
- 三、“分享经济”模式渐成信息消费主流,渗透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产生影响
- 四、建立全民均等享有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要求
- 五、中央对发展网信事业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双重支持,使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
- 第二节 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基层社区的社会功能和地位不断提升,客观上要求其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的重构
- 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和方式单一,整体服务效率有待提升
- 三、政策对社会组织、民间力量的激励不足,它们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发挥作用的实际空间有限
- 四、基层社区对文化、信息等软资源的需求日趋旺盛,尚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 五、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地位日益突出,作用不断凸显,有待于通过共建、共享而做大做强
- 第三节 若干政策建议
- 一、在基层率先实现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两大任务的有机融合
- 二、统一归并不同部门、系统的政务与信息资源,扩大基层综合运用行政资源的权力空间
- 三、改造社区工作流程,进行“社区事务分类集成体系”的改革探索
- 四、加大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使其融入社区建设进程之中
- 五、将基层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平台化、网络化、模块化”,并使“线上”与“线下”工作融为一体
- 六、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在其资源、目标、任务和成果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
- 第四节 街道社区的“数字文化1+X”解决方案
- 一、试点背景与目的
- 二、模式及其效应
- 三、配套要求和启示
- 本篇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POSTSCRIPT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文国际
深圳市华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于2013年2月正式成立,承担着海天出版社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任务,紧扣“国际视野、全国平台、深圳表达”的规划主线,打造华文原创出版内容服务资源、“文化+科技”和“文化+金融”项目孵化、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营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出版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