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陈丹青推荐。BBC艺术频道主编告诉你,艺术就像个游戏,你应该知道的基本规则。

内容简介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多么陈旧啊,150年过去了
  • 前言
  • 导论:你在看什么
  • 1 泉,1917
  • 2 前印象派:走向真实,1820—1870
  • 3 印象派:现代生活的画家,1870—1890
  • 4 后印象派:拓展领域,1880—1906
  • 5 塞尚:吾人之父,1839—1906
  • 6 原始主义,1880—1930/野兽派,1905—1910:原始的呐喊
  • 7 立体主义:另一种视角,1907—1914
  • 8 未来主义:快进,1909—1919
  • 9 康定斯基/俄耳甫斯主义/青骑士:音乐之声,1910—1914
  • 10 至上主义/构成主义:俄国人,1915—1925
  • 11 新造型主义:网格,1917—1931
  • 12 包豪斯:校园重聚,1919—1933
  • 13 达达主义:混乱的秩序,1916—1923
  • 14 超现实主义:以梦为生,1924—1945
  • 15 抽象表现主义:宏大的姿态,1943—1970
  • 16 波普艺术:零售疗法,1956—1970
  • 17 观念主义/激流派/贫穷艺术/行为艺术:心灵游戏,1952年至今
  • 18 极简主义:无题,1960—1975
  • 19 后现代主义:假身份,1970—1989
  • 20 今日艺术:名利场,1988—2008至今
  • 艺术品收藏地
  • 致谢
  • 译名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6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朴素的时间轴串起艺术

    处于浮躁当中时,可能无法沉浸去看每一本书。但又不想无谓消耗时间。


    这本书是我在无法进入读书状态的时候,也能立马抓起来就读的书。是那种早看过无数遍,从任意一页就开始翻起。翻看的那个时刻,就是心神专注之时。
    本书的时间线非常清晰,并且客观不虚无。亦历史,也亦艺术。闲的时候,没有读书状态的时候,随手翻就可以进入到某一环。
    非常奇妙。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令人称道的现当代艺术史

      每当一些看不懂的现代艺术拍出天价,总会引起诸多热议,疯狂的价格与远离生活的艺术形成了难以言说的悖论。     比起有着明确评价标准的古典绘画,现当代艺术就像被层出不穷的思想观念和剑走偏锋的奇特创新推动着的资本盛宴,从精神和金钱两个纬度挑战着人们的底线。自然而然人们会生出一些疑问: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是艺术,谁来定义艺术?艺术品的价值只由价格决定吗?艺术在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之后将走向何方?     带着许多的疑问,我打开了这本《现代艺术 150 年》,希望能够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作者威尔。贡培兹只是艺术圈中人,而非专业艺术家,曾在博物馆、画廊等贴近艺术品的地方工作,他的经历和天分让他成了谜一样的现代艺术的专家。同时他深谙大众的需求,把现代艺术的流派和演变讲得既专业又有趣。     当然,读完这本书并不会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至少会获得一些不同的视角,仅仅感受到现当代艺术对我们审美的冒犯还不够,更进一步,你会发现人类终究在创造 —— 像上帝一样创造,不管是反叛、混乱还是颠覆。不论大众是否接受,有一个规律一直存在:艺术通过挑战大众的审美,改变既有的审美,建立新的艺术权威,然后开始新一轮的颠覆。这一切从杜尚把小便池送到博物馆展出的那一刻甚至更早就开始了。     作者其实也不知道艺术将走向何方,他提到的街头涂鸦艺术,是我认为可能的一个发展方向,这种艺术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总能给观者带来惊喜、温暖和治愈。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们,用画笔将艺术重新带入了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拯救了我心目中的艺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多么新鲜啊,才150年

        丹青先生说多么陈旧啊,150 年过去了。在中国,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最大的敌人是 “懂”(小 tips:怎么区分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就这?” 当代艺术:“我 X,就 TM 这?”)。出于很复杂的历史原因,大部人对艺术的理解仍是看不看的 “懂”,而且是在懂的初级阶段,也就是 “像啥?” 这是匹马,那是只猴儿,它是条狗。很多年前,在一个毕业展上,碰巧看到一对年长的夫妇问创作者(= 艺术家),“你这个用的是什么材质?” 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完成了对于作者表达的思考,没有谈论 “表达” 本身,而是回到了实在的材质。大部分人欠缺的,正是这样思考的过程。这本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当成说明书,变成谈资也好,变成艺术品观察手册也好,都是在发光发热(我是认真的)。一种是带着思考,去看后世我们这些无聊的人们划出来的各种主义,去想那些没有结论的 why(这种方式,不一定比说明书更有趣)。2019 年,在北京看过的最好的展览是马修・巴尼的 “堡垒”(大胆推测可能是近三年最佳,毕竟后两年因为疫情,一切变得沧桑),作者用了五件巨型雕塑、五十余件电镀作品,还有一个两个小时的无声电影进行表达,且不说观众的个人知识储备,就单三小时 + 的参观时间都是巨大的工作量,大家都那么忙,那来那么多闲工夫... 艺术的责任是表达,且仅是表达。

          1
          1
        • 查看全部22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