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解读老子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解读配合案例,逐句讲解。解密老子思想的深刻洞见,了悟人性的弱点,发挥玄深的思维。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篇 道经
  • 第一章 (1) 井底之蛙的自省
  • 第一章 (2) 玄同:统一地看,破除执念
  • 第二章 (1) “好”是绝对的吗
  • 第二章 (3) 功成身退
  • 第三章 (1) 反对优绩主义
  • 第三章 (2) 反对消费主义,要极简生活
  • 第四章 (1) 冲而不盈的做事规律
  • 第四章 (2) 和光同尘
  • 第五章 (1) 偏执认识
  • 第五章 (2) 执中
  • 第六章 不要被设定所限制
  • 第七章 因为无私,而成其私
  • 第八章 (1) 什么叫上善若水
  • 第八章 (2)淡泊
  • 第八章 (3)给与
  • 第八章 (4)诚信
  • 第八章 (5)时机
  • 第八章 (6)不争
  • 第九章 (1) 做事不可过度
  • 第九章 (2) 富贵不可过度
  • 第十章 (1) 虚静无知才是高
  • 第十章 (2) 无知才是高级的
  •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 第十二章 吃穿为主,其余的排在第二位
  • 第十三章 (1) 遇到好事要惊讶
  • 第十三章 (2) 看着身体才能做事稳
  • 第十四章 万物一体
  • 第十五章 (1) 浑然之道
  • 第十五章 (2) 不盈
  • 第十六章 (1) 虚静
  • 第十六章 (2) 物我合一
  • 第十七章 (1) 四种政令
  • 第十七章 (2) 最好的治理是我自然
  • 第十八章 (上) 世风衰落才会教化
  • 第十八章 (下) 世风衰落才会教化
  • 第十九章 (1) 越自作聪明地干预越乱
  • 第十九章 (2) 不要言辩
  • 第十九章 (3) 不要巧
  • 第十九章 (4) 不要伪诈
  • 第十九章 (5)啥叫朴素
  • 第二十章 (上) 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
  • 第二十章 (中) 要在乎公众的舆论
  • 第二十章 (下) 好像愚人之心
  • 第二十一章 不确定性和统一性的视角
  • 第二十二章 (1) 曲则金
  • 第二十二章 (2) 不由自己看
  • 第二十二章 (3) 不自大
  • 第二十二章 (4) 不争才能得到
  • 第二十三章 (上)反对个人精英主义
  • 第二十三章 (下)信则灵
  • 第二十四章 露骨地追求,反倒得不到
  • 第二十五章 (上)道的正反运转
  • 第二十五章 (下)法自然
  • 第二十六章 (1)贵生
  • 第二十六章 (2)富贵不如自由
  • 第二十七章 (1)贵因
  • 第二十七章 (2)善于废物利用
  • 第二十七章 (3)从有欠缺者身上学到
  • 第二十八章 (1)守雌
  • 第二十八章 (2) 溪谷策略
  • 第二十八章 (3) 合作策略
  • 第二十九章 组织和事情,不能进行设计
  • 第三十章 不要好战
  • 第三十一章 反战
  • 第三十二章 (上)守着正道则必胜
  • 第三十二章 (下)知止不殆
  • 第三十三章 (1)知人为智
  • 第三十三章 (2)自知者明
  • 第三十三章 (3)自胜者强
  • 第三十三章 (4)自足者富
  • 第三十三章 (5)强行是有志
  • 第三十三章 (6)找到自我位置才长久
  • 第三十三章 (7)精神不朽
  • 第三十四章 (1)为而不有
  • 第三十四章 (2)度人则度己
  •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
  • 第三十六章 (1)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 第三十六章 (2)将欲弱之,必姑强之
  • 第三十六章 (3)鱼不可脱于渊
  • 第三十六章 (4)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第三十七章 克制自我欲望,万物自定
  • 下篇 德经
  • 第三十八章 (1) 不得而得,使万物得其所欲
  • 第三十八章 (2)仁义礼是次等
  • 第三十八章 (3)大道不拘小节
  • 第三十九章 (1) 物极必反
  • 第三十九章 (2) 处世术:放在贱的位置
  • 第四十章 (1) 反向思维
  • 第四十章 (2) 弱者思维
  • 第四十章 (3)无中生有
  • 第四十一章 真正的道,是不完美的,令人可笑的
  • 第四十二章 (1)冲气以为和
  • 第四十二章 (2)强梁者不得其死
  • 第四十二章 (3)处世术吗?
  • 第四十三章 无为
  • 第四十四章 (1)虚名以性命为代价
  • 第四十四章 (2)知足不辱
  • 第四十五章 (1) 不要盈满
  • 第四十五章 (3)我清静,万物自正
  • 第四十五章 (4)我清静,万物自定
  • 第四十六章 (1) 反战
  • 第四十六章 (2) 可欲
  • 第四十六章 (3) 知足
  • 第四十七章 (1) 不带主观臆测地去看
  • 第四十七章 (2) 不自见而明
  • 第四十八章 简化
  • 第四十九章 恒无心的观察术
  • 第五十章 越怕死越不叫养生
  • 第五十一章 道是本体
  • 第五十二章 (1) 修道和养生
  • 第五十二章 (2) 修道和养生
  • 第五十二章 (3) 守柔
  • 第五十二章 (4) 袭常
  • 第五十三章 乱是怎么起来的
  • 第五十四章 (1)善于抱的人不会掉下
  • 第五十四章 (2)要有博弈互动思维
  • 第五十五章 (1) 活在当下:赤子
  • 第五十五章 (2) 物壮则老
  • 第五十六章 (上) 和光同尘
  • 第五十六章 (下) 和光同尘
  • 第五十七章 (1)以正合 以奇胜
  • 第五十七章 (2)简单直接才是好的
  • 第五十七章 (3)奇巧不如简单
  • 第五十八章 (1)明察不如闷闷
  • 第五十八章 (2)福祸是人所没法搞懂的
  • 第五十八章 (3)方而不割
  • 第五十九章 谦卑
  • 第六十章 (1)治大国弱烹小鲜
  • 第六十章 (2)治大国弱烹小鲜
  • 第六十一章 (1)大国和小国交往
  • 第六十一章 (下)小国和大国交往
  • 第六十二章 给道打广告
  • 第六十三章 (1)从微小做起
  • 第六十三章 (2)防微杜渐
  • 第六十四章 (1) 从小事做起
  • 第六十四章 (2) 无为
  • 第六十四章 (3) 慎始慎终
  • 第六十五章 让下属愚而少想
  • 第六十六章 (1)善下人
  • 第六十六章 (2)善下人的例子
  • 第六十六章 (3)利益面前我居后
  • 第六十七章 (1)慈
  • 第六十七章 (2)俭
  • 第六十七章 (3)不敢为天下先
  • 第六十七章 (4)小结
  • 第六十八章 (1)勇武的极致是镇静
  • 第六十八章 (2)制怒
  • 第六十八章 (3)善于用人之力
  • 第六十九章 哀兵
  • 第七十章 不得志
  • 第七十一章 (1) 无知
  • 第七十一章 (2)忧患意识
  • 第七十二章 (1) 威
  • 第七十二章 (2) 反消费主义
  • 第七十二章 (3) 不能自贵
  • 第七十三章 (1) 处世术:不能好勇
  • 第七十三章 (2) 有谋则省力
  • 第七十四章 反任侠
  • 第七十五章 仁政
  • 第七十六章 (1) 处世术:柔弱比刚强好
  • 第七十六章 (3) 处世术:柔弱比刚强好
  • 第七十七章 功成身退
  • 第七十八章 (1)坚定不移
  • 第七十八章 (2)不要怕违逆众人而挨骂
  • 第七十九章 (1)以德报怨不算好
  • 第七十九章 (2)天报答善人吗
  •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 第八十一章 (1)辩解
  • 第八十一章 (2)广博的知识等于智慧吗
  • 第八十一章 (3)给与
  • 第八十一章 (4)为而不争
  • 结语 老子思想是出世的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道可道,非常道。人们说出来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解析:老子说,人们能说出的道,不是真正恒久的道,这怎么理解呢?道就是一种 “正确” 的东西,而且恒久正确的,人们说不出道,跟人们的思维方式都是分层分类有关。比如,我在的公司的人力资源一位老总,喜欢分层分类的思维模式。比如遇到了考勤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不是先直接就每个具体问题点进行对策提供,而是回到原点。把考勤问题先分类,把休假分成全面带薪休假、部分带薪休假、非带薪休假,把收入分成固定保障的、弹性基于考勤的,浮动且不基于考勤的。这样,就是第二层,分出了六类。然后比如部分带薪休假的,又分成两种,其它项也是。这就是第三层,进行分类。用这种模式,就像画组织结构图那样,把整个主题系统地思考完了,写出各层各类的标准和办法。那么,对于某层某类缺勤或休假,该怎么做,都可以给出原则,这就是 “道可道”,也就是人们能说出的道 —— 原则。但是如果问,最上面的原点 “缺勤问题”,它的原则是什么呢?这就很难说出来了。这就是 “道可道,非常道”。人们能描述分支,但无法描述原点。老子第 42 章说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种分层分类的思维模式。而道是不分层分类的,是一切分解的原点。我们可以描述分层分类后的做法,但对于原点却很难描述。比如说结婚的办法和原则(结婚之道)可以描述,上学之道可以描述,但回到原点,人生之道怎么描述和定义呢?什么是正确的人生之道,什么是错误的人生之道呢?或者像皇帝,他是组织结构图的最上原点,下面分成三省六部和州郡府县,然后第三层第四层一层层的官分下去,到了这各个具体的官,都有自己的原则、做事之道,但是,对于皇帝,他的道是什么?他的原则是什么呢?这就又难说了。所以,“道可道,非恒道”。要想找出原点的道,比如找到当皇帝之道,就需要参考看下面分层分类的各种具体的官职的道。要说出考勤的道,就要看分解下来的各种情况的扣钱原则。这就是 “有”。下文说的 “常有”“常无” 两向都关注,才能找到道,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仅仅是对着 “皇帝”“人生”“考勤” 这几个元问题,愁思苦想。从思维模式来讲,道生万物,落实到思维,就是分层分类,这并不神秘。但分层分类,其实还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即从一个居于首脑的原点(道),分解下去。由分支观道,由道观分支。“道,渊兮似万物之宗”,就是这种中心主义。还有一个是去中心主义。比如人的脑细胞,就没有一个主宰细胞,而是网络状的。去中心主义不是树状图,而是网络化。在《老子》一书中略有个别体现。但去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在这种意义上,道是其中一个网点,道也是另外一个网点,而不是由道分层分类的。庄子说的道在瓦块中,道在花朵里,道在粪土里,就是这个意思。在这种架构下,就不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了,道和每个网点都是一体的了。网点就是道的分身。这就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而不是七十二次分裂。两种道 - 万物的关系,你喜欢哪一种呢?

      转发
      1

    出版方

    联合读创

    联合读创以“阅读创造生活”为理念,签约国内外众多优秀的年轻作者、优质IP,努力为年轻一代提供优质图书文化产品。让世界最前端的新型思维、年轻文化交汇在读创,这是读创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