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审计基础理论九大问题,以委托代理为基础,全面揭示审计内涵。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九章,定位于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审计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第一,为什么需要审计?第二,审计是什么?第三,审计谁?第四,谁来审计?这第五,审计什么?第六,期望审计干什么?第七,如何审计?第八,审计作为一个系统,与系统环境是什么关系?在回答上述八个基本审计问题时,本书以委托代理为基础,将人性假设和审计主题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

目录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前言
  • 第1章 绪论
  • 第一节 审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 一、审计理论体系
  • 二、审计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二节 审计理论框架
  • 一、审计理论框架的主要观点评述
  • 二、基于系统论的审计理论框架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章 审计本质理论
  • 第一节 认识审计本质的方法论
  •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式逻辑的“概念”理论
  • 二、审计本质认识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 第二节 审计本质的主要理论
  • 一、查账论
  • 二、系统过程论
  • 三、控制论
  • 四、经济监督论
  • 五、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
  • 六、关于审计职能的主要观点
  • 七、评述
  • 第三节 审计本质体系
  • 一、审计一般的本质
  • 二、审计本质:不同审计主体视角
  • 三、审计本质:不同审计内容视角
  • 四、审计本质:不同审计主题视角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章 审计需求理论
  • 第一节 审计需求的主要理论
  • 一、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
  • 二、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
  • 三、审计需求的行为理论
  • 四、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
  • 五、评述
  • 第二节 审计需求:基于人性假设的总体框架
  • 一、审计需求源于人性缺陷
  • 二、审计需求理论的总体框架
  • 第三节 审计需求:自利、代理问题和审计
  • 一、文献综述
  • 二、机会主义、问责和审计的一般逻辑关系
  • 三、审计多样化和差异化:基于问责的解释
  • 第四节 审计需求:有限理性、次优问题和审计
  • 一、文献综述
  • 二、有限理性、次优问题和审计:理论框架
  • 三、有限理性、次优问题和审计:管理审计产生动因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章 审计目标理论
  • 第一节 审计目标的主要理论
  • 一、审计目标的层级
  • 二、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目标
  • 三、评述
  • 第二节 审计目标体系
  • 一、审计目标及其体系
  • 二、终极审计目标
  • 三、审计总目标
  • 四、审计具体目标:以财务审计为例
  • 第三节 审计主题、权变因素和审计目标
  • 一、文献综述
  • 二、审计主题、权变因素和审计目标:总体框架
  • 三、审计主题及权变因素的影响
  • 四、不同审计主题的审计目标
  • 五、权变因素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 第四节 审计目标、审计意见和审计法律责任
  • 一、文献综述
  • 二、审计目标、审计意见和审计责任:理论框架
  • 三、审计目标、审计意见和审计责任: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法律责任分析
  • 第五节 审计目标、审计意见和审计期望差距
  • 一、文献综述
  • 二、审计目标、审计意见和审计期望差距:理论框架
  • 三、审计目标、审计意见和审计期望差距:不同审计主体期望差距分析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章 审计客体理论
  • 第一节 审计客体的主要理论
  • 一、自然人是否是审计客体
  • 二、延伸单位能否作为审计客体
  • 三、组织群体能否作为审计客体
  • 四、审计客体有何应对审计的策略
  • 五、评述
  • 第二节 审计客体的界定及其审计需求
  • 一、审计客体的界定
  • 二、审计客体的审计需求
  • 第三节 团队生产、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选择
  • 一、文献综述
  • 二、经管责任类型、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选择:理论框架
  • 三、责任类型、审计主题和审计客体选择:审计客体选择的多样化解释
  • 第四节 审计客体选择的经济后果
  • 一、文献综述
  • 二、政府审计处理处罚模式及其效果的理论分析
  • 三、研究设计
  • 四、统计分析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章 审计内容理论
  • 第一节 审计内容的主要理论
  • 一、会计论
  • 二、财政财务收支论
  • 三、经济活动论
  • 四、经济管理活动论
  • 五、经济活动及相关信息论
  • 六、评述
  • 第二节 审计内容体系
  • 一、审计内容体系结构
  • 二、审计对象
  • 三、审计主题
  • 四、审计业务类型
  • 五、审计标的
  • 第三节 经管责任:概念和内容
  • 一、经管责任的概念
  • 二、经管责任的内容
  • 第四节 审计主题比较:行为审计与信息审计比较
  • 一、文献综述
  • 二、行为审计与信息审计之比较
  • 三、关于审计学之发展
  • 第五节 审计主题差异化原因:组织治理模式、机会
  • 一、文献综述
  • 二、组织治理模式、机会主义类型和审计主题:理论框架
  • 三、组织治理模式、机会主义类型和审计主题:中美两国政府审计分析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7章 审计主体理论
  • 第一节 审计主体的主要理论
  • 一、审计关系论
  • 二、审计主体认识论
  • 三、审计主体多样化理论
  • 四、审计主体选择论
  • 第二节 审计独立性:概念框架、实施框架和未来展望
  • 一、概念框架
  • 二、实施框架:行为约束和核心价值约束的统一
  • 三、未来展望
  • 第三节 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基于交易
  • 一、文献综述
  • 二、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理论框架
  • 三、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现实生活中的审计主体多样化解释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8章 审计方法论理论
  • 第一节 审计方法的主要理论
  • 一、审计方法的内容
  • 二、审计方法变迁的原因
  • 第二节 应有的职业关注:概念、衡量标准和实施框架
  • 一、应有的职业关注的概念
  • 二、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的衡量标准
  • 三、应有的职业关注的实施框架
  • 第三节 机会主义、问责和审计取证方式
  • 一、制度背景和文献综述
  • 二、机会主义和问责需求决定跟踪审计的采用:一个理论框架
  • 三、模型验证:一个简要的博弈分析
  • 第四节 审计主题、审计取证模式和审计意见
  • 一、文献综述
  • 二、审计主题、审计取证模式和审计意见:理论框架
  • 三、审计主题、审计取证模式和审计意见:预算执行审计和决算审计分析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9章 审计环境理论
  • 第一节 审计环境的主要理论
  • 一、审计环境的概念和内容
  • 二、审计环境与审计的关系
  • 三、审计环境在审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 四、评述
  • 第二节 多层级、多类型的审计环境
  • 一、多层级的审计环境
  • 二、多类型的审计环境
  • 第三节 审计环境对审计要素的影响
  • 一、审计环境与审计本质
  • 二、审计环境与审计需求
  • 三、审计环境与审计目标
  • 四、审计环境与审计主体
  • 五、审计环境与审计客体
  • 六、审计环境与审计内容
  • 七、审计环境与审计方法
  • 第四节 审计系统对审计环境的影响
  • 一、审计系统对审计环境影响的路径
  • 二、不同审计主体对审计环境的影响
  • 本章参考文献
  • 关键术语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