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遍寻历史资料,力图从史料中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圆明园西洋楼。

内容简介

在圆明园长春园东北狭长地带建有一组欧式园林,俗称西洋楼,乾隆十七年(1752)主体建筑建成,整体采用欧洲传统的几何构图,又局部采用自然山水布局,形成了特殊的中国式巴洛克建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大量建筑被毁,西洋楼的石刻文物被拆运到各地,甚至流落海外。

书中不仅有西洋楼完整时期的铜版画,更多的是用老照片展示西洋楼在烧毁后的衰落过程。这些辉煌与衰败,既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也表现出历史的残酷。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辅文
  • 前言 西洋楼总述
  • 西洋楼建筑与铜版图
  • 谐奇趣
  • 蓄水楼、黄花阵(迷宫)
  • 养雀笼
  • 方外观、五竹亭
  • 海晏堂
  • 大水法
  • 远瀛观
  • 观水法
  • 线法山、方河、线法画
  • 西洋楼的设计者
  • 西洋楼大事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失落的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圆明三园被抢被烧,大量建筑被烧毁,花草树木也遭到严重损害,但这场 “火劫” 却只是这座名园灾难的开端。1900 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圆明园里的太监勾结老百姓、土匪、地痞趁机拆除尚未被毁坏的建筑木料,砍伐大量古树,甚至把它们烧成木炭拿出去卖,但此时圆明园的山形水系仍然没有遭到破坏。1904 年,圆明园总管机构裁撤,残存构件遭到进一步盗抢。到北洋军阀时期,各类军阀、官僚、政客乘机对西洋楼的石料强取豪夺,甚至连周边的老百姓也大量肆意取用圆明园及西洋楼的石料。因此,西洋楼的石刻文物被拆运到各地,甚至流落海外。与此同时,从民国开始,很多农民为了发展生产、建造房屋,纷纷挖山取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园内有民房、学校、耕地、工厂、打靶场,整个圆明园的山形水系均被破坏。经历了这几次劫难的圆明园和西洋楼逐渐沦为一片废墟。无序才是破坏的开始,对于建筑亦或是社会秩序,均是如此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